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胡马度阴山(中古华北山居族群丁零与稽胡)(精)
ISBN:9787547326862
作者:作者:严昊|责编:朱宝元
定价:¥98.0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497页
商品详情
目录

推荐序一 张广达
推荐序二 刘学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稽胡
    二、丁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史料的搜集与考证、分析
    二、比较法与归纳法
    三、分析综合法
    四、图表分析法
    五、比较语言学
    六、历史人类学理论
    七、田野调查法
    八、文化心理学分析
第二章  丁零之人塞与分布
  第一节  丁零之概述
  第二节  丁零之内徒路线
    一、西线
    二、东线
    三、其他族群之融入
  第三节  入塞丁零之分布
    一、定州
    二、西山
    三、北山
    四、榆山
    五、上党
    六、井陉
    七、白涧
    八、西河
    九、代郡
    十、密云
    十一、白鹿
第三章  稽胡之形成
  第一节  稽胡之名称由来
  第二节  稽胡的族源构成
    一、匈奴、屠各
    二、西域胡
    三、羯、契胡
    四、鲜卑
    五、乌桓
    六、羌
    七、蜀
    八、高车
  第三节  稽胡的分布
第四章  中央政权对丁零、稽胡之治理
  第一节  历代政权之华夷观与山居族群地位
  第二节  中央王朝对丁零、稽胡之治理方式
    一、置之以镇州
    二、辅之以交通
    三、征之以赋役
    四、行之以教化
    五、诱之以官爵
    六、凌之以兵威
    七、与政府治下他族之对比
第五章  人塞族群与中央政权之冲突
  第一节  十六国至北魏丁零之举事
    一、十六国之丁零举事
    二、北魏之丁零举事
  第二节  十六国至唐之稽胡举事
    一、十六国之稽胡举事
    二、北魏之稽胡起事
    三、东魏北齐之稽胡起事
    四、西魏北周之稽胡起事
    五、隋唐之稽胡起事
  第三节  起事、冲突之分析
    一、起事原因分析
    二、起事所用战术
    三、起事无法成功之原因
第六章  面对中央的应对之策——反抗中的尝试
  第一节  外援之寻求
  第二节  包容与排他——两族建政之尝试
    一、丁零之包容合作
    二、稽胡之胡族本位
  第三节  稽胡的新凝聚手段——宗教综述
    一、稽胡弥勒信仰来源
    二、稽胡中其他宗派及流行崇拜
    三、从造像记看胡汉信仰之差异
第七章  人塞族群的汉化及差异原因
  第一节  丁零之汉化
  第二节  稽胡之汉化
  第三节  丁零、稽胡汉化差异之原因
    一、地理因素
    二、经济形态
    三、外部作用
    四、文化类型差异及原文化保留程度
结论 兼论汉化后续与文化遗踪
参考书目
    一、传统史料
    二、近人著述
    三、汉译著作
    四、其他语言
    五、工具书
    六、电子资源
附录一  丁零、稽胡活动大事记
附录二  金石资料中稽胡婚姻关系表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十六国北朝在国史上是一个草原游牧族群入塞,掀起一连串多米诺骨牌式变化的动荡时期。“五胡”诸族原本生活于塞外草原、河西边陲,却自汉末以来纷纷人居中原,上演了一出出金戈铁马的历史话剧,其影响也颇为深远。
    到十六国后期,啸聚中原的诸族有不少已名存实亡,或者说在旧族基础上脱胎换骨、改头换面,以新的族群身份出现。这些族群虽为游牧族群之后,但生活的地理环境与祖先却截然不同——由草原、平原策马扬鞭转为进入山区生存。此二者之代表即丁零与稽胡,以此二族群为例,对于探讨山居族群的生活、其族与政府之互动等问题具有典型意义。
    丁零早在秦汉以前就已进入中原人的视野,时常出现在有关匈奴的记载中。两汉之交,北疆边郡也有了丁零分布。汉末战乱四起,不少丁零人沦为各军阀势力的佣兵,为之冲锋陷阵。魏晋以前,南下或东迁丁零多分布在边境,缘塞而居。晋代匈奴入塞,进而丁零也逐渐随之南人中原。匈奴时有人塞十九种,丁零之“赤勒”种亦在其中。南下之入塞丁零主要分布于华北太行山区,在十六国时期多次与羯胡、鲜卑诸政权发生关系,战和不定,甚至在淝水之战后积极参与后燕复国运动。到北魏时期,丁零的反抗成为北魏不得不面对的头痛问题。
    与丁零这一古老族群相对的新兴族群则为吕梁山区、黄土高原之稽胡,匈奴刘氏政权覆灭后,曾经叱咤风云的匈奴(胡)虽然在史籍中仍时有出现,但频率渐少,取而代之的是与其存在密切联系的稽胡。稽胡又称山胡、步落稽,为与原匈奴有关的诸杂胡之后,可以视为新兴的融合胡人,对匈奴习俗多有继承之处。与丁零相似,其族亦为统治政权役使的对象,从北魏至唐,反抗起事不绝于史。
    事实上,这两大族群不止在祖先经济形态、自身生活环境方面存在相似之处,语言上也存在互通可能。丁零在塞外之胞族——敕勒所使用的语言与匈奴大同小异,稽胡作为匈奴后裔,语言自然多有承袭匈奴语之处。二者语言可互通并不意外。此共性之外,在统治者眼中,二者身份性质也较为相似。丁零亦被称为“丁零胡”,在北魏对外战争中,有时也与稽胡处于同一作战序列。尽管两者存在诸多相近处,可最后的消失途径、过程却大相径庭。二者均在十六国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前者作为区别于他族的独立实体至北魏中后期已罕见史册,但后者直到中晚唐仍然活跃,在族群身份上较早已被同化的丁零多延续了三百余年。
    在少数族人塞建立政权,华夷秩序重构的时代背景中,这些山居族群与统治族之间的关系不能不说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厘清二者在汉族统治之下与少数族统治之下的异同,对于揭示这一阶段族群关系也有一定意义。
    以往学界对此一时期族群问题之研究不可谓不充分,然而前辈学者多将目光集中于北方少数族之入塞、建政以及汉化诸问题,中央与少数族之关系亦以鲜卑、柔然等统治族或边疆强势族居多。研究重点多置于曾建立政权之统治族与边疆域外族群,而对于域内诸少数族,虽也有涉及,但综合对比较为欠缺。故此一时期域内诸族之生活地域与经济形态的关系如何?其对中央之策略与祖先之习俗是否存在继承之处,对其与中央之互动有何影响?除政府之压迫外,其反抗是否有其他因素影响?中央治理下,本族地位之高低由哪些因素决定?面对中央政权试图控制自身时,该族又有何种应对策略?何以在相似的居住环境、历史传统下,不同族群的汉化过程却差异巨大?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思考。另一方面,从统治者角度而言,中央政权将其纳入统治秩序的用意究竟为何?何种原因影响策略转变?这也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因此,本书选择稽胡与丁零这两个相似的族群进行对比,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中,其发展、汉化过程以及面对中央之应对之策有何异同?此异同由何种原因造成?这些将是本书试图探讨的问题。
    P1-3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