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国家书写历史之时,历史诞生之时
一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世界
讲授的内容不受年龄限制 / 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态度
二 将现代的史料与过去的数据进行对照
战争是政治与外交的延续 / 不同的“战后”,模糊的“牺牲” / 历史中的冲绳 / 天皇在全国战殁者追悼式上的致辞 / 国民与
天皇的关系 / 日本政府向国民与国际社会传达了什么? / 首相谈话中的日本近代历史 / 对日本来说何谓战后? / 殖民帝国
日本的经济实力 / 日本帝国与占领地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
三 当历史被书写时
国家如何创造历史? / 7世纪发生在东亚的中日战争 / “日本国使”
四 历史的开端
在公元前5世纪发出的历史之问 / 通过话语去接近事实 / 当历史以国民为对象被书写 / 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 / 是否应
当放任北美殖民地独立? / 世界面临的重大选择
第二章 人们的选择与周边环境:阅读李顿报告书
一 日本站在“世界道路”前
日本与世界交锋的瞬间 / 选择 / “九一八”事变:为了准备未来的战争而产生的占领计划 / 是非将随史料留存 / 派遣李顿
调查团的经过 / 李顿在结束调查后说的话 / 李顿要告诉日本的是战争的历史 / 李顿提出的“世界道路” / 李顿报告书的主要
内容 / 李顿提出的10项条件 / 李顿写给姐姐的信 / 查塔姆研究所里的赞成意见:现实的处方 / “中国没有做出任何牺牲就
收复了满洲” / “大众并不知晓事件的真相”
二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选项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日本在等待报告书过程中的反应 / 溥仪与“满洲国” / 中国方面的反应 / 日本所忌惮的 / 关东军所厌恶的 / 理解选择的困
难所在 / 继续占领还是归还土地? / 日本给出的选项,李顿给出的选项 / 李顿的设问:东三省还是全中国?
三 当日本做出选择时,当权者在考虑什么?
被 “压制”和“煽动”这两个关键词所掩盖的问题 / 什么因素制
约着政府和当权者的主张? / 牧野伸显:满族人也进行了呼应 / 天皇:可以做到中日亲善吗? / 西园寺公望:要成为
裁判员 / 松冈洋右要确保的底线 / 松冈洋右的努力交涉 / “世界道路”再次被摆到日本面前
第三章 军事同盟的含义:在20天里缔结的三国军事同盟
一 军事同盟的含义
迫使人类做出重大选择的军事同盟 / 时间对德国不利 / 对军事同盟的讨论已成为日本的现实问题 / 枢密院的审查只用
了一天 / 军事同盟需要哪些要素?
二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都那么着急?
英国的第二选择 / 当国家消失时会发生什么? / 仅用了20天签署的条约 / 大众媒体收到的审查标准 / 同意加入三国同盟
的御前会议 / 为什么首相和外相的预测不如军部准确? / “取毅然之态度则战争可避” / 在条约签订前更迭海军大臣 / 阅读
条文 / 条约第三条以委婉的方式将美国作为假想敌 / 所谓“大东亚”是指什么地方? / 德国是否理解了条约前文的意思?
三 “不要错过公共汽车”
为什么日本没有拒绝? / 日本希望缔结三国同盟、加强与德国关系的理由 / 为了牵制德国而与德国结盟 / 使用“大东亚
共
荣圈”概念的理由 / 五角大楼的尤达大师关注的问题 / 中日和平工作 / 中国的选择 / 陆海军各占多少军事预算? / 陆海
军是否认真探讨了日美战争的前景? / 选择所需的时间
第四章 日本人为何孤注一掷地发动战争:日美交涉的深意
一 两个敌对国为何在战争前夜坐到谈判桌前?
负责日美交涉的野村与赫尔 / 敌对双方在战争前夜谈判的意义何在? / 关于日美交涉,大家会查些什么? / 日本是被
《赫尔备忘录》逼迫的吗? / 美国为什么要与日本谈判? / 日本为什么要与美国谈判? / 丘吉尔写给松冈洋右的信 / 德国
大使奥托写给松冈洋右的信
二 史料中的痕迹
《日美谅解案》 / 日本与美国的目标 / 首脑会谈计划,美国与近卫的关系 / 日美交涉舞台背后的主角 / 日美交涉背后的
深意
三 日本为何没能预测到美国的制裁?
中日战争解决方案的变迁 / 行使武力的条件 / 被动的一方 / 为何要加上“对英美开战也在所不辞”这句话? / 日本为何在
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一事上失算了? / 美国对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反应 / 美国对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
的反应
四 民众被教导只有那一条道路
外相人选与近卫的文书 / 制约交涉的问题 / 尾崎秀实与天皇的民众观
五 并非因陷入绝望而开战
何谓“日中新协议”? / 达成妥协时对国内舆论的指导方针 / “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未及时通告美国”是神话 / 美国的失败
/ 如何看待开战及战败之后的日美交涉? / 日本人最终选择战争的理由
终章 战败与宪法
总结
使国民陷入存亡危机的战争,束缚冲绳民众思想的“共生共死”,在溶洞里宣读的传单/在中国投降/孤注一掷发动战
争的日本败在何处?,百年前的旧伤依然隐隐作痛/大东亚战争调查会,让日本战败的记录成为献给世界的礼物,讲座
的最后
后记
谢词
注释
一 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世界
讲授的内容不受年龄限制
大家好,非常感谢在周六晚上这样一个对任何人来说都很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的历史讲座。在座的各位,年纪最小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最大的定时制高中①的高中生已经年过三十了。粗略一看,男女差不多各占一半。另外还有五位老师光临,可以说今天的听众是一支混编部队。
在拥有温柔心灵与灵活头脑的各位面前,不知怎么的,我感到有些忐忑。大概是因为自己平时打交道的都是些已故之人,或者是他们留下的史料。我能经常接触的活人,也就是大学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吧。德国哲学家尼采将研究历史的人称作“掘墓人”,对于这一点我在情感上虽然不太接受,但是好像也没法反驳。不过,在那些谁都不曾注意的土层之下,确实有可能埋藏着令人惊讶的精彩事物。在一个与彼时的权力或是权威都已经没有关联的环境里,向着地下不断挖掘,也可以说是一件乐事了。当然,这些只是打个比方而已哦。
那么,接下来要进行的历史讲座,与学校的授课有什么不同呢?我觉得就在于不以学年和年龄对学习内容进行限制。如果把在学校的学习比作登山的话,那么正式开始攀登之前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既要学会怎么看气象图,也要准备好合适的装备,再根据自己的实力去一段接一段地攀登。学校的老师就是遵循着这种方针,来给大家上课的。
自从1989年走上大学的讲坛,讲授日本史这项工作我已经持续做了30多年。这段时间里,我在学生们学习生涯的最终阶段,也就是大学和研究生院任教,并持续进行着相关领域的研究。如果说这样的老师有什么独门绝技的话,我觉得是他们可以让普通人不必在意登山的诸多准备工作,直接为大家讲述登上富士山后,从山顶俯瞰风景的美妙之处。
在大学和研究生院研究历史的人,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就抢先一步,把这一点讲出来吧。
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态度
听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暗下决心,不想早早就从别人口中知道山顶的景色,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山顶,因为山就在那儿。这样的硬汉做派当然也不错,不过,我希望向大家传达的其实是一种态度,就是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态度。不要把目光局限于一时,而是用长时间的尺度来观察时代和社会。
就算是要脚踏实地,把注意力放在脚下,有时候也需要抬头仰望。如果用时间的尺子去丈量这个世界,也许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反过来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
2015年,崇拜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年轻人,在法国巴黎袭击了巴塔克兰剧院,并在餐馆等场所发动了自杀式爆炸袭击。之后人们纷纷在广场举行集会,哀悼恐怖袭击中的遇难者,诉说宗教对立的愚蠢并呼吁保持宽容。但是另一方面,在德国发生了排外主义者组织的抗议示威活动,他们宣称涌向欧洲的数百万难民乃是恐怖分子的温床。近些年来,这样的景象不断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当我看到这些报道,一个问题不禁出现在脑海中:为什么这个时代,在叙利亚等地会出现上百万名寻求前往欧洲的难民?自然地,我会想到从2011年开始的叙利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之间的内战,这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背景。
接着,我又想到了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这种大规模渡海求生的事例,那就是19世纪中期发生的爱尔兰大饥荒。这场灾难迫使大量的爱尔兰人向美国和加拿大移民。
说起爱尔兰,大家能够马上想到这个国家的位置吗?爱尔兰位于大不列颠岛的西边,在1949年赢得完全独立以前,爱尔兰长期处于英国这个强大邻国的控制之下。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