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历史大脉络(将中国纳入世界)(精)
ISBN:9787222230330
作者:作者:(美)许倬云|责编:金学丽//柴锐
定价:¥78.0
出版社:云南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43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篇 古代世界与传统中国 (从远古到1500年)
  第一章  古代两河与埃及地区城市的出现 
  第二章  中国新石器文化到青铜文化时代的变化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 
  第四章  两河、埃及、希腊、罗马与印度的思维模式 
  第五章  中国秦汉帝国的形态 
  第六章  古代的帝国—波斯、希腊与罗马 
  第七章  中国的精耕农业与市场经济 
  第八章  中国地区人口与族群的移动 
  第九章  欧洲地区族群的移动 
  第十章  欧洲的经济形态 
  第十一章  欧亚之间的丝路 
  第十二章  中国南方的对外通道 
  第十三章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扩张 
  第十四章  佛教及其他宗教传入中国 
  第十五章  16世纪以前的中国 
  第十六章  800—1600年的欧洲 
第二篇 近古世界与中国(1500—1840)
  第十七章  大洋航道开通后的世界 
  第十八章  中国沿海的各国海商活动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 
  第二十章  16—18 世纪近代西方国家的兴起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国家形态与亚洲周边 
  第二十二章  台湾的开拓 
  第二十三章  明清民间武力起事活动 
  第二十四章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 
  第二十五章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第二十六章  近代科学的兴起 
  第二十七章  大革命的时代 
  第二十八章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十九章  近代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张 
  第三十章  衰竭前夕的中国经济 
  第三十一章  明夷之际的中国文化 
  第三十二章  清朝的兴衰 
第三篇  近代世界与中国(1840—1950)
  第三十三章  鸦片战争的背景 
  第三十四章  第一波西潮的冲击 
  第三十五章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日甲午战争 
  第三十六章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 
  第三十七章  对于  第二波西潮的反应 
  第三十八章  辛亥革命 
  第三十九章  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的世界大势 
  第四十章  从五四运动论自由与民主 
  第四十一章  北伐与十年建设 
  第四十二章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形势 
  第四十三章  世界经济恐慌与美国的崛起 
  第四十四章  日本侵华与八年全面抗战 
  第四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十六章  国共内战 
  第四十七章  光复后的台湾 
  第四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情势 
第四篇  现代世界与东亚 (1950—2000)
  第四十九章  国民党迁台 
  第五十章  冷战的世界 
  第五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 
  第五十二章  朝鲜战争及东亚形势 
  第五十三章  重整时期的台湾地区 
  第五十四章  台湾地区的经济起飞 
  第五十五章  台湾地区的民主化与大陆的改革开放 
  第五十六章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情势 
  第五十七章  今日世界大势 
  第五十八章  后现代论述 
  第五十九章  信息革命 
  第六十章  科技的发展 
  第六十一章  知识工业与经济 
  第六十二章  美好的新世界? 
  第六十三章  重建价值系统 
中外大事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古代两河与埃及地区城市的出现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有些地方的人类培育了可以食用的植物。农业的出现,从此使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改变之后,人类开始长期定居,不必四处游徙谋生。人口增加,聚落也出现了,有些地方的聚落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形成多种功能的复杂社区组织。
    经由考古的资料及古代文字的记载,我们对于古代两河城市的认识较为清楚。这一地区古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大约可以考知,而且两河地区的农业发展,在人类农业史上也为时最早。因此,我们讨论人类大型聚落,不妨以两河地区的城市为切入点。
    两河地区,即指今日伊拉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域,基本的地形是一片平坦的冲积平原。这一地区的西边和北边的高地,当是麦类培育的地区。两河冲积平原水源丰富,土壤松软,因此农业发达,农村也相当多。可是冲积平原上,除了土壤,其他生活资源并不足够。为此古代农人必须从外地取得本地没有的生活资源,例如从山区运来石材,从黎巴嫩运来木材,从里海运来食盐等类物品,而以本地的农产品外销。远地贸易便相应而生。
    因此在两河平原,尤其东南方最为肥沃的巴比伦地区,出现了一些作为货运中心的大型村落,成为周边村落群的中心,这些超级聚落,遂演变为最早的城市。距今五六千年前,城市为财富之所在,遂有了越来越坚固的防御设备,深沟高垒,保护其中的居民。一座城市往往有自己的保护神,有神庙为祭祀中心,主持祭祀事务的人员也是管理地方事务的领袖。城市与城市之间,不免因为争夺生活资源而有战争。有些战场上的战士,渐渐成为专业的军人,掌握了武力,取代神职人员成为城市的统治阶层,更因为城市之间的兼并,出现了一个中心城市辖有周边卫星城市群的领土国家。阿卡德、乌尔、巴比伦等,多有过这样的演变。两河流域经历的这一过程,在世界各处也曾出现类似的现象。
    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文献的记载有限,都由考古学的工作重建了这一地区人类历史的早期成就。今日的知识将这一段历史——在新石器时代发展农业及定居生活后——分为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及亚述文化三个阶段。楔形文字及大型聚落,都在苏美尔文化时期出现;而巴比伦文化时代,文物典章,斐然可观;至于亚述文化时代,大型国家已发展为帝国,文字也已分别为周边各处所备用,成为拼写各种不同语言的字母了。
    北非尼罗河中下游狭长的河谷,孕育了古代埃及文化。这一文化系统的源头,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所知者,埃及文化的早期发展,颇受为时更早的两河文化刺激而引发其动力,但日后的发展,埃及文化有自己的途径,在社会组织、文字系统等方面都与两河文化迥异。P3-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