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精)/论世衡史丛书
ISBN:9787220136948
作者:作者:魏綵莹|责编:封龙//苏玲|总主编:谭徐锋
定价:¥89.0
出版社:四川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513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从今古之辨到面向世界的经学之路
  第一节  平分今古:经学一变与对群经的今古文观(1883—1886)
  第二节  尊今抑古:经学二变与对群经的今古文观(1887—1896)
  第三节  面向世界的经学:走出今古之辨后的群经观(1897—1932)
  小结
第二章  让孔子走入新世界
  第一节  传统天下观与“地球”概念的遭逢
  第二节  重新“认识”邹衍的“大九州”说
  第三节  《海国图志》诸书与经典意识之间
  第四节  建立符合“经旨”的“帝王政教”世界图像
  小结
第三章  经学理想的世界文化空间蓝图——兼论近代学术上的意义
  第一节  肇开世界大统与中天下而立的“周公”
  第二节  世界万邦来朝:太平之世的“大明堂”
  第三节  “世运轮转”与阴阳五行宇宙观的重解
  小结
第四章  传统与西学交会下的天学新论
  第一节  日心地动说与王权为尊的天道观
  第二节  人、天秩序:六合之内与六合之外
  第三节  西方天文地理知识洗礼下的新分野观
  小结
第五章  《春秋》拨正下的世界秩序与中国——从“二伯”的理想谈起
  第一节  《春秋》的“二伯”与世界秩序
  第二节  对西方国际法的反思:素王礼制下的理想新世界体系
  第三节  理想的政治体制与伦理观
  第四节  视野的转变:从世界的“二伯”到中国的“二伯/二霸”
  小结
第六章  文质彬彬——大统理想的经学实践进路
  第一节  以孔经文明为五大洲的进化坐标
  第二节  文质调和的孔经实践
  第三节  从“六经”到“十二经”:论廖平道器观的演变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廖平著作
  二、经籍与史料
  三、报刊杂志
  四、专书
  五、学位论文
  六、期刊论文
  七、网络文章
致谢

精彩页/试读片段

    一、经学与世界—一个文化传承者的本愿
    廖平,字季平,生于咸丰二年(1852),卒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川井研县人。一生研究经学,思想转折历经六变,这六变的大要与转变初始时间如下:初变,光绪九年至十二年,论“平分今古”;二变,光绪十三年至二十二年,论“尊今抑古”;三变,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论“大统小统”;四变,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论“人学天学”;五变,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七年,论“人天小大”;六变,民国八年至二十一年,以《黄帝内经》解《诗》《易》。
    廖平一生以研究经学、推阐孔子之道为本愿,欲把经学扮演成时代的舵手,为中国开导新的方向,在清末民初时期于学术思想史上别开生面。尤其是大约在甲午战争后的光绪二十三年进入经学三变以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是其学术创作的原动力,他殷切地致力于以传统经典的义理,欲为多难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提出理想未来的指南。然而经学三变之后的学术思想正是前辈学者鲜少措意的层面。那么从较深层的意义来看,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廖平经学思想值得探索,我们先从他早期学术的建树及影响谈起。
    廖平早期的经学一变、二变之著作,在其当世已享有声誉。经学一变的代表作《今古学考》,对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千年聚讼之梳理可谓独树一帜;蒙文通指出当时论者将《今古学考》的主要学理“平分今古”,与顾炎武的古音学、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并列为近三百年经学史上的三大发明。经学二变的辨伪古学及孔子改制之主张,更广为时人认定影响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侯堮在1932年廖平刚过世时发表于《大公报》的《廖季平先生评传》中有一段对其学术的评价:
    先生在中国经学史上,既具有相当地位,而在晚清思想上,亦握有严重转捩之革命力量。由先生而康南海,而梁新会,而崔觯甫,迄至于今日如疑古钱玄同、马幼渔、顾颉刚诸先生,均能倡言古文学之作伪,更扩大而为辨伪之新运动。……回忆四十年来之中国思想界,类似霹雳一声者为康南海之《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等,而廖平先生则此霹雳之前之特异电子。
    把廖平比喻为康有为掀起新学说这一霹雳震撼前的“特异电子”,肯定廖平在近代辨伪源头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梁启超也说:“有为之思想,受其(廖平)影响,不可诬也。”虽然当代学者刘巍、刘芝庆对于康有为受廖平真正影响的情况如何已有全新且具说服力的考辨,但是清季以降的人们相信康有为的两《考》与廖平关系匪浅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至于经学三变以后的理论,包括以经典结合中国与世界的小统、大统之说,以及天学、孔经哲学的建构,却常让许多学者觉得矜奇炫异、穿凿附会或不知所云,甚至被评为历史上的“经学畸人”。他中晚期的经学也被笼统地概括为“空幻”,这是造成廖平经学三变以后直到晚年的著作甚少被问津的主因。又学界对近代今文经学家的学术多聚焦于康有为,反观被冯友兰称为近代经学“殿军”的廖平,大家对其兴趣更多关注在他经学二变时的学说如何启发康有为的变法学理上。因此长久以来,廖平在学术上的地位也可说大半是由康有为烘托出来的,被认识的著作成果也仅限于经学前两变。事实上,笔者认为廖平三变以后(约甲午战争后)未被深入了解的经学乃是其学术的亮点,尤其表现在以经学诠释世界方面,而这方面的思想又和晚清政局及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有密切之关系。
    近代西学与传统学术的交会造成儒学与思想的转型,关键时间在甲午年。
    P1-2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