前言
第1章 密胡杨概述
1.1 密叶杨(母本)生物学特性
1.1.1 形态学特征
1.1.2 生长特性
1.2 胡杨(父本)生物学特性
1.2.1 形态学特征
1.2.2 生长特性
1.3 密胡杨(F1代)生物学特性
1.3.1 形态学特征
1.3.2 生长特性
参考文献
第2章 密胡杨研究进展
2.1 胡杨杂交育种研究
2.2.1 胡杨基因资源保存和选优
2.2.2 国外杂交选育工作
2.2.3 国内杂交选育工作
2.2 密胡杨的选育
2.3 密胡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3章 密胡杨对塔里木盆地盐旱环境的适应性
3.1 密胡杨种植地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株的确定
3.2.2 指标的测定
3.2.3 数据处理方法
3.3 密胡杨对塔里盆地生境的适应性评价
3.3.1 不同生境下密胡杨生长指标的差异
3.3.2 不同生境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3.3.3 不同生境下密胡杨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
3.3.4 不同生境下密胡杨养分吸收的差异
3.3.5 土壤养分、离子含量与密胡杨生长、养分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生境下密胡杨生长指标的差异
3.4.2 不同生境下密胡杨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3.4.3 不同生境下密胡杨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
3.4.4 密胡杨对不同种植环境的适应策略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密胡杨的抗旱性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及干旱处理
4.1.2 指标测定
4.1.3 数据处理方法
4.2 干旱对密胡杨叶形态特性的影响
4.2.1 不同干旱条件下密胡杨叶长、叶宽及叶形指数的变化
4.2.2 不同干旱条件下密胡杨叶面积、比叶重的变化
4.3 干旱对密胡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3.1 不同干旱条件下密胡杨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
4.3.2 不同干旱条件下密胡杨水分生理特性的变化
4.3.3 不同干旱条件下密胡杨其他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4.4 不同干旱条件下密胡杨叶结构指标和光合、水分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5 密胡杨、胡杨、灰叶胡杨抗旱性比较
4.6 讨论
4.6.1 不同干旱条件下3个树种叶形态性状的差异
4.6.2 不同干旱条件下3个树种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
4.6.3 不同干旱条件下3个树种水分生理特性的差异
4.6.4 不同干旱条件下3个树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
4.6.5 密胡杨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策略
4.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密胡杨的抗盐性
5.1 研究方法
5.1.1 试验材料及盐渍处理
5.1.2 生长指标的测定
5.1.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5.1.4 解剖指标的测定
5.1.5 转录组检测
5.1.6 代谢组检测
5.2 盐环境对密胡杨生长特性的影响
5.2.1 不同NaCl处理对密胡杨幼苗株高、地径、冠幅的影响
5.2.2 不同NaCl处理对密胡杨幼苗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影响
5.2.3 不同NaCl处理对密胡杨幼苗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5.2.4 不同NaCl处理对密胡杨幼苗叶片指数以及存活率的影响
5.3 盐环境对密胡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3.1 不同NaCl处理对密胡杨幼苗叶片叶绿素、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5.3.2 不同NaCl处理对密胡杨根、茎、叶中Na+和K+含量的影响
5.3.3 不同NaCl处理对密胡杨幼苗叶表盐分分泌的影响
5.3.4 不同NaCl处理对密胡杨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势的影响
5.3.5 不同NaCl处理对密胡杨幼苗叶片气孔的影响
5.3.6 不同NaCl处理对密胡杨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5.3.7 不同NaCl处理对密胡杨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4 盐环境对密胡杨解剖结构的影响
5.4.1 密胡杨根解剖结构对不同NaCl处理的响应
5.4.2 密胡杨茎解剖结构对不同NaCl处理的响应
5.4.3 密胡杨叶解剖结构对不同NaCl处理的响应
5.5 盐环境对密胡杨转录组的影响
5.5.1 测序质量分析
5.5.2 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分析
5.5.3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5.5.4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5.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5.5.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5.5.7 耐盐基因筛选
5.6 盐环境对密胡杨代谢组的影响
5.6.1 样本质控分析
5.6.2 所有样本的C矿值分布图
5.6.3 主成分分析(PCA)
5.6.4 样本聚类分析
5.6.5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5.6.6 差异代谢物分析
5.6.7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5.7 密胡杨响应盐环境的联合组学分析
5.7.1 KEGG富集条形图
5.7.2 KEGG富集气泡图
5.7.3 表达相关性分析
5.7.4 差异基因和代谢物CCA分析
5.7.5 O2PLS分析
5.8 讨论
5.8.1 盐环境对密胡杨生长特性的影响
5.8.2 盐环境对密胡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8.3 盐环境对密胡杨解剖结构的影响
5.8.4 盐环境对密胡杨转录组的影响
5.8.5 盐环境对密胡杨代谢组的影响
5.8.6 密胡杨响应盐环境的联合组学分析
5.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密胡杨的抗损伤性
6.1 研究方法
6.1.1 试验材料及损伤处理
6.1.2 指标测定方法
6.2 叶损伤对密胡杨生长特性的影响
6.2.1 叶损伤对密胡杨幼苗株高地径的影响
6.2.2 叶损伤对密胡杨幼苗叶片生长的影响
6.2.3 叶损伤对密胡杨幼苟根系形态的影响
6.2.4 叶损伤对密胡杨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6.3 叶损伤对密胡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6.3.1 叶损伤对密胡杨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3.2 叶损伤对密胡杨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6.3.3 叶损伤对密胡杨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6.3.4 叶损伤对密胡杨幼苗NSC含量的影响
6.3.5 叶损伤对密胡杨叶片抗氧化酶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6.4 叶损伤对密胡杨解剖结构的影响
6.5 叶损伤对密胡杨转录组的影响
6.5.1 转录组数据质控分析和注释
6.5.2 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分析
6.5.3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6.5.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6.5.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6.5.6 转录因子分析
6.6 叶损伤对密胡杨代谢组的影响
6.6.1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6.6.2 主成分分析和0PLS-DA分析
6.6.3 样本聚类分析
6.6.4 差异次生代谢物筛选
6.6.5 差异次生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6.6.6 差异次生代谢物KEGG分析
6.7 密胡杨响应损伤的联合组学分析
6.7.1 KEGG富集条形图
6.7.2 相关性聚类热图
6.7.3 CCA分析
6.8 讨j念
6.8.1 叶损伤处理对密胡杨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6.8.2 叶损伤处理对密胡杨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6.8.3 叶损伤对密胡杨解剖结构的影响
6.8.4 密胡杨响应叶损伤的转录组分析
6.8.5 密胡杨响应叶损伤的次生代谢组分析
6.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生长调节剂对密胡杨抗性的影响
7.1 研究方法
7.1.1 生长调节剂对密胡杨抗盐性影响研究
7.1.2 生长调节剂对密胡杨抗损伤性影响研究
7.2 生长调节剂对盐胁迫下密胡杨生长特性的影响
7.2.1 ABA、PP333和SA对盐胁迫下密胡杨幼苗全株干重的影响
7.2.2 ABA、PP333和SA对盐胁迫下密胡杨幼苗根系结构的影响
7.3 生长调节剂对盐胁迫下密胡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7.3.1 ABA、PP333和SA对盐胁迫下密胡杨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7.3.2 ABA、PP333和SA对盐胁迫下密胡杨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7.3.3 ABA、PP333和SA对盐胁迫下密胡杨幼苗MDA、H2O2和O2含量的影响
7.3.4 ABA、PP333和SA对盐胁迫下密胡杨幼苗Pro含量的影响
7.3.5 ABA、PP333和SA对盐胁迫下密胡杨幼苗抗氧化酶的影响
7.4 生长调节剂对密胡杨抗盐性的影响
7.5 生长调节剂对密胡杨抗损伤性的影响
7.5.1 外源水杨酸对叶损伤下密胡杨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7.5.2 外源水杨酸对叶损伤下密胡杨幼苗根系指标的影响
7.5.3 外源水杨酸对叶损伤下密胡杨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7.5.4 外源水杨酸对叶损伤下密胡杨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7.5.5 外源水杨酸对叶损伤下密胡杨幼苗NSC含量的影响
7.6 讨论
7.6.1 ABA、PP333和SA对密胡杨抗盐性的影响
7.6.2 外源SA对密胡杨抗损伤性的影响
7.7 结论
7.7.1 ABA、PP333、SA对密胡杨抗盐性的影响
7.7.2 外源SA对密胡杨抗损伤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