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晚清海军兴衰史(精)/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丛书
ISBN:9787548868170
作者:作者:戚其章|责编:赵志坚//孙亚男//李文文
定价:¥128.0
出版社:济南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520页
商品详情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节 中英粤洋海战
    一 林则徐整顿海防
    中国本来没有近代海军。清朝只有旧式水师,分布于内河和外海。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外海水师不是用来抗御入侵之外敌,而是用于“防守海口,缉捕海盗”①。海军是近代工业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海军在中国的产生,并不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直接发展的结果。船坚炮利的海军乃西方国家的“长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凭船坚炮利之用,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才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近代海军之为物。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海军还处在由早期军舰向蒸汽舰过渡的阶段,蒸汽机尚未普遍运用到军舰上,经过改进的帆舰即三桅夹板船成为英国海军的主要作战舰只。当英国人把蒸汽舰和三桅夹板船驶近中国的大门时,中国的旧式师船为之黯然失色。对此,左宗棠说:中国海船“日见其少,其仅存者船式粗笨,工料简率。海防师船尤名存实亡,无从检校,致泰西各国群起轻视之心,动辄寻衅逞强,靡所不至”。“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①很显然,面对英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凌逼,清政府所采取的闭关锁国的消极海防政策已经无济于事了。
    英舰之叩关,是英国在远东实行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正是英国对华鸦片侵略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早在 18世纪20年代,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之后,很快成为对华鸦片贸易的最主要国家。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走私输入中国的鸦片已达近2万箱。迄于鸦片战争前夕,为时不到10年,更增加到4万余箱,占英国对华贸易额的50%以上。鸦片贸易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原始资本积累的一种重要方式。鸦片在中国的泛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极大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1839年3月,林则徐以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他赴任时,友人龚自珍郑重地向他提醒:“无武力何以胜之?”② 但“蛮烟一扫海如镜”③ 的崇高爱国理想,使林则徐义无反顾,早将祸福生死置之度外,毅然赴粤就任。他莅任后,《澳门月报》的一位记者拜见他,“提起战争,他仅有的回答是:‘我们不怕战争!’”① 林则徐之所以不怕英国侵略者的战争威胁,并不是单纯凭个人的一片爱国之心,而是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长期闭关政策的影响,一般封建士大夫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是毫无所知的。西方报刊评论说:“中国官府全不识外国之政事,又少有人告知外国事务,故中国官府之才智诚为可疑,中国至今仍旧不知西边。”“如在广东省城,有许多大人握大权,不知英吉利人并美利坚人之事情。”并指出:“林(则徐)行事全与上相反。”② 林则徐也批评当时的文武官吏:“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③他深知要战胜敌人就必须先了解敌人。据时人称:“林则徐自去岁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④ 林则徐所搜集和了解的外事,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凡属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地理等等,皆在探访之内。根据所掌握的敌情和同外国侵略者直接打交道而积累的经验,他不但认识到敌人“外则桀骜”“内实框怯”⑤,增强了对敌斗争的信心,而且对敌人的军事实力也有了比较清醒的估计,做到了胸中有数。于是,便着手整顿海防,以迎击来犯之敌。
    广东省海岸蜿蜒曲折,为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之一,而珠江口内虎门一带实为咽喉要隘。鸦片战争以前,这里历年来修建的炮台共有10座,安设大炮约200门。
    P7-9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