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防患科学概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库
ISBN:9787517714620
作者:作者:戴凤秀|责编:王沛//雒仁生|总主编:王伟光
定价:¥98.0
出版社:中国发展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56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防患科学的概念
  第一节  要科学认识“患”与防“患”
  第二节  防患科学的含义
  第三节  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忧患、防患的思想
    一、道德情操的表述
    二、忧患、防患——人生价值观的核心
    三、唐代以前文学中的忧国爱民精神
    四、唐代文人的盛世忧思
    五、宋代文学中的“神州陆沉”之患
    六、元明清文学中“伤今悼古”的特质
    七、孔子对忧患观念的豁显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忧患意识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忧患意识
    二、党的先锋队性质的必然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四、实现各个阶段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第五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陇患、防患的重要论述,是防患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石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忧患、防患的重要论述,为防患科学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忧患、防患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我们要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增强忧患、防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四、牢固树立忧患、防患意识,更加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患险,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第二章  防患科学概念内涵、外延
  第一节  防患科学概念内涵
    一、理性信念
    二、实证方法
    三、批判态度
    四、试错模式
  第二节  防患科学概念外延
    一、以人为本的“防患”理念
    二、趋利避害的“治患”理念
    三、应急处置的“排患”理念
    四、综合防治的“除患”理念
第三章  “患”的危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伤害
  第二节  社会性之患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伤害
    一、战争之患
    二、恐怖主义之患
    三、各种社会性之患害
  第三节  患灾害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
    一、患灾害对股市的影响极大
    二、患灾害对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第四节  患灾害会引起政治动荡
    一、患灾害金融危机和政治动荡
    二、患灾害引起政治动荡的深层次分析
  第五节  患灾害会影响社会稳定
    一、患灾害对心理影响的表现
    二、患灾害对心理影响导致的异常反应
    三、患灾害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第四章  “患”的特征
  第一节  自然性
    一、患的自然性
    二、患的自然性具有社会性
    三、患的自然性具有历史性
  第二节  社会性
    一、患已呈现高频次、大规模特征
    二、患的国际化程度加大
  第三节  客观性
  第四节  主体性
    一、人类忧患意识
    二、群体忧患意识
    三、个体忧患意识
  第五节  普遍性
  第六节  潜质性
    一、患的等级区分
    二、怠的可预测性
    三、患的不可预测性
    四、患灾的不可防不可控性
  第七节  动态性
    一、患灾的潜伏期
    二、患灾的暴发期
    三、患灾的高潮期
    四、患灾的缓解期
    五、患灾的消退期
  第八节  区域性
    一、患灾的地方性
    二、患灾的区域性或国家性
    三、患灾的世界性
  第九节  层次性
    一、忧患意识的理性特征分析
    二、忧患意识的情感特征分析
    三、忧患意识的能动作用
    四、忧患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
    五、世界观对忧患意识起着指导与调节作用
    六、忧患意识是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节  规律性
    一、患的发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二、患与机会、利益“相伴生”
    三、患情与损失、代价紧相随
    四、患灾、防患与社会机制
    五、患发生的不确定性与防患决策
第五章  防患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方法
  第一节  防患科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防患科学的研究领域
    一、理论防患科学、应用防患科学、经验防患科学
    二、普通防患科学、分科防患科学
  第三节  防患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二、逻辑一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法
    三、定量分析方法
  第四节  防患科学的现实意义
第六章  防患科学的地位和特点
  第一节  防患科学的地位
  第二节  防患科学的学科特点
    一、整体性
    二、自然性
    三、潜质性
    四、长期性
    五、精准性
  第三节  防患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防患科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二、防患科学与单一性防患科学的关系
    三、防患科学与综合性防患科学的关系
第七章  防患科学体系
  第一节  防患科学理论体系
    一、防患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二、防患科学应用理论研究
  第二节  防患科学实践应用体系
    一、防患科学的教育体系
    二、防患科学的应对体系
    三、防患科学的应对机制
    四、防患的应对手段
第八章  防患科学对社会发展战略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经济建设
    一、防患减灾可有效减少人、财、物的损失
    二、防患减灾可有效降低社会组织的隐性成本
    三、防患减灾可有效降低信息失真成本
    四、防患减灾可有效降低权威失灵成本
    五、防患减灾可有效减少对各种患灾害的监测成本
  第二节  推进政治建设
    一、锤炼民族精神
    二、有效推进政治建设
    三、有效增强公共意识
    四、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三节  推进社会进步
  第四节  防患科学对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第九章  防患科学策略
  第一节  国家安全领域的防患策略
    一、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
    二、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三、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存在的患险和挑战
    四、国家安全领域的科学防患策略
  第二节  经济建设领域的防患策略
    一、增强经济发展防患科学意识,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自然资源防患科学意识,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安定团结防患科学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社会发展领域的防患策略
    一、忧患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复杂的,经济患险向社会领域传导,社会利益矛盾成为社会矛盾重点
    二、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患险社会,诱发和助长社会矛盾
    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处于潜在状态的社会矛盾之患显性化
    四、维护社会稳定的科学防患必须综合施策
第十章  防患科学的实际运用
  第一节  防突发性危机事件之患的处置方法
    一、各种突发性患灾害事件发生前,要广泛组织应急防患全社会力量全力“防”
    二、突发性患灾事件即将发生时,要组织“守”
    三、突发性患灾害危机事件已经发生时,要组织“抢”
    四、突发性患灾害危机事件恶化升级时,要组织“抗”
  第二节  防恐怖性突发事件之患及处置方法
    一、恐怖性突发事件之患发生前,要组织力量“防”
    二、恐怖性突发事件之患即将发生时,要组织力量“守”
    三、恐怖性突发事件之患已经发生时,要组织一切力量“抢”
    四、恐怖性突发事件恶化升级时,要组织力量“抗”
  第三节  自然性患灾的处置方法
    一、自然性患灾发生以前,要组织全社会力量全力“防”
    二、自然性患灾即将发生时,要组织各种力量“守”
    三、自然性患灾已经发生时,要组织一切力量“抢”
    四、自然性患灾恶化升级时,要组织全部力量“抗”
  第四节  防金融领域危机事件之患
    一、强化金融监管是防患未然的关键
    二、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
    三、加强国际合作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
    四、提升金融机构的防患风险管理能力也是关键
    五、提高公众金融素养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
  第五节  防人生之患
    一、防“虚”之患
    二、防“懒”之患
    三、防“松散”之患
    四、防“浮躁”之患
    五、防“奢”之患
    六、防“贪欲”之患
第十一章  把握规律,推动发展
  第一节  人类最可怕的是对患情的漠视
  第二节  防患科学是古今忧患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节  科学构建防患科学的三大灵魂
    一、常怀忧患事业兴,粉饰太平患害生——有防患之念是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基石
    二、常识患业成吉安,总享平安患无边——有忧患、识患之智是谋求发展的关键
    三、患灾前决策“防”为大之策,患灾后决策“防”为小之策——有避患防患之策
  第四节  防患科学中确保防患发展的四大关键点
    一、得在观念,失在观念——没有科学的防患理念,就没有防患科学的正确思路
    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对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就没有化解患险的前瞻之策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就没有治患、除患的积极作为
    四、空谈空转,实干实效——没有求真务实的防患作风,就没有又好又快的高质量发展局面
  第五节  大力培育和弘扬防患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防患科学的概念
    “患”的存在和发生有其客观基础,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有害因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危害。患之所以为患,不单是客观事物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不确定性的有害因素,当这种不确定性的有害因素构成对现实的威胁和危害时,称其为患,其存在和发生将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损失甚至是灾难。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地预测潜在的“患”,力争规避“患”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成功地化解“患”造成的灾难。
    第一节  要科学认识“患”与防“患"
    我们必须防患于行动,防患于发展,防患于未然,做到逢事以“防患”在前,行事时“排患”在中,事后以“治患”而终。以“患”为鉴知兴衰,以“患”为引开新念,防“患”为基开盛世、通天下、立新潮、创伟业。从而有效地确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平安无忧,实现健康发展。
    防患是对给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各种隐患实施科学的预测、防备和应对,采取相应的对策和举措予以减轻或排除。防患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它关系人类的安危,乃至国家与社会的兴衰。防患的目的是防止患变灾成难,防患的最佳效果是除患,防患于未然,进而造福人类、服务人类、安定社会、枯展社会。
    第二节  防患科学的含义
    由“患”而形成的防患理念,是防患科学形成的关键因素。这种理念科学,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及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面对来自自然及社会的各种患情所引发的各种患灾,以及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的各种危害隐源发展而来的科学理论,能影响和促进社会发展,并能使人类社会逐渐认识并形成以“识患”为前提、以“防患”为理念、以“治患”为目的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科学体系。它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科学,具有广泛性、规律性的特点,是形成人类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防患科学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科学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灾难、危机的源头,是促进人类及其社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学科,具有普适性。
    第三节  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忧患、防患的思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深植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防患之心,这已然成为我们民族独特而重要的精神特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我们孕育并形成了防范患险的崇高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如大树般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历经岁月洗礼而越发坚韧,不断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与特质。这一精神始终体现在我国发展的历程中,从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sARs)的坚韧、勇攀航天高峰的毅力、抗震救灾的无私奉献以及新冠疫情防控中显露的坚韧与智慧,均是对伟大民族精神在抗击各种灾害中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诠释。在这些伟大的精神中,忧患与防患意识作为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和核心成分,得以有机地融人其中,成为支撑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人民用勤劳、智慧的眼光建立起了深刻而长远的忧患意识,正如《礼记·中庸》记载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都要做好周全的准备,否则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明朝文书《钱公良测语》提到“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将世道祸乱归结于安逸享乐,缺乏忧患意识;在《淮南子·说山训》中也有记载:“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这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的意识使得中华民族不断壮大。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中总结出了居安思危的经验。这种始终对忧患进行防范的意识正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的重要精神。中国共产党于民族危难之时诞生,将这一理念贯彻始终。毛泽东同志持续强调的忧患意识,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防患于未然的坚定基石。忧患意识也要在科学理性的前提下进行,要做到实事求是,并且这种意识应该是自发进行的,正所谓“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们在面对重大的困难和挑战时,必须务实主动,要符合客观科学精神。忧患意识并非主观的臆测,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结合历史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一个民族经历的磨难会促使他们进行文化反思。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其忧患、防患意识都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意识,每一个公民以及其所处的社会对于安全的需求都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忧患、防患意识正是对安全需求的一种深层次思考。纵观我国的历史,可谓充满了磨难与艰辛,比如长城,其作用正是抵挡外来侵略者的入侵与掠夺,可以说长城正是忧患、防患意识的产物;《诗经》中也有相关的诗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也是中华民族忧患、防患意识的表现;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也表达了自己深刻的忧患、防患意识。我们的民族精神无不在体现着忧患、防患意识。
    P1-3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