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核医学基本知识
1.何为核医学
2.核医学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
3.哪些疾病需要接受核
4.什么是放射核素显像技术
5.常见的核医学诊括哪些方面
6.核医学常见的诊断设备有哪些
7.核医学体内诊断与放射科诊断的工作原理的异同有哪些
8.什么是PET/CT检查
9.常见的核疗方法有哪些
10.放射碘在核医学中有什么用途什么是核
12.核医学诊断用放射核素有什么特点
13.医用放射核素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14.核过程中有辐射吗
15.核医学检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
16.电离辐射会对机体造成哪些危害
17.ICRP和IAEA是什么组织
18.核的防护要求有哪些
第二章 核医学防护
19.核操作主要的健康风险是什么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1、碘化物等挥发或气体时有何要求
22、如何正确使用辅助防护设施
23.如何正确去除表面放射污染
24.如行碘
25.粒子源植入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26.粒子源如何储存
27.如行粒子源植入
28.如何实现粒子源植入患者的放射防护优化要求
29.放射核素敷贴
30.自制磷-32敷贴器的特殊防护要求有哪些
31.如行放射核素敷贴
32.注射放射时如何防护
33.如行体外放射免疫分析
34.呼气试验需行辐射防护吗
35.放射药品的管理要求是什么
36.如何储存放射
37.如何确保核用药
38.核医学科的医务人员和患者受到的照射方式有哪些
39.核患者防护的关键人群有哪些?他们受到的辐射严重吗
40.核中如何做好患者防护
41.儿童可以接受核吗
42.孕妇是否可行核
43.哺乳期妇女是否可行核
44.在核医学科诊断的患者用药前后应如何管理
45.核医学科诊断患者用药检查后应如何减少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滞留?
46.放射性药物进入人体后如何廓清?
47.如何做好核医学敷贴治疗患者的防护与管理?
48.如何做好核医学住院治疗患者的防护与管理?
49.碘-131治疗的住院患者应该遵循哪些防护要求?
50.粒子源植入患者应该遵循哪些防护要求?
51.是否可以陪同或探视核医学诊疗的住院患者?
52.核医学治疗的住院患者什么时候可以出院?
53.核医学治疗的住院患者出院后有什么注意事项?
54.核医学科需要提供哪些个人防护用品?
55.核医学科医务人员的职业照射剂量如何进行监测?
56.核医学科医务人员如何做好防护?
57.进行粒子源植入的医务人员的放射防护要求有哪些?
58.敷贴治疗时医务人员的放射防护要求有哪些?
59.在抢救接受过核医学治疗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进行防护?
第三章 核医学科场所的选址与布局
60.核医学科的主要风险是什么?为什么核医学科在选址时要进行充分论证?
61.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平面布局设计有哪些要求?
62.在核医学科,应设置哪些功能用房?
63.核医学科一般需要分哪几个区?为什么要分区?
64.核医学科控制区包括哪些场所?对控制区需要采取哪些管理措施?
65.核医学科患者的行动路线有何特殊要求?
66.核医学科病房的布局有何特点?
67.核医学科如何安排医务人员的行动路线?
68.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是如何分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分类?
69.核医学科各类工作场所的基本防护要求是什么?
70.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通风系统有什么特殊要求?
71.为什么核医学科需要有独立的通风系统?
72.核医学科需要哪些特殊标识与装置?
73.回旋加速器机房有哪些要求?
74.设置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的意义是什么?
75.核医学科有工作场所监测吗?
76.表面放射性污染是怎么产生的?
77.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表面放射性污染控制水平是怎样的?
78.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检测要求是什么?
79.放射性核素的储存场所有什么特殊要求?
80.什么是衰变池?核医学衰变池有什么作用?其选址有什么特殊要求?
第四章 核医学放射性废物的管理
81.放射性废物管理与污染监测包括哪些?
82.核医学诊疗中会产生哪些放射性废物?如何进行废物分类?
83.核医学诊疗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应如何处理?
84.13C或1C检查后产生的集气袋或液闪瓶应如何处置?
85.放射性废物存放时间有什么要求?
86.核医学科患者为什么要配置专用厕所?
87.核医学科衰变池的作用是什么?
88.核医学科衰变池有哪些种类?
89.核医学科衰变池的设计与建造要求是什么?
90.经衰变池处理后的液体废物如何进行排放?
第五章 核医学事故应急
91.核医学异常照括哪些情况
92.核医学科发生异常照射应如何处理
93,如果发生少量放射洒落,应如何处理
94,如果发生大量放射洒落,应如何处理
95.核过程中出现错误给药的情况该如何紧急处理
96,在诊疗过程中,如果出现皮肤的放射污染应如何处理
97.核医学医务人员如果出现超职业照射剂量限值的照射该如何处理
98.当核医学科检测设备被放射污染时应如何清洁去污
99,放射丢失后如何处理
100.核医学的应急预案如何制定
参考文献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Becquerel)发现铀的放射性,第一次认识到物质的放射现象,此发现是后来建立放射自显影的基础。1923年,匈牙利化学家赫维西(Hevesy)应用放射性元素作为化学及物理学的示踪剂,并首先提出了“示踪技术”的概念,被誉为基础核医学之父。1926年,有“临床核医学之父”之称的美国波士顿内科医师布卢姆加特(Blumgart)将氡气注射到外周血管,研究人体动、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这是放射性同位素第一次被引入人体内。1930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Lawrence)发明了回旋加速器。1934年,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发生核反应获得了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195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本尼迪克特·卡森(Benedict Cassen)用闪烁晶体加准直器成功研制第一台闪烁扫描仪,获得了第一张人体甲状腺扫描图。由于探头是机械装置驱动的逐行扫描,因此扫描速度慢,图像分辨率很差,无法实现快速动态成像。1949-1960年间,γ闪烁功能仪、放射性核素显像仪、γ照相机等的发明以及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创立极大地促进了核医学的发展。此时,核医学已经初具规模。
1961年以后,核医学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产碘-131等放射性核素及核素发生器,CT、PET依次问世,核素扫描机、γ照相机及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1975年以后,核医学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1979年,第一台SPECT研制成功,随后该技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如今,以PET/CT为代表的融合影像已经在现代医院广泛应用。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将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志物引入人体内,以其在不同脏器或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代谢分布的特殊规律为基础,利用显像仪器从体外获得脏器或病变组织影像的一种安全、无创的诊断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临床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评价和机制研究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核素在体内选择性地聚集到特定靶组织和器官,其发出的射线(主要是γ射线)被体外显像仪器探测和记录下来,显像仪器根据不同的放射性浓度差和辐射剂量差进行信息处理,将功能显像和解剖结构显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动态、定量地显示组织病变部位的血流和功能信息,提供脏器病变的代谢信息。例如,用CT-MIBI检测心肌缺血,静脉注射后心肌对其的摄取与心肌局部血流量成正比,当心肌细胞受损或血流障碍时,病损心肌的摄取能力降低,导致相关区域放射性分布降低或缺损。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