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经典传注的阐释学意义
第二节 从“古诗”的经典化看中国古代文学阐释传统的特点
第一章 子学时代的阐释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先秦儒家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文质模式”与中国古代经典阐释学
第三节 道家阐释传统之源流
第二章 经学语境下的儒家经典阐释
第一节 儒学话语调整与汉代经典阐释学的形成
第二节 “述而不作”与汉唐经学阐释意识
第三节 汉唐经学与《诗经》的文学阐释
第三章 清谈玄言之风影响下的阐释思想
第一节 魏晋阐释思想与作为相对概念的“经”
第二节 何晏与魏初《论语》阐释
第三节 王弼的《老子》《周易》阐释
第四节 郭象的《庄子》阐释
第五节 音实难知——六朝多元论阐释思想与诗无达诂
第四章 宋明理学与中国阐释传统之演进
第一节 诗无定鹄——宋代诗学多元论阐释话语与诗无达诂
第二节 宋代理学家的诗学困境
第三节 审美的感性共识——从语录与诗话看宋儒阐释思想的融会贯通
第四节 朱熹解经之阐释逻辑与策略
第五节 朱熹经学的审美阐释
第六节 诗为活物——明代诗学多元论阐释话语与诗无达诂
第七节 从“文本阐释”到“自我阐释”——王阳明经典阐释学思想与实践
第五章 清代学术转型对阐释思想之影响
第一节 诗无定解——清代诗学多元论阐释话语与诗无达诂
第二节 对章句训诂与心性义理的双重超越——章学诚经典阐释学思想探微
第六章 中西交汇中的新阐释传统之形成
第一节 “五四”前后关于文学阐释方式的几种尝试
第二节 近代以来中国阐释学初探
第三节 七十年来文学阐释模式的嬗变及其关联
第四节 接受美学中国化的三十年
第五节 中国当代阐释学四十年
第六节 中国当代阐释学建构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