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内燃机技术手册(原书第8版)/内燃机先进技术译丛
ISBN:9787111760986
作者:编者:(德)理夏德·范·巴舒伊森//弗雷德·舍费尔|责编:孙鹏|译者:倪计民团队
定价:¥499.0
出版社:机械工业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01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丛书序
译者的话
第8版前言
作者介绍
第1章  历史的回顾
参考文献
第2章  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定义和
分类
  2.1  定义
  2.2  分类的可能性
    2.2.1  燃烧过程
    2.2.2  燃料
    2.2.3  工作过程
    2.2.4  混合气形成
    2.2.5  气体交换控制
    2.2.6  充量供给
    2.2.7  结构形式
    2.2.8  点火
    2.2.9  冷却
    2.2.10  负荷调节
    2.2.11  用途
    2.2.12  转速和功率等级
参考文献
第3章  特征参数
  3.1  排量
  3.2  压缩比
  3.3  转速和活塞速度
  3.4  转矩和功率
  3.5  燃料消耗
  3.6  气体功和平均压力
  3.7  效率
  3.8  空气流量和气缸充气量
  3.9  空气-燃料比
参考文献
第4章  特性场
  4.1  燃料消耗特性场
  4.2  排放特性场
  4.3  点火特性场和喷射特性场
  4.4  废气温度特性场
第5章  热力学基础
  5.1  循环过程
  5.2  比较过程
    5.2.1  简单的模型过程
    5.2.2  损失
  5.3  开式的比较过程
    5.3.1  理想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5.3.2  接近实际的工作过程
  5.4  效率
  5.5  发动机的能量平衡
参考文献
第6章  传动机构
  6.1  曲柄连杆机构
    6.1.1  结构和功能
    6.1.2  曲柄连杆机构上的力
    6.1.3  切向力变化过程和平均
切向力
    6.1.4  质量力
    6.1.5  质量平衡
    6.1.6  内部力矩
    6.1.7  曲柄次序和点火次序
  6.2  扭转振动
    6.2.1  基础知识
    6.2.2  机械装置的简化
    6.2.3  固有频率和振型
    6.2.4  激振力、激振功和激振振幅
    6.2.5  降低曲轴偏置的措施
    6.2.6  双质量飞轮
  6.3  可变压缩比和可变排量
    6.3.1  可变排量
    6.3.2  可变压缩比
参考文献
第7章  发动机零部件
  7.1  活塞、活塞销、活塞销卡环
    7.1.1  活塞
    7.1.2  活塞销
    7.1.3  活塞销卡环
  7.2  连杆
    7.2.1  连杆的结构类型
    7.2.2  载荷
    7.2.3  连杆螺栓
    7.2.4  造型
    7.2.5  连杆加工
    7.2.6  连杆材料
  7.3  活塞环
    7.3.1  结构形式
    7.3.2  环的配置
    7.3.3  特征参数
    7.3.4  活塞环的制造
    7.3.5  应力、损伤、磨损、摩擦
  7.4  曲轴箱
    7.4.1  任务和功能
    7.4.2  气缸曲轴箱的造型设计
    7.4.3  声学优化
    7.4.4  曲轴箱重量最小化
    7.4.5  曲轴箱铸造工艺
  7.5  气缸
    7.5.1  气缸的造型设计
    7.5.2  气缸运行面的加工
    7.5.3  气缸冷却
  7.6  油底壳
    21.1.4  新兴市场
    21.1.5  废气排放法规的统一
  21.2  废气测量技术
    21.2.1  用于机动车认证的测量技术
    21.2.2  用于发动机开发的测量技术
  21.3  有害物和成因
    21.3.1  汽油机
    21.3.2  柴油机
  21.4  减少有害物
  21.5  汽油机废气后处理
    21.5.1  催化器构造和化学反应
    21.5.2  按化学当量比运行的发动机的催化器
设计
    21.5.3  稀燃发动机的催化器方案设计
    21.5.4  催化器金属载体
  21.6  柴油机废气后处理
    21.6.1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
    21.6.2  乘用车柴油机用NOx吸附器
    21.6.3  颗粒捕集器
    21.6.4  催化颗粒过滤器
参考文献
第22章  运行材料
  22.1  燃料
    22.1.1  柴油
    22.1.2  汽油
  22.2  润滑材料
    22.2.1  润滑材料的类型
    22.2.2  润滑的任务
    22.2.3  润滑的类型
    22.2.4  对润滑油的要求
    22.2.5  黏度/黏度指数(V.I.)
    22.2.6  基础液
    22.2.7  润滑材料添加剂
    22.2.8  四冲程发动机用润滑油
    22.2.9  二冲程发动机用润滑油
  22.3  冷却介质
    22.3.1  防冻
    22.3.2  防腐蚀保护
    22.3.3  规格
参考文献
第23章  运行材料的过滤
  23.1  空气滤清器
    23.1.1  环境空气中的颗粒尺寸和颗粒
浓度
    23.1.2  表征发动机空气滤清器的参数
    23.1.3  内燃机所使用的空气过滤介质
    23.1.4  空气滤清器元件的试验
    23.1.5  空气滤清器滤芯元件的设计
    23.1.6  车辆上应用的空气滤清器系统
  23.2  燃料滤清器
    23.2.1  全球对燃料滤清器系统的要求
    23.2.2  燃料滤清器的特征参数
    23.2.3  柴油滤清器和过滤介质
    23.2.4  从柴油中分离水
    23.2.5  汽油滤清器和过滤介质
    23.2.6  用于内燃机的燃料滤清器系统
  23.3  发动机润滑油滤清器
    23.3.1  对发动机润滑油滤清器的要求
    23.3.2  润滑油滤清器元件和润滑油滤清器
系统的表征
    23.3.3  润滑油滤清器的过滤介质
    23.3.4  润滑油滤清器系统和发动机润滑油
滤清器的结构形式
    23.3.5  用于碳烟分离的辅助滤清器
参考文献
第24章  计算和模拟
  24.1  方法
  24.2  选定的应用示例
  24.3  活塞计算
    24.3.1  概述
    24.3.2  对活塞材料及其特性的要求
    24.3.3  基于CAD几何尺寸创建有限元
模型
    24.3.4  用于确定热边界条件的热力学
模拟
    24.3.5  温度场的FE计算
    24.3.6  要考虑的每个载荷工况时的应力和
变形的FE计算
    24.3.7  疲劳强度估算
    24.3.8  计算结果的评估
参考文献
·ⅩⅦ
第25章  燃烧诊断——燃烧发展过程中的
示功图和可视化
  25.1  问题的提出
  25.2  示功图
    25.2.1  测量技术
    25.2.2  质量标准
    25.2.3  示功图测量展望
    25.2.4  循环级精确的信号和基于模型的
发动机控制
  25.3  可视化
    25.3.1  任务和问题的提出
    25.3.2  可视化在实际发动机运行中的
应用
    25.3.3  通过火焰自身的发光可视化真实
发动机运行时的燃烧
    25.3.4  发亮过程的可视化
    25.3.5  可视化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26章  燃料消耗
  26.1  一般的影响因素
    26.1.1  空气阻力
    26.1.2  质量
    26.1.3  车轮阻力
    26.1.4  燃料消耗
  26.2  发动机措施
    26.2.1  小型化和调整大小
    26.2.2  降低转速
    26.2.3  柴油机
    26.2.4  汽油机
    26.2.5  HCCI燃烧过程
    26.2.6  可变配气机构
    26.2.7  气缸停用
    26.2.8  辅助设备
    26.2.9  减少燃料消耗的热管理措施
    26.2.10  混合动力方案设计
  26.3  变速器传动比
    26.3.1  直接档的选择
    26.3.2  在最高档总传动比的选择
  26.4  驾驶员行为
  26.5  CO2排放
    26.5.1  CO2排放和燃料消耗
    26.5.2  发动机应用对CO2排放的影响
    26.5.3  全球CO2排放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7章  噪声污染
  27.1  物理基础和概念
  27.2  法定的外部噪声法规
    27.2.1  外部噪声法规的发展
    27.2.2  此前的外部噪声测量方法
    27.2.3  符合540/2014/EG以及ECE R
的新的外部噪声测量方法
    27.2.4  新法规的限值和实施日期
    27.2.5  对减少交通噪声的影响
  27.3  外部噪声源
  27.4  降低外部噪声的措施
    27.4.1  发动机方面的措施
    27.4.2  汽车方面的措施
  27.5  内部空间的发动机噪声
  27.6  发动机结构设计者的声学指南
  27.7  测量技术和分析方法
  27.8  心理声学
  27.9  声音工程
  27.10  仿真工具
  27.11  抗噪声系统:通过反声降低噪声
参考文献
第28章  发动机测量技术
参考文献
第29章  混合动力驱动
  29.1  历史
  29.2  混合动力驱动基础
    29.2.1  原理
    29.2.2  组件
    29.2.3  功能
  29.3  混合动力驱动分类
    29.3.1  类型
    29.3.2  功率分类
  29.4  电动驱动系统
    29.4.1  电力机械
    29.4.2  功率范围
    29.4.3  控制
    29.4.4  电力电子设备
    29.4.5  电力变换器
  29.5  能量存储系统
    29.5.1  铅酸蓄电池
    29.5.2  镍金属氢化物电池
    29.5.3  钠氯化镍电池
    29.5.4  锂离子电池
    29.5.5  超级电容器
    29.5.6  电池管理系统
  29.6  混合动力驱动用变速器
    29.6.1  不带集成电力机械的变速器
    29.6.2  带集成的电力机械的变速器
    29.6.3  变速器的特殊结构形式
  29.7  能量管理
    29.7.1  起动/停机
    29.7.2  发电机的调节
    29.7.3  能量回收
    29.7.4  充电状态调节
    29.7.5  能量分配管理
    29.7.6  车载电源
  29.8  运行策略
    29.8.1  效率
    29.8.2  能量平衡
    29.8.3  燃料消耗
    29.8.4  废气排放
    29.8.5  行驶功率
    29.8.6  确定运行策略的方法
  29.9  目前的混合动力车辆
    29.9.1  系统
    29.9.2  车辆结构
  29.10  未来的发展
    29.10.1  汽油机混合动力驱动
    29.10.2  柴油机混合动力驱动
    29.10.3  纯电动驱动
  29.11  增程器
    29.11.1  扩展里程
    29.11.2  增程器模块的动机
    29.11.3  电动汽车
    29.11.4  动力总成
    29.11.5  增程器
    29.11.6  控制单元
    29.11.7  发电机
    29.11.8  电池
    29.11.9  电力电子设备
    29.11.10  在车辆集成时的任务
    29.11.11  对增程器模块的要求
参考文献
·ⅩⅧ
第30章  替代的车辆驱动和APU(辅
助动力装置)
  30.1  替代的原因
  30.2  电驱动
    30.2.1  电机
    30.2.2  动力电池
    30.2.3  电动车示例
  30.3  斯特林发动机
  30.4  燃气轮机
  30.5  燃料电池作为车辆驱动
    30.5.1  PEM燃料电池的结构
    30.5.2  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结构
    30.5.3  车辆中的燃料电池与当前的方案
设计
    30.5.4  燃料电池与其他驱动相比的
评估
  30.6  替代能源和驱动的总结性评估
  30.7  氢燃料发动机
  30.8  通过辅助动力装置(APU)发电
    30.8.1  燃料电池作为APU
    30.8.2  带电能去耦的自由活塞机(自由活塞
线性发电机)
参考文献
第31章  发动机和车辆中的能源管理
  31.1  能量转换时的损失
  31.2  需求导向的能量管理
  31.3  车辆中的发电
  31.4  热管理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32章  2020年以后驱动用的能源
  32.12  020年以后驱动技术优化标准
    32.1.1  可持续能源和未来动力总成系统的
边界条件
    32.1.2  能源的温室气体排放
  32.2  排放目标和动力总成的近零排放的
潜力
  32.3  可持续的、可供的设计燃料的潜力
    32.3.1  甲醇
    32.3.2  合成的C4~C10烃基燃料
    32.3.3  甲醛醚
    32.3.4  C1燃料的毒性和环境相容性
  32.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33章  展望
  7.7  曲轴箱通风
    7.7.1  法律上的边界条件
    7.7.2  技术要求
    7.7.3  现有曲轴箱通风系统的系统结构
    7.7.4  油气分离
    7.7.5  曲轴箱压力调节
    7.7.6  模块化和气门罩集成化
  7.8  气缸盖
    7.8.1  气缸盖的基本设计
    7.8.2  气缸盖的结构设计
    7.8.3  铸造方法
    7.8.4  模型制作和模具制作
    7.8.5  机械加工和质量保证
    7.8.6  气缸盖的实际结构形式
    7.8.7  气缸盖技术展望
  7.9  曲轴
    7.9.1  在车辆中的功能
    7.9.2  制造和特性
    7.9.3  轻量化和提高强度的方法
    7.9.4  曲轴的计算
  7.10  配气机构零部件
    7.10.1  标准配气机构
    7.10.2  传动带张紧系统、张紧轮和
偏转轮
    7.10.3  链张紧和导向系统
  7.11  气门
    7.11.1  功能和术语解释
    7.11.2  制造方法和气门类型
    7.11.3  结构形式
    7.11.4  气门材料
    7.11.5  特殊气门结构
    7.11.6  气门锁片
    7.11.7  气门转动装置
  7.12  气门弹簧
  7.13  气门座圈
    7.13.1  引言
    7.13.2  对气门座圈的要求
  7.14  气门导管
    7.14.1  对气门导管的要求
    7.14.2  材料和特性
    7.14.3  气门导管的几何尺寸
    7.14.4  气缸盖装配
  7.15  润滑油泵
    7.15.1  润滑系统和对润滑油泵的要求
    7.15.2  润滑油泵的结构形式
    7.15.3  发动机润滑油泵的调节
    7.15.4  泵的方案设计和安装位置
    7.15.5  开发
  7.16  凸轮轴
    7.16.1  凸轮轴的任务
    7.16.2  配气机构的配置
    7.16.3  凸轮轴的结构
    7.16.4  工艺和材料
    7.16.5  轻量化
    7.16.6  凸轮轴载荷的影响因素
    7.16.7  凸轮轮廓的设计
    7.16.8  运动学计算
    7.16.9  动力学计算
    7.16.10  凸轮轴调节系统
  7.17  链传动
    7.17.1  传动链结构形式
    7.17.2  传动链特征参数
    7.17.3  链轮
    7.17.4  传动链导向元件
    7.17.5  减小链传动摩擦的方案设计
  7.18  带传动
    7.18.1  用于凸轮轴驱动的齿形带传动
    7.18.2  驱动辅助设备用的V带传动
  7.19  内燃机中的轴承
    7.19.1  基础
    7.19.2  发动机轴承的计算和尺寸化
    7.19.3  轴承材料
    7.19.4  轴承结构形式——结构、承载能力、
应用
    7.19.5  轴承失效
    7.19.6  展望
  7.20  进气系统
    7.20.1  进气系统的组件
    7.20.2  声学
  7.21  密封系统
    7.21.1  气缸盖密封系统
    7.21.2  特殊的密封件
    7.21.3  弹性体密封系统
    7.21.4  开发方法
  7.22  发动机上的螺栓
    7.22.1  高强度的螺栓连接
    7.22.2  质量要求
    7.22.3  螺栓连接
    7.22.4  附件螺栓连接和轻金属螺栓
    7.22.5  螺栓拧紧方法
  7.23  排气歧管
    7.23.1  歧管的开发进程
    7.23.2  作为单个组件的歧管
    7.23.3  作为部分模块的歧管
    7.23.4  集成的排气歧管
    7.23.5  歧管组件
  7.24  发动机水泵
    7.24.1  要求、结构形式和结构设计
    7.24.2  叶轮和螺旋通道
    7.24.3  冷却液侧的密封
    7.24.4  水泵的特性场和相似性关系
    7.24.5  气蚀
    7.24.6  流动模拟、流动分析、强度验证和
优化
    7.24.7  可切换的、可调的和电动水泵
  7.25  二冲程发动机的控制机构
参考文献
第8章  发动机
  8.1  发动机方案设计
    8.1.1  发动机结构形式
    8.1.2  与基础发动机相关的发动机方案设计
的差异特征
    8.1.3  其他方案设计标准
    8.1.4  汽车中附件布置的方案设计
  8.2  实际的发动机
  8.3  摩托车发动机/特殊用途发动机
    8.3.1  道路用摩托车
    8.3.2  越野摩托车
    8.3.3  法规
    8.3.4  赛车发动机
    8.3.5  特殊应用
  8.4  旋转活塞发动机/汪克尔发动机
    8.4.1  历史
    8.4.2  旋转活塞发动机的一般功能方式
    8.4.3  四冲程原理
    8.4.4  乘用车Renesis的旋转活塞
发动机
    8.4.5  氢旋转活塞发动机
  8.5  手提式工作机械用小排量发动机
    8.5.1  排放法规
    8.5.2  减少废气排放的措施
    8.5.3  混合气形成和发动机管理
参考文献
第9章  摩擦学
  9.1  摩擦
    9.1.1  特征参数
    9.1.2  摩擦状况
    9.1.3  摩擦的测量方法
    9.1.4  运行状态和边界条件的影响
    9.1.5  摩擦对燃料消耗的影响
    9.1.6  实用内燃机的摩擦特性
    9.1.7  以活塞组为例的摩擦计算的方法
  9.2  润滑
    9.2.1  摩擦学基础
    9.2.2  润滑系统
参考文献
第10章  换气过程
  10.1  四冲程发动机中的换气装置
    10.1.1  配气机构的结构类型
    10.1.2  配气机构的结构部件
    10.1.3  配气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10.1.4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装置的设计
  10.2  换气过程计算
  10.3  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0.3.1  扫气方法
    10.3.2  换气机构
    10.3.3  扫气空气供给
  10.4  可变的气门控制
    10.4.1  凸轮轴调节器
    10.4.2  具有分级式气门升程或开启持续
时间变化的系统
    10.4.3  全可变气门控制
    10.4.4  可变配气机构的展望
  10.5  带可控进气空气阀的脉冲增压
    10.5.1  概述
    10.5.2  批量生产时对组件的要求
    10.5.3  电气的系统集成
    10.5.4  机械的系统集成
    10.5.5  集成的脉冲增压器进气模块
参考文献
第11章  内燃机增压
  11.1  机械增压
  11.2  废气涡轮增压
  11.3  增压空气冷却
  11.4  发动机与压气机的相互作用
    11.4.1  压气机特性场中的四冲程
发动机
    11.4.2  机械增压
    11.4.3  废气涡轮增压
  11.5  动态特性
  11.6  增压发动机中的附加措施
    11.6.1  汽油机
    11.6.2  柴油机
  11.7  乘用车通过分动增压和二级增压拓展
功率(高增压)
    11.7.1  二级增压方法的历史和演变(分级
增压)
    11.7.2  二级增压的热力学
    11.7.3  分动增压和二级增压方案设计
系统
    11.7.4  应用范围
  11.8  在涡轮增压器试验台上确定涡轮增压器
特性场
    11.8.1  涡轮增压器试验台的原理结构
    11.8.2  压气机和涡轮机的特性场
    11.8.3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中使用涡轮
增压器特性场时的特点
参考文献
第12章  混合气形成过程和混合气形成
系统
  12.1  内部混合气形成
  12.2  外部混合气形成
  12.3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化油器/汽油
喷射)
    12.3.1  化油器的工作原理
    12.3.2  借助于汽油喷射的混合气形成
  12.4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
    12.4.1  燃油喷射系统概述
    12.4.2  具有喷射同步压力产生的系统
    12.4.3  带中央蓄压器的系统
    12.4.4  喷嘴和喷嘴体
    12.4.5  喷射系统与发动机的适配
  12.5  燃料供给系统
    12.5.1  燃料箱
    12.5.2  燃料箱通风系统
    12.5.3  对燃料输送系统的要求
    12.5.4  液位状态测量
参考文献
第13章  着火
  13.1  汽油机着火
    13.1.1  着火概述
    13.1.2  对点火系统的要求
    13.1.3  最小点火能量
    13.1.4  火花点火的基础
    13.1.5  线圈点火系统(感应式)
    13.1.6  其他的点火系统
    13.1.7  燃气发动机
    13.1.8  总结/展望
  13.2  火花塞
    13.2.1  对火花塞的要求
    13.2.2  结构形式
    13.2.3  热值
    13.2.4  点火电压需求
    13.2.5  点火特性(和混合气着火)
    13.2.6  磨损
    13.2.7  应用
  13.3  柴油机着火
    13.3.1  自行着火和燃烧
    13.3.2  柴油机的冷起动
    13.3.3  冷起动支持组件
    13.3.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14章  燃烧
  14.1  燃料和燃料化学
  14.2  碳氢化合物的氧化
  14.3  自行着火
    14.3.1  H2-O2系统
    14.3.2  碳氢化合物的着火
    14.3.3  快速压缩发动机
    14.3.4  柴油机
    14.3.5  HCCI发动机
    14.3.6  发动机爆燃
    14.3.7  自行着火的建模
  14.4  火焰传播
    14.4.1  湍流尺度
    14.4.2  火焰类型
  14.5  建模和模拟
    14.5.1  燃烧模型分类
    14.5.2  零维模型
    14.5.3  现象学模型
    14.5.43  D-CFD模型
参考文献
第15章  燃烧过程
  15.1  柴油机
    15.1.1  柴油燃烧
    15.1.2  四冲程柴油机燃烧过程
  15.2  汽油机
    15.2.1  进气道喷射发动机(PFI发动机)
的燃烧过程
    15.2.2  直接喷射火花点火(DISI)
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15.3  二冲程柴油机
  15.4  二冲程汽油机
参考文献
第16章  用于发动机和变速器控制的电子
和机械
  16.1  环境要求
    16.1.1  安装分类
    16.1.2  热管理
  16.2  独立产品
  16.3  连接技术
  16.4  变速器控制单元
    16.4.1  系统描述
    16.4.2  变速器控制单元类型
    16.4.3  “机电一体化变速器模块”的应用
示例
    16.4.4  选择“正确”的控制单元类型的
决策标准
  16.5  电子架构、结构和元件
    16.5.1  基本结构
    16.5.2  电子元件
  16.6  控制单元电子设备
    16.6.1  概述
    16.6.2  信号处理
    16.6.3  信号评估
    16.6.4  信号输出
    16.6.5  电源供给
    16.6.6  接口
    16.6.7  变速器控制单元的电子设备
  16.7  软件架构设计
    16.7.1  软件在发动机控制中的任务
    16.7.2  对软件的要求
    16.7.3  软件的架构方案设计
    16.7.4  软件开发流程
  16.8  内燃机的控制
    16.8.1  驾驶员请求和驾驶员辅助系统
    16.8.2  动力总成管理
    16.8.3  基于转矩的发动机控制功能
结构
    16.8.4  基于模型的函数的进气歧管充气模型
示例
  16.9  功能
    16.9.1  I调节
    16.9.2  防抖动功能
    16.9.3  节气门调节
    16.9.4  爆燃调节
    16.9.5  车载诊断(OBD)
    16.9.6  安全性方案设计
  16.10  动力总成控制中的安全性方案设计
  16.11  48V车载电气系统中的发动机和变速器
控制单元
    16.11.1  架构匹配
    16.11.2  标准化活动
参考文献
第17章  动力总成系统
  17.1  动力总成架构
  17.2  汽车纵向动力学
  17.3  变速器类型
  17.4  功率层级和信号处理层级
  17.5  变速器控制
  17.6  集成的动力总成管理(IPM)
  17.7  动力总成电气化组件
    17.7.1  概述
    17.7.2  混合动力和电驱动变体
    17.7.3  组件
    17.7.4  电力电子设备
    17.7.5  电机
    17.7.6  能量存储装置
参考文献
第18章  传感器
  18.1  温度传感器
  18.2  液位传感器
  18.3  爆燃传感器
  18.4  废气传感器
    18.4.1  氧传感器
    18.4.2  NOx传感器
  18.5  压力传感器
    18.5.1  常压传感器
    18.5.2  中等压力传感器
    18.5.3  高压传感器
    18.5.4  压力开关
  18.6  空气质量流量传感器
    18.6.1  测量原理
    18.6.2  空气质量流量传感器结构
    18.6.3  二次空气质量传感器
  18.7  转速传感器
    18.7.1  无源转速传感器
    18.7.2  有源传感器
  18.8  柴油机的燃烧室压力传感器
参考文献
第19章  执行器
  19.1  驱动器
    19.1.1  气动驱动器
    19.1.2  电驱动器
    19.1.3  与发动机控制电子装置的通信
    19.1.4  重置/默认位置
  19.2  节流板执行器
    19.2.1  汽油机的核心功能
    19.2.2  柴油机的核心功能
    19.2.3  其他功能
    19.2.4  “线控驱动”(E-Gas)
    19.2.5  旁通阀功能
    19.2.6  真空/预节流执行器
  19.3  涡流节流板和紊流节流板/谐振增压
    19.3.1  气道停用
    19.3.2  分层充气
  19.4  可变涡轮截面涡轮增压器
  19.5  废气再循环阀
  19.6  蒸发排放组件
    19.6.1  油箱通风阀
    19.6.2  蒸发排放的诊断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20章  内燃机冷却
  20.1  概述
  20.2  对冷却系统的要求
  20.3  计算基础和仿真工具
  20.4  发动机冷却子系统
    20.4.1  冷却介质冷却
    20.4.2  增压空气冷却
    20.4.3  废气冷却
    20.4.4  润滑油冷却
    20.4.5  风扇和风扇驱动
  20.5  冷却模块
  20.6  发动机冷却系统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21章  废气排放
  21.1  法规
    21.1.1  欧洲
    21.1.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21.1.3  日本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