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敌友难辨(冷战谍海逸史)(精)/野火系列
ISBN:9787521774030
作者:作者:沙青青|责编:刘凤怡
定价:¥65.0
出版社:中信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199页
商品详情
目录

一、长日将尽
  1.失控的畅销书
  2.小说照进现实
  3.代号“埃利”
二、“古琴科事件”
  4.不速之客
  5.英国人的算计
  6.敌人的构建
三、“剑桥五人组”
  7.祸不单行
  8.环环相扣
  9.“我们的人”
四、柏林隧道与古巴导弹
  10.柏林的地下
  11.古巴导弹危机的幕后
  12.叛徒们的游戏
五、1983:最危险的一年?
  13.被击落的客机
  14.“瑞安行动”
  15.“优秀射手83”军事演习
六、究竟是谁
  16.官僚们的辩护
  17.旧账与新账
  18.冷战余音
人物事件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1.失控的畅销书
    我走进了老楼。在这里,在柚木镶嵌的走廊和镶着木钉的办公室里,菲尔比、伯吉斯、麦克莱恩和布伦特曾被追踪。在这里,我们也参与过军情五处最秘密的战争,因为我们怀疑军情五处的核心部门有一个未被发现的内奸。我们的嫌疑人是军情五处前局长罗杰·霍利斯爵士,但我们一直无法证实。霍利斯的朋友们对这个指控深恶痛绝,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双方就像中世纪的神学家一样,在本能、激情和偏见的驱使下争吵不休。
    ——彼得·赖特(Peter Wright)《抓间谍的人》(Spycatcher)
    1987年8月,一本名为《抓间谍的人》的新书迅速登上了欧美各国的畅销书榜。这本畅销书的作者是英国军情五处(MI5,即英国国家安全局,以下简称“军情五处”)前情报官员彼得·赖特。当时已经从军情五处退休超过十年的赖特,在这本回忆录中披露了军情五处内部的种种秘闻。除了描述英国情报部门用于侦察、监控的各种技术手段,《抓间谍的人》最骇人听闻的内容是指控军情五处的原一把手罗杰·霍利斯(Roger Hollis)是苏联人暗藏在军情五处的超级“鼹鼠”(即“卧底”)。
    军情五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1909年10月,为了应付咄咄通人的德意志帝国,在英国帝国国防委员会的建议下,时任首相赫伯特·H.阿斯奎思(Herbert H.Asquith)批准成立了英国秘密勤务局。秘密勤务局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源自英国陆军的作战办公室军事行动局第五处,专门负责英国国内的反间谍工作,之后就演变成了后人所熟悉的军情五处;另一部分则是负责对外间谍侦察和搜集情报的“海外分部”,也就是军情六处的前身,其最初的成员大部分来自英国皇家海军。
    或许是因为对内、对外工作属性的不同及构成人员成分的迥异,自秘密勤务局成立伊始,军情五处的首任局长、时任陆军上尉弗农·凯尔(Vernon Kell)与军情六处的首任局长、时任海军少校曼斯菲尔德·史密斯-卡明(Mansfield Smith-Cumming)之间的合作关系就不算融治。1910年后,这两个部门便开始各自运作并最终形成了两个彼此独立、分工不同的情报机构,即被称为军情五处的英国国家安全局及被称为军情六处的秘密情报局(MI6)。实际上,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原本都是一种掩护用的代号,类似“某某邮政信箱”。在英国政府的体系中,军情六处名义上隶属外交部,军情五处则由内政大臣领导,而在实际运作中,这两个机构都会直接向首相报告。
    此后,经历过一战、二战以及冷战热斗的洗礼后,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皆被视为维护英国国家利益的重要基石,在各种斗争中所积累的功劳、苦劳数不胜数。此外,它们还被各式各样的小说、电影包装成了英国最深不可测又神通广大的秘密情报机构。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军情五处还是军情六处,历史上都出过相当多的纰漏,内部的“鼹鼠”更是层出不穷,例如“剑桥五人组”中最有名的金·菲尔比(Kim Philby)曾是军情六处的高级官员,担任过众多要职。然而,机构内部存在变节者,与机构最高负责人是卧底,有着性质上的不同,严重程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彼得·赖特公开揭露军情五处——英国反间谍部门的最高负责人是苏联的间谍,这无疑动摇了该情报机构的合法性基础,乃至整个英国情报体系的根基。如此骇人听闻的指控必然会在英国国内激起千层浪。
    P2-6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