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章 技术的哲学意义
一、恩格斯重视技术的哲学意义
二、技术对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的贡献
三、技术的哲学意义重于自然科学
第二章 技术与哲学基本问题
一、人的创造是哲学基本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技术对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新问题
三、创造是技术唯物主义的核心
第三章 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以人为中心
二、物是人的对象
三、人与物的关系
第四章 技术与物本主义
一、什么是物本主义
二、物本主义不是唯物主义
三、技术是物本主义的重要根源
四、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造物哲学
一、中国古代的物性论
二、圣人创物论
三、百工造物论
四、中医的制药理论
五、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己役物论
第六章 物质、物与人工自然物
一、恩格斯论物质和物体
二、列宁的物质概念
三、自然物与社会自然物
四、人工自然物
第七章 对“人工制造宇宙”的质疑
一、“人工制造宇宙”的提出
二、技术信心蜕化为技术野心
三、对“一切皆有可能”的质疑
第八章 技术的内在矛盾
一、技术与自然的矛盾
二、技术与人的矛盾
第九章 对智能生存的哲学思考
一、自然生存与技术生存
二、初见端倪的智能生存
三、库兹韦尔的奇点论
第十章 关于技术对人的“终极取代”
一、对技术的批判性思考是哲学的天职
二、反思人工智能技术的哲学立场
三、技术水平越先进越好吗?
四、技术发展速度越快越好吗?
五、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对人的“终极取代”
六、必须节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下篇
第十一章 元哲学视角下的“人工自然哲学”
一、人工自然理论研究溯源
二、构建人工自然哲学体系
三、人工自然哲学建构路径
第十二章 资本逻辑视域下的技术与正义
一、技术本性与资本逻辑
二、技术走向资本逻辑的历程
三、技术与资本的双重属性
四、资本逻辑下的技术正义
五、技术正义关涉的关系范畴
六、技术正义的实现可能
第十三章 人工智能研究的哲学维度
一、本体论维度
二、认识论维度
三、方法论维度
四、价值论维度
第十四章 人工智能的风险性
一、风险因子分析
二、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三、“人类”与“类人”的界限
第十五章 人工智能的存在性地位
一、人的存在性地位的前提
二、人的存在性地位的核心要素
三、人的存在性地位的价值准则
四、人工智能的僭越
第十六章 “物联网技术”的哲学释义
一、物联网技术之“物”的层面
二、物联网技术之“联”的呈现
三、物联网技术之“网”的构架
四、对物联网技术的考量
第十七章 数字资本主义的生成逻辑
一、数字平台
二、数字劳动
三、数字资本
第十八章 数字化时代的“普遍交往”关系
一、马克思普遍交往理论
二、“普遍交往”的变革性要素
三、通向“普遍交往”的可能性
第十九章 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的逻辑架构
一、马克思物化理论
二、“生产工具”与“生产主体”
三、“机器工具”与“资本主义生产”
四、“机器体系”与“社会化大生产”
第二十章 林德宏技术生存思想
一、技术生存思想的渊源
二、技术生存思想的逻辑理路
三、关于技术生存思想的拓展思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