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地平线2061--行星探测长期远景预见(精)
ISBN:9787576340334
作者:作者:(法国)米歇尔·布兰克//皮埃尔·布斯凯//(比利时)薇娜妮可·德汉特//(荷兰)伯纳德·佛英//(英国)曼努埃尔·格兰德等|责编:李炳泉|译者:果琳丽//黄铁球//阎梅芝
定价:¥149.0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444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1章  概 述
  1.1  远景预见的目标和方法
  1.2  行星系统简介
    1.2.1  行星系统:天体物理学中的一类新型天体
    1.2.2  行星系统的定义
    1.2.3  行星系统科学研究的总目标
    1.2.4  六个关键科学问题
    1.2.5  行星系统的观测技术
  1.3  构建“地平线2061”远景预见的四大支柱
    1.3.1  支柱1:从科学问题到观测需求
    1.3.2  支柱2:从观测需求到任务需求
    1.3.3  从代表性行星探测任务到关键技术和支持性基础设施与服务
    1.3.4  支柱3:未来行星探测任务所需的关键技术
    1.3.5  支柱4:未来行星任务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1.4  国际合作的促进力
  参考文献
第2章  立足未来数十年,看太阳系/系外行星的科学协同效应
  2.1  概述
  2.2  当前航天规划中的行星探测任务
    2.2.1  太阳系探测任务
    2.2.2  系外行星探测任务
  2.3  行星系统天体的多样性(Q1)
    2.3.1  已知系外行星
    2.3.2  对太阳系天体认知的总结
    2.3.3  未来几十年内太阳系行星及系外行星的科学协同效应
  2.4  行星系统结构的多样性(Q2)
    2.4.1  比较太阳系和系外行星系统的结构
    2.4.2  未来几十年内太阳系与系外行星的科学协同效应
  2.5  行星系统的起源与演化(Q3)
    2.5.1  行星形成理论简介
    2.5.2  悬而未决的问题和挑战
    2.5.3  观测约束
    2.5.4  太阳系与系外行星形成理论的协同效应
    2.5.5  从行星形成理论中吸取的教训
    2.5.6  巨行星的形成与演化
    2.5.7  观察行星的形成
  2.6  行星系统的运行机制(Q4)
    2.6.1  恒星-行星在大气逃逸和演化中的相互作用
    2.6.2  通过射电辐射探测磁层的前景
    2.6.3  共振、潮汐加热和磁层粒子辐照的作用
  2.7  行星系统的潜在宜居地(Q5)
    2.7.1  早期地球上的环境条件
    2.7.2  有机分子的起源
    2.7.3  地表、大气环境与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
    2.7.4  宏观生命出现的大气条件
    2.7.5  小结
  2.8  寻找系外行星上的生命(Q6)
    2.8.1  从地基寻找宜居条件和生物特征
    2.8.2  从天基寻找宜居条件和生物特征
    2.8.3  对未来的规划
    2.8.4  关键技术的研发
  2.9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3章  从科学问题到太阳系探测
  3.1  简介
  3.2  太阳系天体的多样性(Q1)
    3.2.1  行星
    3.2.2  矮行星、常规卫星和海洋世界
    3.2.3  小天体
    3.2.4  宇宙尘埃粒子
  3.3  太阳系结构的多样性(Q2)
    3.3.1  概述
    3.3.2  常规卫星系统
    3.3.3  不规则卫星系统
    3.3.4  环-卫星系统
    3.3.5  行星磁层的多样性
  3.4  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Q3)
    3.4.1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历史
    3.4.2  原行星盘的形成和化学差异
    3.4.3  星子的形成
    3.4.4  行星的形成
    3.4.5  小天体和捕获卫星的特征和分布
  3.5  太阳系的运行机制(Q4)
    3.5.1  探索类地行星和月球
    3.5.2  岩质行星的内部过程
    3.5.3  巨行星的内部过程
    3.5.4  行星的大气特快自转现象
    3.5.5  行星磁层中的一般运动过程
    3.5.6  当地星际介质、日球层和日球层鞘相互作用区域
    3.5.7  小天体的危害和空间态势感知
  3.6  寻找太阳系的潜在宜居地(Q5)
  3.7  寻找太阳系的生物特征(Q6)
  3.8  总结
    3.8.1  太阳系探测的详细科学目标
    3.8.2  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探测技术和任务类型
  参考文献
第4章  从科学目标到技术需求
  4.1  概述
  4.2  利用地基或天基望远镜观测太阳系
    4.2.1  利用地基望远镜观测太阳系获得的杰出成果
    4.2.2  预期2035年前使用的设备与能力
    4.2.3  预期2035年后使用的设备与能力
    4.2.4  小结
  4.3  对太阳系不同区域的原位探测
    4.3.1  地月系统
    4.3.2  金星:采样与返回
    4.3.3  火星:采样返回和超越
    4.3.4  水星
    4.3.5  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海外天体
    4.3.6  巨行星及其系统
    4.3.7  从海外太阳系到星际介质
  4.4  小结
    4.4.1  概述
    4.4.2  超越目前规划范围的新一代探测任务
    4.4.3  新一代探测任务的关键技术需求
    4.4.4  新一代任务的先进基础设施需求
  参考文献
第5章  行星探测的关键技术
  5.1  引言
  5.2  面向未来行星探测任务的先进科学仪器
    5.2.1  简介
    5.2.2  用于表征行星环境、表面和内部特征的先进传感器和科学研究
    5.2.3  尘埃和气体的原位探测
    5.2.4  寻找地外生命探测
  5.3  未来的任务体系架构
    5.3.1  到达多个已知太阳系目的地的路径和距离
    5.3.2  “警戒状态”的任务架构
  5.4  到达并返回的系统级技术
    5.4.1  简介
    5.4.2  航天器系统设计与分析
    5.4.3  先进的电推进
    5.4.4  先进的能源
    5.4.5  面向未来的深空导航与通信
    5.4.6  自主控制与健康管理
  5.5  科学平台
    5.5.1  简介
    5.5.2  EDLA,地表平台,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行星环境中起飞
    5.5.3  行星表面移动探测
    5.5.4  机器人探索智能体、智能仪器和人机协作
  5.6  如何驻留和返回
    5.6.1  简介
    5.6.2  ISRU
    5.6.3  在轨组装和制造
    5.6.4  先进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
  5.7  颠覆性技术
  5.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行星探测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6.1  概述
  6.2  行星探测任务所需的通用基础设施
    6.2.1  运载火箭和发射服务
    6.2.2  通信与导航基础设施
  6.3  样品收集、保管和分析基础设施
    6.3.1  样品管理设施的设计特点
    6.3.2  地外样品管理设施
  6.4  长期载人探测任务的基础设施
    6.4.1  全球探索路线图(2018年)
    6.4.2  月球轨道空间站
    6.4.3  未来月球和火星的无人/有人前哨站
    6.4.4  深空、月球和火星基地的医疗和服务
  6.5  监测空间天气和近地天体
    6.5.1  面向全太阳系范围内的行星空间天气服务
    6.5.2  监测小行星并降低碰撞风险
  6.6  地基模拟设施和实验室
    6.6.1  欧洲行星学会跨国准入案例
    6.6.2  两个支持行星探测的地基基础设施案例
    6.6.3  模拟有人的月球火星基地
  6.7  数据系统和虚拟天文台
    6.7.1  行星科学数据系统的任务与挑战
    6.7.2  服务于行星科学数据系统的案例
    6.7.3  面向行星科学的综合虚拟天文台
    6.7.4  展望地平线2061年
  6.8  未来行星科学探测的能力建设者和劳动者
    6.8.1  面向行星探测的大学和课程
    6.8.2  研讨会与青年交流会
    6.8.3  行星科学、社会与艺术间的桥梁
  6.9  结论和观点
  参考文献
第7章  促进国际合作
  7.1  国际合作的历史回顾
  7.2  行星探测四大支柱的国际元素
    7.2.1  支柱1:科学
    7.2.2  支柱2:任务
    7.2.3  支柱3:技术
    7.2.4  支柱4:基础设施和服务
  7.3  迈向2061年的国际合作工作组:ISEC、COSPAR和ILEWG——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组织
    7.3.1  国际空间探测协调小组(ISEC)
    7.3.2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
    7.3.3  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ILEWG)
  7.4  开展国际合作的国家级项目案例
    7.4.1  美国NASA的行星探测计划和国际伙伴关系
    7.4.2  欧洲航天局的行星探测计划和国际伙伴关系
    7.4.3  日本的行星探测计划和国际伙伴关系
    7.4.4  中国的深空探测计划与国际合作
  7.5  结论
    7.5.1  行星探测领域的国际合作形式
    7.5.2  未来行星探测任务的国际合作目标
    7.5.3  国际合作的好处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一 行星探测领域的典型任务介绍
附录二 地基观测天文台介绍
附录三 火星地质历史
附录四 在2021—2030年间已经开始或规划实施的全球深空探测任务简介
附录五 国际重要会议的摘要
缩略词
知识链接索引
译者后记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