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上册)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 商品
Ⅰ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实体与价值量)
Ⅱ 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的二重性
Ⅲ 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
(Die Wertform oder der Tauschwert)
A 单纯的,单一的,或偶然的价值形态
(Einfache,Einzelne,oder Zufallige Wertform)
B 总体的或扩大的价值形态
(Totale oder erweiterte Wertform)
C 一般的价值形态(Allgemeine Wertform)
D 货币形态(Geldform)
Ⅳ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Ⅰ 价值尺度(Mass der Werte)
Ⅱ 流通手段(Zirkulationsmittel)
A 商品的形态变化(Die Metamorphose der Waren)
B 货币的通流(De rumlauf des Geldes)
C 铸币:价值记号(Die Munze,Das Wertzeichen)
Ⅲ 货币(Geld)
A 贮藏(Schatzbildung)
B 支付手段(Zahlungsmittel)
C 世界货币(Weltgeld)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Ⅰ 资本的总公式
Ⅱ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Ⅲ 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Ⅰ 劳动过程
Ⅱ 价值增殖过程
……
(下册)
第二卷
(上册)
(下册)
第三卷
(上册)
(下册)
第一篇 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上的诸种费用
第二篇 资本之周转
第七章 周转期间与周转次数
第八章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第九章 垫支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循环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学说
——重农主义派与亚当·斯密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学说
——里嘉图
第十二章 劳动期间
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
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在资本垫支量上的影响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
第十八章 绪论
第十九章 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明
第二十章 单纯再生产
第二十一章 蓄积与扩大的再生产
附录
《资本论》通信五篇
第三卷
编者序
资本论第三卷补恩格斯遗稿
第一篇 剩余价值之化为利润及剩余价值率之化为利润率
第一章 成本价格与利润
第二章 利润率
第三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比例
第四章 周转速度对于利润率的影响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七章 补论
第二篇 利润之平均利润化
第八章 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不同的资本构成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上的差异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商品价值之生产价格化
第十章 竞争及一般利润率的均衡化·市场价格及市场价值·剩余利润
第十一章 工资的一般变动所及于生产价格的影响
第十二章 补论
第三篇 利润率下落倾向的法则
第十三章 其法则
第十四章 抵消的原因
第十五章 这个法则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
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
第十八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经营资本
第二十章 商人资本的史的考察
第五篇 利润之分为利息与企业利益·生息资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
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的利息率”
第二十三章 利息与企业利益
第二十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态上的外表化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第二十六章 货币资本之蓄积及其对于利息率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上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与资本:杜克和富拉吞的见解
第五篇 利润之分为利息与企业利益·生息资本(续)
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构成部分
第三十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I
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Ⅱ(续)
第三十二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Ⅲ(完)
第三十三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四章 通货原理及英吉利1844年以来的银行立法
第三十五章 贵金属与汇兑行市
第三十六章 前资本主义的状态
第六篇 剩余利润之地租化
第三十七章 绪论
第三十八章 对差地租——总论
第三十九章 对差地租的第一形态(对差地租I)
第四十章 对差地租的第二形态(对差地租Ⅱ)
第四十一章 对差地租Ⅱ(第一场合:生产价格不变)
第四十二章 对差地租Ⅱ(第二场合:生产价格下落)
第四十三章 对差地租Ⅱ(第三场合:生产价格增高)
第四十四章 最劣等耕地的对差地租
第四十五章 绝对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
第四十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发生
第七篇 所得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体公式
第四十九章 生产过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竞争的外观
第五十一章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第五十二章 诸阶级
附录 《资本论》通信十篇
译者跋
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的二重性
最近一看,商品的表现为一个二重物——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以下,我们又会明白,劳动也有二重性,因为,在它表现为价值时它所有的特征,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特征,是不同的。对于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二重性,我是第一个予以批判的论证的人。因为这一点是经济学的理解的枢纽,故须更详尽地说明。
任取二种商品,例如1件上衣和10码麻布。假定前者的价值二倍于后者。所以,如果10码麻布=W,1件上衣=2W。
上衣是一个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一种特殊的欲望。其生产须依特种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其目的,其动作方法,其对象,其手段,及其结果而定的。其效用由其生产物的使用价值来表示的劳动,换言之,使生产物成为一种使用价值的劳动,我们姑称之为有用劳动。从这见地,我们只考察它的有用的效果。
上衣与麻布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使用价值;同样,二者存在之所依的劳动——裁缝劳动与织物劳动——也是性质不同的。这二种物品,如果不是性质不同的使用价值,不是性质不同的有用劳动的生产物,便不能当作商品来互相对待。上衣不与上衣交换,同一的使用价值不与同一的使用价值交换。
不同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为不同种有用劳动的总和。这种种有用劳动,得分为门、科、属、种、亚种与变种,而成为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的存在条件;不过,商品生产不是社会分工的存在条件。在印度古代的共同社会中,有社会分工,然其生产物不成为商品。再用一个比较近的例。在每一个工厂内,劳动皆有系统的分配,但这种分工,也不以劳动者互相交换个人的生产物为媒介。只有各自独立而不相依赖的私人劳动,其生产物,才当作商品,而互相对待。
要之,在每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中,皆包含某种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诸使用价值,倘若不是其中所含的有用劳动,各有不同的性质,就无论如何不能当作商品,而互相对待。在生产物皆采取商品形态的社会内,换言之,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内,各个生产者为各自利益而独立进行的有用劳动,是性质不同的。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即社会的分工。
上衣无论是由裁缝自己穿,抑是由他的顾客穿,它总是当作一个使用价值。同样,上衣与生产上衣的劳动的关系,也不因裁缝劳动成为一种特殊职业,成为社会分工上一个独立部门,便发生变化。在人类有穿衣服的欲望的地方,在还没有一个人变成专业的缝师以前,人类就缝了几千年的衣裳,但上衣和麻布的存在,却和各种非天生的物质财富要素一样,不能缺少某种特殊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这种活动,使某种自然物质适合于某种人类欲望。所以,当作使用价值的形成者,当作有用劳动,劳动在任一社会形态中皆是人类的生存条件;这是一个永久的自然的必然,没有它,人与自然间将无物质的交换,也就无人类生活。
上衣麻布等等使用价值,简言之,那种种商品体,皆是二要素的结合,即自然物质与劳动。把上衣麻布等物中含有的各种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去,总有一个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体,遗留下来。在生产过程上,人只能跟着自然来做,那就是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只如此,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也还不断受自然力的帮助。所以,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换言之,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威廉·配第说得好,劳动是物质财富之父,土地是其母。
在此,请由当作使用对象的商品,进而论商品的价值。
按照我们的假定,上衣的价值是二倍于麻布。但这只是量的差异,在这里,还是和我们没有关系的。我们且记着,如果一件上衣的价值二倍于10码麻布,20码麻布就与1件上衣有同样大的价值了。当作价值,上衣与麻布是同一实体构成的东西,是同种劳动的客观的表现。裁缝劳动与织物劳动是性质不同的劳动。但同一人缝衣而兼织布的社会状态,不是没有;在这场合,这两种不同的劳动方法,只是同一个人的劳动的变形,不是两个人专门的固定职业。这好比,同一裁缝工人,今日缝1件上衣,明日缝1条裤子。那只假定一个人的劳动的变化。再者,我们一看又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依照时时变化的劳动需要,会有一定部分的人类劳动,在此时取得裁缝劳动的形态,在彼时取得织物劳动的形态。这变化,劳动的形态变化,当然会遇到阻碍,但有时不得不然。如果我们把生产活动的定性,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置于度外,则生产活动的本质,不外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裁缝劳动与织物劳动,虽然是性质不同的生产活动,但都是人类脑髓,筋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的支出,在这意义上,都是人类劳动。二者仅为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支出形态。当然,人类劳动力,在能以某种形态支出以前,必已有某程度的发展。但商品价值所表示的,是单纯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一般的支出。在将军或银行家演着重要节目的资产阶级社会中,单纯的人,演不重要的节目,单纯的人类劳动,也是这样。那是单纯劳动力的支出,平均的说,普通人虽不会特别发展他的能力,在他的生理的有机体中,也是存有这种劳动力的。这是不错的,单纯的平均劳动是国与国不同的,是这文化时期与那文化时期不同的。但在一定的社会内,它却是一定的。复杂劳动只被看作是强化的或倍加的单纯劳动。所以,小量的复杂劳动,会与大量的单纯劳动相等。依经验所诏示,这种换算也是常常发生的。一种商品,尽管是最复杂的劳动的生产物,但其价值,却使它和单纯劳动的生产物相等,使它只表示一定量的单纯劳动。以单纯劳动为尺度单位,则各种劳动换算为单纯劳动的比例,是由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确定的,所以,好像是由习惯确定的。以下,为简单计,我们就把各种劳动力看作是单纯劳动力,以省换算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