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神通
文翁开启的“郡学”与生命意义
博士张宽的踪迹史
司马相如与文翁
蜀产“金马书刀”与蜀漆器
文翁兴学使蜀地精神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
地方官学从成都走向全国
科举与西方文官系统
李君碑、裴君碑出土地为东汉蜀郡府衙
文翁与蜀学
蜀中三宝之一:石壁九经
文翁与“湔水九分”
文翁祠是中国第一座民立大贤祠堂
李石与文翁石室
文翁后裔以及“石室先生”文同
后记
恰如卡尔·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从来都在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真正的关键是改变它。”而一个区域、一个族群,若无一块飞来的石头予以破局,那就只能是一潭死水。
据史料记载,中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发生在蜀道上的重要事件,是先秦诸子中的思想家尸佼(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0)亡逃入蜀。
尸佼本为商鞅之师,秦国裂杀商鞅之后,尸佼仓皇自秦入蜀,走的自然是蜀道,可惜缺乏详细的相关记载。但《汉书?艺文志》称,杂家有“《尸子》二十篇”。尸子“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刘向《荀子书录》说尸子著书“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有法家倾向。《隋书·经籍志》也有记载。尸佼逃往蜀后,隐姓埋名著书二十篇,死后葬于蜀。《尸子》早佚,后由唐代魏徵,清代惠栋、汪继培等辑成,凡6万余言。尸佼主张“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民莫不敬”,要求确立法律制度并据此进行统治。尸佼在蜀地还有传说,说他受到开明王的礼遇,成了开明王的大臣,后见秦使怂恿蜀王迎秦,立马进行谏阻,可蜀王贪财好色,偏偏不听,尸佼知道蜀国将亡,于是不知所踪。也不知道秦惠文王是不是害怕尸佼人蜀终会养虎为患,尸佼死后不过14年,秦惠文王便挥兵南下。几经延宕,到公元前316年,孱弱的开明王朝为秦国强力刀锋所灭,其地之后变成了大秦的蜀、巴诸郡。
蜀郡建立后,鉴于地广人稀,“移秦民万家实之”。秦即便在灭六国后,仍继续实行移民政策,将六国富豪大户迁往鸿蒙渐开的蜀地。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李冰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一系列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李二郎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最终成功将巴蜀治理成了秦国的粮仓,支撑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雄心。此后巴蜀的历代统治者都组织人力物力,对巴蜀的水利工程进行岁修,为巴蜀农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但这并不是说,在秦灭古蜀之前蜀地文化就湮没无闻、毫无建树。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蜀文化,不但一直存在,而且是江源文明的源头。
梁启超早就指出:“自春秋以降,我族已渐为地方的发展,非从各方面综合研究,不能得其全相。”因而欲“了解整个的中国,非以分区叙述为基础不可”。只有通过“分区叙述”以展现个性,才能够真正了解整个中国的共性以及蜀地的个性。
胡适先生在《我们对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中,表达了他对文化概念的独到领悟。他首先对“文明”做了如下判断:“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在此基础上,他把“文化”定义为“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并认为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因子的结合,都同样是生活意向的现实性表现,而文化的区别主要是入们在解决基本相同的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解决样式。胡适坚持世界文化本质上的同一性,认为没有绝对差异的两种文化。由此,胡适反对对不同文化的优劣进行烦琐的争论。通过这一观点,我们就能大致厘清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分野与殊途同归。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