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篇 基础理论篇
第1章 山水工程概论
1.1 研究背景
1.2 山水工程定义
1.3 山水工程特征
1.4 山水工程基本内容
1.5 山水理念深化发展
1.6 山水工程研究简史
1.7 科学问题与发展趋势
第2章 山水工程理论基础
2.1 系统工程理论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 恢复生态学理论
2.4 人地关系协调论
2.5 生态系统科学原理
2.6 生态恢复实践的国际原则
2.7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第3章 山水工程规划设计与技术方法
3.1 规划设计方法
3.2 修复技术与调控方法
第4章 山水工程概念模型
4.1 概念模型
4.2 基于时空演变的工程目标协同
4.3 多层次生态系统退化驱动机理揭示
4.4 多尺度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
4.5 多类型生态保护与修复路径耦合
4.6 水工程效应的动态监测与措施优化
第5章 山水工程进展与展望
5.1 山水工程工作进展
5.2 山水工程存在问题
5.3 山水工程实践路径
5.4 山水工程工作展望
下篇 实践创新篇
第6章 研究区域概况
6.1 自然地理概况
6.2 经济社会概况
6.3 生态环境成效
6.4 生态环境问题
6.5 问题成因分析
第7章 海北州山水工程概述
7.1 工程背景
7.2 工程目标与绩效目标
7.3 工程空间布局
7.4 工程建设内容
7.5 工程资金情况
7.6 工程建设与监理单位
7.7 工程实施大事记
第8章 工程推进总体思路
8.1 总体要求
8.2 重点任务
第9章 工程实施存在问题
9.1 矿山修复及地灾防治子项目
9.2 流域生态修复子项目
9.3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子项目
9.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子项目
第10章 工程配套制度建设
10.1 项目管理制度
10.2 新建工程生态保护制度
10.3 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10.4 项目验收制度
第11章 山水工程绩效评价
11.1 评价思路
11.2 评价依据
11.3 评价内容
11.4 评价过程
11.5 评价指标分析
11.6 评价结论
第12章 山水工程整体验收
12.1 总体目标完成情况
12.2 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2.3 工程实施的合规合法性
12.4 生态修复效果
12.5 适应性管理和管护监测措施落实情况
12.6 存在的问题及生态风险
12.7 整体验收结论
第13章 山水工程示范区打造
13.1 典型案例与启示
13.2 祁连县黑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示范区
13.3 门源县水生态保护与绿色农业示范区
13.4 刚察县沙柳河“水鱼鸟草”共生生态系统示范区
13.5 门源县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示范区
13.6 海晏县“人·湖”和谐绿色发展示范区
第14章 山水工程经验总结
14.1 坚持高点站位,争创全国生态保护修复新标杆
14.2 坚持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生态保护修复新体系
14.3 坚持整体推进,打造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样板
14.4 坚持生态理念,探析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新路径
14.5 坚持综合示范,培育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第15章 山水工程试点建议
15.1 科学诊断突出生态问题,明确工程修复对象目标
15.2 全面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配置工程修复技术路径
15.3 系统谋划保护修复单元,推动工程修复一体实施
15.4 深入推进技术标准生态化,完善工程修复治理体系
15.5 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工程修复工作合力
15.6 着力提升群众生态福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海北州山水工程项目明细表
附录2 山水工程有关重要政策文件目录
附录3 海北州山水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4 海北州山水工程配套管理制度研究成果清单
附录5 海北州山水工程示范区打造的基本思路和编制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