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学渊源
引子
一、仕宦显族
二、文献世家
三、儒学正传
第二章 从师问学
一、童年家教
二、白水启蒙
三、三山从师
四、籍溪求学
五、玉山问道
第三章 花烛金榜
一、初婚悲欢
二、两科题名
三、师友切磋
第四章 居丧讲学
一、明招守墓
二、制定学规
三、编写范文
四、弟子记言
第五章 出仕从政
一、除服待阙
二、严陵惠政
三、太学轮对
四、南宫取士
第六章 研经论史
一、遣散诸生
二、潜心经史
三、越中纪游
四、探讨义理
第七章 论学三会
一、寒泉之会
二、鹅湖之会
三、期年反思
四、三衢之会
第八章 史馆编述
一、修订徽录
二、诚交名士
三、编纂文鉴
四、因疾奉祠
第九章 未竟之业
一、哀伤致疾
二、病榻著书
三、学歧难弭
四、哲人其萎
第十章 文献著述
一、经学著作
二、理学著作
三、史学著作
四、文学著作
第十一章 婺学之宗
一、论道明理
二、教育治学
三、经世致治
第十二章 流风遗韵
一、吕门家传
二、丽泽后学
三、务实遗风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家学渊源
引子
孔子开创的中华主体文化儒学,经由汉唐经学家的详备训解,至北宋又有周敦颐、张载、二程诸大儒的继承和发挥,从而发展成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学。到南宋时期,理学又发展为朱熹的闽学、吕祖谦的婺学与陆九渊的金溪之学三家鼎立之局。清儒全祖望《同谷三先生书院记》云:“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其中能“兼取其长”而得“中原文献之统”的婺学的开创者吕祖谦,就是本书的传主。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因其祖籍莱州,故学者称东莱先生。吕祖谦与其伯祖吕本中皆号“东莱”,世人因称吕本中为“大东莱先生”,而称吕祖谦为“小东莱先生”以区别之。而吕祖谦开创的学派之所以被称为“婺学”,则是因为吕祖谦的曾祖吕好问携家随宋室南渡,始定居于婺州,故吕祖谦本身乃婺州人氏。
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春秋属越,楚灭越又归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婺州之地又属之。东汉末年,中原干戈不休,大量人口南渡,婺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开始迅猛发展。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始分会稽西部置东阳郡,因郡治在濲水之东、金华山之阳而以为名,领县九,是为婺州独立建郡之始。南朝梁改称金华郡。隋代因其地属婺宿分野,乃始称婺州。隋大业三年(607),复称东阳郡。唐代,改东阳郡为婺州。宋代曾称保宁军。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婺州地近京畿,人口、经济和文化又得到了一次长足的发展。
婺州在地理位置上属浙东地区,境内多佳山丽水、风景名胜。万历《金华府志》写道:“金华诸山蜿蜒起伏,势如游龙,腾空驾云,高为潜岳,雄压万峰。左右分支,回峦列岫,连屏排戟,拱卫四维。西南诸峰数重,近者横如几案,远者环如城郭。郭外双溪萦带,众水汇合,弯环流衍,注于濲水,转浙江。”具体地讲,婺州境内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金华北山的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诸景以及双溪、八咏楼、丽泽书院,浦江的仙华山、浦阳江、月泉书院,武义的明招山,永康的方岩、五峰书院,义乌的绣湖,东阳的双岘山,兰溪的兰江等。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存在,为这些壤地相接、声气易于相通的婺州文人探奇览胜,寻幽访古,唱和吟啸,讲论切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去处。也就是说,山水名胜能给本地文化带来地灵人杰、人文荟萃的积极效果。这是婺学得以勃然兴起和长期发展的自然因素。
然而,吕祖谦开创的婺学之所以能得“中原文献之统”,则非婺州山水名胜之优所能解说,而是另有渊源所自。而追溯这一渊源,就不得不归宗于吕祖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家学传统。
吕祖谦作为历史名人,并非以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彪炳于史,而是以思想敏锐和学识宏富的思想家著称于世。他的一生既没有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功业,也没有悲欢离合、可歌可泣的情节。他一生的成就主要是在平淡恬静的氛围中从事书院讲学、青灯著述,并与师友交流。显然,写这样的传记,不能以情节的推进为线索,而是应以学问的积累和思想的发展为脉络,而叙述学问的积累和思想的发展,就不能不探索其源流继承的问题。因此,撰写吕祖谦的传记,就不能仅从吕祖谦的本身开始,而应追本溯源,从他的家世、家学的渊源写起。
一、仕宦显族
吕祖谦出身累世业儒的官宦之家,其祖籍为莱州(今山东省烟台市属莱州市)。莱州,《禹贡》青州之属,古莱夷之地,春秋时为莱国。齐侯迁莱子于郳,位国之东,故曰“东莱”。秦属齐郡,汉始析置东莱郡,晋改东莱国,南朝宋复为郡,隋改莱州,唐、宋、金沿之。吕祖谦与其伯祖吕本中皆号“东莱”,志不忘祖地也。
传说吕氏系出于神农之后,受姓于虞夏之际,历商、周、秦、汉以迄隋、唐,世远已难稽考。有世系可考者,当自唐代开始。
吕祖谦的十一世祖吕韬,仕唐,官河北道莫州州治莫县(原州县治今为河北省沧州市属任丘市莫州镇)主簿,后赠太保。妻王氏,封许国太夫人。生子梦奇。
十世祖吕梦奇,仕五代后唐,累官至户部侍郎,后赠太保。妻陈氏,封邓国太夫人。生二子,长龟图,次龟祥。
九世伯祖吕龟图,梦奇长子。仕五代后周为起居郎,后赠尚书令。始从祖籍莱州徙家河南洛阳。妻刘氏,封徐国太夫人。生二子,长蒙正,次蒙休。
九世祖吕龟祥,梦奇次子。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进士,与其兄长子蒙正同科。历殿中丞,出知寿州(州治下蔡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惠政及民,民爱留之,不忍舍去,遂从祖籍莱州徙家而居。于是吕氏始分洛阳与寿州二支。生三子,长蒙亨,次蒙巽,幼蒙周。
八世从伯祖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龟图长子。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进士第一名,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今江苏省南京市)。历太宗、真宗两朝,三居相位,为有宋一代名相。并能识重富弼,荐侄夷简,后二人俱为名相,可见其知人之明。《宋史》本传云:“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