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3年,另一位晶体生长研究者让,巴蒂斯特·路易斯·罗梅·德·利勒(Jean Baptiste Louis Rome de I'Isle,1736-1790)也宜布了类似的定律。实际上,斯丹诺只是将他的想法应用到石英上,而利勒则将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界面角的恒定性是任何特定晶体物质的特征。利勒还将矿物中任何呈现多面体和几何形状的物质定义为晶体。同时,利用他的学生阿尔努·卡朗乔(Arnould Carangeot,1742-1806)发明的接触式测角仪,利勒实现了对晶体界面角的测量。该装置使用量角器测量界面角,其中一个或两个旋转臂放置在样品两个晶面的界面上。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个装置简单且非常普通,但直到20世纪,这种仪器和其他类似的仪器都是研究晶体形状的重要工具。
但真正的突破是从法国神父勒内-朱斯特·哈伊(Rene-Just Haty,1743-1822)开始的,他出生于法国圣朱斯特·昂。肖塞,是一名织布工的儿子。尽管他家境贫寒,但在1750年左右搬到巴黎后,哈伊成功地进人了巴黎大学,并成为一名出色的学生。他对晶体学的兴趣据说是由一起类似于牛顿观察苹果的偶然事件引起的。他去拜访一位朋友,据说是M.德·法兰西。杜·克罗伊塞(M.de France duCroisset)先生,后者有一套晶体收藏。哈伊拿起一块方解石(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的菱形晶体时,不小心把它摔掉了,他注意到碎片与其他方解石晶体的形状是一样的。他兴奋地回到实验室,砸碎了许多晶体,并观察到无论碎片有多小,它们都保持着原来的形状。哈伊《矿物学条约》中的图片和哈伊的肖像如图4所示。
根据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1769-1832)的说法,哈伊喊道:“一切皆是如此!”这个故事可能是天方夜谭,事实上,有观点认为哈伊的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托本.伯格曼(Torben Bergman, 1735-1784)的早期工作之上的。1773年,伯格曼发表了对方解石裂隙的分析,认为裂隙是菱形的。甚至有证据表明,在更早的18世纪之交,多梅尼科·古列尔米尼(Domenico Guglielmini,1655-1710)就曾建议用碎片代表初基多面体,而这些多面体是构成晶体的基本单元。无论起源如何,哈伊很可能是在并不知晓这些早期工作的情况下,就推断出晶体必须由规则排列的多面体单元组成。他当时不可能知道他所说的这些分子聚集体或其组成部件是由什么构成的。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