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化学的形成
1.2 环境化学的特点
1.3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范围
1.4 环境化学发展动向
1.4.1 环境分析化学
1.4.2 水环境化学
1.4.3 大气污染化学
1.4.4 土壤环境化学
1.4.5 有害化学物质的生态风险和早期诊断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1篇 水环境化学
第2章 天然水的组成和性质
2.1 水质概况
2.2 天然水的组成
2.2.1 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
2.2.2 水中的金属离子
2.2.3 溶解在水中的气体
2.2.4 水中的营养元素
2.2.5 水生生物
2.3 天然水的性质
2.3.1 碳酸平衡
2.3.2 天然水的碱度和酸度
2.3.3 天然水体的缓冲能力
2.3.4 天然水的硬度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水环境中无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
3.1 水环境中的溶解和沉淀作用
3.1.1 天然水中各类固体的溶解度
3.1.2 水溶液的稳定性
3.2 水环境中的配位作用
3.2.1 天然水体中的配位作用
3.2.2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
3.2.3 螯合剂NTA的配位作用
3.2.4 腐殖质的配位作用
3.2.5 有机配体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3.3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3.3.1 天然水中氧化还原平衡的意义
3.3.2 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3.3.3 天然水体的pe-pH图
3.3.4 天然水中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转化
3.3.5 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3.4 水环境中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
3.4.1 天然水体中的胶体物质
3.4.2 胶体颗粒的性质
3.4.3 颗粒物在水环境中的吸附过程
3.4.4 沉积物——探索天然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工具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
4.1 分配作用
4.1.1 线性分配理论
4.1.2 标化分配系数
4.1.3 生物浓缩因子
4.2 挥发作用
4.2.1 亨利定律
4.2.2 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
4.3 水解作用
4.4 光解作用
4.4.1 直接光解
4.4.2 敏化光解(间接光解)
4.4.3 氧化反应
4.5 生物降解作用
4.5.1 生长代谢
4.5.2 共代谢
4.5.3 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水环境中污染物环境行为和归趋模式
5.1 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5.1.1 农药
5.1.2 多环芳烃类
5.1.3 多氯联苯
5.1.4 卤代脂肪烃
5.1.5 醚类
5.1.6 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5.1.7 苯酚类和甲酚类
5.1.8 酞酸酯类
5.1.9 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
5.1.10 新污染物
5.2 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式
5.2.1 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5.2.2 归趋模式简介
5.2.3 归趋模式应用举例
5.3 无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归趋模型
5.3.1 水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
5.3.2 水体富营养化
5.3.3 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化学平衡模型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2篇 大气环境化学
第6章 天然大气和重要污染物
6.1 大气的组成和停留时间
6.1.1 大气的组成
6.1.2 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6.1.3 大气组分浓度表示方法
6.2 大气的主要层次
6.2.1 对流层
6.2.2 平流层
6.2.3 中间层
6.2.4 热层
6.3 大气中的离子及自由基
6.3.1 大气中的离子
6.3.2 大气中的自由基
6.4 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
6.4.1 含硫化合物
6.4.2 含氮化合物
6.4.3 含碳化合物
6.4.4 含卤素化合物
6.5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6.5.1 地球的热平衡
6.5.2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6.5.3 辐射强迫
6.5.4 碳中和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气相大气化学
7.1 大气光化学反应基础
7.1.1 光化学反应定律
7.1.2 光化学反应过程
7.2 氮氧化物的气相反应
7.2.1 氮氧化物的基本反应
7.2.2 NO、NO2和O3的基本光化学循环
7.2.3 氮氧化物气相反应动力学
7.3 二氧化硫的气相反应
7.3.1 SO2与氧原子的反应
7.3.2 SO2与其他自由基的反应
7.4 有机物的气相反应
7.4.1 碳氢化合物的一些重要反应
7.4.2 HO.与烯烃类、烷烃类、醛类、卤代烃、芳烃的反应化物的反应
7.4.4 天然有机物的转化
7.5 光化学烟雾
7.5.1 光化学烟雾的特征
7.5.2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与臭氧生成机制
7.5.3 光化学烟雾的化学动力学机制
7.6 平流层化学
7.6.1 平流层的化学反应
7.6.2 南极“臭氧洞”现象及解释
7.6.3 北极上空的臭氧损耗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液相大气化学
8.1 二氧化硫的液相反应
8.1.1 SO2的液相平衡
8.1.2 SO2的液相反应动力学
8.2 氮氧化物的液相反应
8.2.1 NOx的液相平衡
8.2.2 NH3和HNO3的液相平衡
8.2.3 NOx的液相反应动力学
8.3 酸沉降化学
8.3.1 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8.3.2 酸雨的化学组成
8.3.3 酸雨中的关键性离子组分
8.3.4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8.3.5 酸雨的来源及近年变化趋势
8.4 降水化学组分和pH的背景值
8.4.1 降水化学组分的背景值
8.4.2 降水pH的背景值
8.5 酸沉降临界负荷
8.5.1 临界负荷基本含义与临界化学标准
8.5.2 临界负荷计算方法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9章 大气颗粒物
9.1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9.2 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
9.2.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9.2.2 大气颗粒物的汇
9.3 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及表面性质
9.3.1 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
9.3.2 大气颗粒物的表面性质
9.4 大气颗粒物中的无机物
9.4.1 无机颗粒物的来源
9.4.2 无机颗粒物的组成
9.5 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物
9.5.1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的类型及来源
9.5.2 多环芳烃
9.5.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传输
9.6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9.6.1 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
9.6.2 人体吸入量的估算
9.7 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
9.7.1 扩散模型法
9.7.2 受体模型法
9.8 大气颗粒物的区域污染
9.8.1 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污染特征
9.8.2 灰霾
9.8.3 区域复合污染控制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3篇 土壤环境化学
第10章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10.1 土壤的分层
10.2 土壤的组成
10.2.1 土壤矿物质
10.2.2 土壤有机质
10.2.3 土壤水分
10.2.4 土壤空气
10.3 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
10.3.1 土壤的质地
10.3.2 土壤的胶体性质
10.4 土壤的离子交换与吸附
10.4.1 离子交换与吸附反应
10.4.2 表面配位模型
10.5 土壤的酸碱度
10.5.1 土壤的酸度
10.5.2 土壤的碱度
10.5.3 土壤的缓冲作用
10.5.4 土壤酸碱性的环境意义
10.6 土壤的氧化还原作用
10.6.1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10.6.2 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
10.6.3 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环境意义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11章 氮、磷及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1.1 氮在土壤中的迁移
11.1.1 土壤中氮的来源
11.1.2 土壤中氮的形态
11.1.3 氮在土壤中转化的重要过程
11.1.4 氮的流失
11.1.5 氮污染
11.2 磷在土壤中的迁移
11.2.1 土壤中磷的来源
11.2.2 土壤中磷的形态
11.2.3 土壤的固磷作用
11.2.4 磷肥的污染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
11.3.1 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11.3.2 控制重金属在土壤中归趋的主要反应
11.4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归趋
11.4.1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
11.4.2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耐受机制
11.4.3 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11.4.4 典型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主要归趋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12章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2.1 土壤中的典型有机污染物
12.1.1 农药
12.1.2 多环芳烃类
12.1.3 多氯联苯
12.1.4 二噁英
12.1.5 石油类
12.1.6 其他
12.2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
12.2.1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
12.2.2 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上的吸附
12.2.3 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上的吸附
12.2.4 非离子型有机物在矿物表面上的吸附
12.2.5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挥发、扩散和迁移
12.3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
12.3.1 非生物降解
12.3.2 生物降解
12.4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方法
12.4.1 原位微生物催化降解
12.4.2 原位化学氧化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4篇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和生态风险
第13章 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
13.1 环境介质中的金属形态
13.1.1 水体中金属形态
13.1.2 土壤中金属形态
13.1.3 大气中金属形态
13.2 金属形态的分析技术及应用
13.2.1 天然水中溶解态金属形态分析
13.2.2 沉积物/土壤中的重金属或类金属形态分析
13.3 金属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与形态调控
13.3.1 生物可利用性概念
13.3.2 溶解态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
13.3.3 土壤和沉积物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
13.3.4 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调控
13.4 有机污染物的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
13.4.1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形态
13.4.2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14章 化学物质的生物吸收和生物浓缩
14.1 化学物质的吸收和转化
14.1.1 生物膜的结构
14.1.2 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4.1.3 化学物质的生物转运
14.1.4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14.2 生物富集、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作用
14.2.1 生物富集
14.2.2 生物积累
14.2.3 生物放大
14.3 生物组织中物质的浓缩机制
14.3.1 生物体某组织生物浓缩的机制模型
14.3.2 生物浓缩模型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15章 微生物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的作用
15.1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性
15.1.1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15.1.2 微生物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15.2 碳、氮、硫的微生物转化
15.2.1 碳的微生物转化
15.2.2 氮的微生物转化
15.2.3 硫的微生物转化
15.3 金属及类金属的微生物转化
15.3.1 铁的微生物转化
15.3.2 汞的微生物转化
15.3.3 砷的微生物转化
15.4 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15.4.1 烃类的微生物降解
15.4.2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第16章 污染物的环境生态风险
16.1 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作用
16.1.1 毒性作用
16.1.2 遗传毒理学的“三致”效应
16.1.3 污染物的联合作用
16.2 生物标志物和早期预警
16.2.1 生物标志物
16.2.2 生物的氧化损伤机制
16.2.3 生态风险的早期预警
16.3 有机物的定量构效关系
16.3.1 概述
16.3.2 量子化学参数在QSAR研究中的应用
16.3.3 3D-QSAR方法简介
16.4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16.4.1 生态风险及其特点
16.4.2 生态风险评价
16.4.3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
本章基本要求
思考与练习
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