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意义
1.3 北运河流域概况
1.4 本书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
2.1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2.2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进展
第3章 水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估与预警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内涵及其关系的解析
3.2 水系统的组成结构
3.3 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内涵及其外延
3.4 水环境承载力表征方法
3.5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理论基础
第二篇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估
第4章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估技术方法体系
4.1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估技术方法框架
4.2 流城水环境承载力大小动态评估技术方法
4.3 流城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评估技术方法
4.4 流城水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力评估技术方法
第5章 北运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分量核算
5.1 水资源分量核算
5.2 水环境分量核算
5.3 水生态分量核算
第6章 基于行政单元的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估
6.1 评估时空划分结果
6.2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大小动态评估
6.3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动态评估
6.4 北运河流城水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力动态评估
第7章 基于控制单元的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估
7.1 评估时空划分结果
7.2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大小动态评估
7.3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动态评估
7.4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力动态评估
第三篇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预警
第8章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预警技术方法体系
8.1 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预警概念内涵、主要内容和特点
8.2 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预警技术体系
8.3 基于景气指数的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短期预警技术方法
8.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短期预警技术方法
8.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中长期预警技术方法
第9章 按行政单元基于景气指数的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短期预警
9.1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9.2 北运河流城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预警景气指数分析
9.3 北运河流域综合预警指数演化规律分析及其趋势预测
9.4 基于双向调控的排警措施
第10章 按控制单元基于景气指数的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短期预警
10.1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10.2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预警景气指数分析
10.3 北运河流域综合预警指数演化规律分析及趋势预测
10.4 基于双向调控的排警措施
第11章 按行政单元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短期预警
11.1 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11.2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与验证
11.3 预警结果分析
11.4 基于双向调控的排警措施
第12章 按控制单元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短期预警
12.1 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12.2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与验证
12.3 预警结果分析
12.4 基于双向调控的排警措施
第1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中长期预警
13.1 技术方法体系
13.2 社会-经济-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子系统构建
13.3 北运河流域社会-经济-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模型模拟仿真
13.4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分析与预警
第四篇 机制设计与系统开发
第14章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设计
14.1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系统
14.2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
14.3 基于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的河长制监管与责任体系构建
第15章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和预警系统设计与开发
15.1 建设目标
15.2 系统框架
15.3 技术路线
15.4 主要建设成果
15.5 技术经济效益
15.6 应用创新
15.7 成果总结
15.8 存在问题与不足
附件1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导则(发布稿)》
附件2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导则(发布稿)》编制说明
附件3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技术导则(发布稿)》
附件4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技术导则(发布稿)》编制说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