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最好的启蒙是哲学启蒙
最迷人的快乐是孩子的快乐 苏德超
导语
1 神话故事里的哲学
1.1 创世:盘古为何要开天地?
1.2 人的定义:索拉丝的难题
1.3 人的本质:看手掌纹,能预知命运吗?
1.4 爱与喜欢:女巫故事引发的难题
1.5 节日:圣诞老人存在吗?
1.6 虔诚与信仰:人为什么要拜神?
1.7 鬼神的证明:鬼存不存在?
2 日常生活里的哲学
2.1 虚实:甜甜圈的洞存在吗?
2.2 善恶: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2.3 真假:善意的谎言与伤人的真话,你选择哪一种?
2.4 好坏:存在绝对的标准吗?假如你是天堂的门卫……
2.5 正义:隔壁咖啡馆里的全球正义
2.6 勇敢:胆子大就是勇敢吗?
2.7 友谊:人和动物能够做朋友吗?
2.8 美丑:你能画出世界上最丑的画吗?
2.9 性别:对男生心狠手辣,对女生心慈手软,谁被歧视了?
2.10 公私:偷与拿的边界
3 元宇宙时代的未来哲学
3.1 人格同一:去火星旅游的张三是幸存者吗?
3.2 基因技术:你愿意自己的孩子是基因超人吗?
3.3 脑机接口:更“善良”的人,更好的世界
3.4 人生幸福:假如存在可以给你永久幸福体验的虚拟机,你愿意进入吗?
3.5 素食主义:你的宠物猪想被你吃掉
3.6 机器意识:假如机器人有情感与意识……
3.7 火星公正:无知之幕下的分配
3.8 未来学校:人还要上学吗?
附录:给儿童哲学教育者的建议
参考资料
“我为什么是我?”
11月的第三个周四,是世界哲学日。2021年11月18日,我在哲学教室里给孩子们录制哲学日的视频,面对镜头,一位四年级的女学生说:“我为什么是我?”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过读小学时的我。最终,这个朦胧的困惑驱动着我,考入了中山大学哲学系,并接受了七年的专业训练。2016年6月,我博士毕业,离开康乐园,结束了我颇有点漫长的求学历程。
我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这,被称为“苏格拉底之问”。几乎每个哲学人都会遭遇这个问题。进入学术体系,完成博士论文,是我尝试做出的部分解答,而走出校园,则是在行动中践行对苏格拉底之问的解答。我的志业是什么,成为我毕业期间持续思考的问题。机缘巧合,从我太太——当时的同门师妹彭晓芸处得知了广州南奥实验学校,当时,这所学校所发生的事情深深吸引了我。
在她的引荐下,我进入了这所学校实习。随后我决定留下来,成为一名老师。在这所具有实验精神的学校里,我得以给中小学生开设哲学课程,面对的是跟从前的我一样充满哲学困惑的孩子。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从学生到老师,在这里,我开启了儿童哲学的教育实验。2018年2月,因孩子异地求学,我们举家迁往上海。进行了两年的儿童哲学项目原以为会被迫中断,却很幸运地在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得以延续。截至今日,我的儿童哲学教育实验刚好满六年时间。从个人角度而言,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研究项目;从创新教育的国际背景看,这只是儿童哲学在中国的一次本土化实践。
什么是儿童哲学?
很多刚开始接触儿童哲学的人都有这样的误会:儿童哲学课,就是把哲学教授请进幼儿园及中小学讲讲哲学。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但我很快意识到了,哲学的讲授模式在中小学的适用性非常有限,而且年龄越小越不适用。从幼儿到小学阶段,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课程模式是依托绘本材料,以培育探究团体的方式来做哲学。在这样的哲学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心,而是思辨共同体的组织者、观察者与记录者。
儿童哲学课程的开设,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马修·李普曼对大学生的思维品质感到不满,他们思维僵化、逻辑混乱、好奇心缺失。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进入中小学探索儿童哲学的可能性: 在思维仍未固化时,积极介入儿童的思维提升。普曼(Matthew Lipman)有直接的关系。在哥大教逻辑学时,李
李普曼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设计了儿童哲学课,从本质上讲,这其实是一门思维训练课。围绕着批判性思维的课堂训练,以探究共同体的方式推进讨论,也连带着训练了倾听、合作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这一点看,李普曼的哲学课并没有以儿童为中心,课程的需求也并非基于儿童的诉求,课程初衷就是为了改造儿童,赶着在孩子成年之前,把逻辑学的课补给孩子。因此,国内儿童哲学专家刘晓东教授才说,儿童哲学课的诞生便具有了“原罪”。因为,李普曼并没有从儿童视角出发来设计课程,而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改造我们的儿童。翻开李普曼团队编写的教材,《教室里的哲学》《灵灵》等,你可以发现,教材虽然是给孩子用的,但语言与内容却是成年人的。教材里的对话,乏味无趣,很少有儿童视角。假如有人把李普曼团队编写的教材跟中考高考教辅书放在一起售卖,似乎也没什么违和感。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