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扎根:村校一体,生活育人
1 进城还是回乡
2 从政还是从教
3 解脱还是坚守
4 行知实验班
5 行知小学
6 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7 不让一个孩子留级
8 劳动教育实验
9 行知幼儿园
10 扫盲班
11 晓庄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12 90年代的钟声
第二章 突围:城乡联合。实践育人
1 行知基地
2 村级大教育
3 学会赏识
4 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
5 徽州民居新校舍
6 九所村小合并
7 三小课堂
8 三个好市民
9 卢央教科所访问学者
10 “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
11 走进马来西亚华校
12 中华文化浸濡活动
第三章 超越:国际交流,文化育人
1 母校80周年庆
2 行知苑对外交流中心
3 行知基地扩建
4 行知幼儿园新家
5 行知中学
6 发现行知教育
7 生长课程
8 生机课堂
9 生活德育
10 生态校园
11 还能更精彩
12 陶花和陶娃
13 青奥会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14 马来西亚行知教育研修班
第四章 共享:品牌共享,生态育人
1 行知教育集团
2 老校区焕发新光彩
3 营造行知文化
4 生态美育
5 奥林匹克精神
6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7 仁国寻根之旅
8 云播中心
9 第87个行知班
10 行知教育实验共同体
11 精彩陶子
12 “行知教育实验丛书”
13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第五章 反思:知行合一,大情怀育人
1 1分成绩99分成长
2 小学校,大教育
3 立大志,做小事
4 人人都是教育者
5 天天都是乐教时
6 对自己的生命负完全的责任
7 行知教育实验室
8 世界学校
9 并肩走在行知路上
附录
1 关于试办“行知实验小学”的志愿书
2 2000年9月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报告稿
3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成果报告——《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
4 2024年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稿
后记
1 进城还是回乡
1978年,我初中毕业,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晓庄师范)学习。
三年的中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中师)经历,使我产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这三年除了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学业基础,如普通话、粉笔字等,也让我有了自己的爱好——音乐。我不仅可以熟练地操作脚踏风琴,还可以将它拆开检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是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接触了他的教育思想。
记得刚入学时,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是辛国俊老师。辛老师在新生大会上给我们讲学校的历史,讲陶行知先生的故事和名言……那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很快便知道辛老师居然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班主任!我感到特别幸运!在中师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辛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和引导。在我看来,辛老师就是行知精神、行知教育的践行者,就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典范,他的话常常会在我心灵的土壤里落地生根。也因为他,我有幸参与了一些关于陶行知文稿的誊抄和图片的整理工作,这个过程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980年3月,晓庄师范举办复校30周年庆祝活动,当时邀请到了陶行知先生的一些学生,我有幸参与了接待工作。
我负责接待的那位老先生是操震球。他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招收的第一批13个学生之一,在报考晓庄师范之前,是清华大学三年级的在校学生。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居然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心愿,放弃清华大学的学籍,毅然到南京追随陶行知先生,这对我也有很大的触动。
我搀扶着操震球先生在校园里走,一路将他带到我所在的班级参加班会。在班会课上,操震球先生动情地讲述了陶行知先生的故事,最后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陶先生的那首诗: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华国,
中国现在不得了,
将来一定了不得!
说到最后一句“将来一定了不得”时,他噌的一下子就站起来了,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特别受感染,那个场景至今都特别让人难忘。
1981年,快要毕业的时候,同学们有时候会围着辛国俊老师一起畅谈未来。有一位同学提议:“将来毕业以后,我们可以找一批人一起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去办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就叫‘行知小学,,我们也要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干一番事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提议一下子在我的心中掀起了波澜,从此我的脑海里就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毕业以后如何去办一所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校?
1981年3月,上海市陶行知研究会与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联合在南京大学举办陶行知生平事迹展览会。办展览会需要有人去服务,特别是晚上得有人去看管展品,辛老师便推荐我去。我在展览会上认识了一个叫李亮的同学,他也在晓庄师范读书,与我同届不同班。
白天,我们看到陶行知先生的夫人吴树琴女士以及南京大学的部分师生来看展览,听他们热烈地讨论,深受感染。特别是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的学生吕长春,从早到晚一直都在激动地讲解,声音嘶哑了也不肯休息。那份投入、那份情感深深地打动着人们。我一遍又一遍地听,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里描绘着陶行知先生当年前行的足迹,心中“要办行知小学,要走行知路”的想法变得更加坚定、更加清晰。
晚上,展览大厅归于平静,就剩我和李亮两个人看管展品,在一种神圣的气氛中,我跟李亮彻夜畅谈。我把要办行知小学的想法告诉了他,谁知还没等我说完,他就激动地说:“太好了,我正好也有这个想法,咱们一起干!”
于是,一个人的想法就变成了两个人的,两个年轻人的命运与友谊也从此紧紧联系在一起。
怎样把想法变成行动呢?辛老师给我们出了个主意,让我们把想法写成一份志愿书。我们就把要学陶行知、要征集一批志同道合的“志愿兵”、要到偏僻的地方去办一所行知小学、要在学校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要教好农民的孩子等想法写出来,变成一份志愿书。
为了征集“志愿兵”,我们找来钢板、蜡纸,由写字好看的李亮将我们的志愿书刻写出来,然后借用学校团委的油印机,印了90份。我们特意选择了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在学校里面散发志愿书。我们感觉很神圣、很神秘,也很兴奋。很快,全校师生开始传阅我们的志愿书,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议论声。
有人挖苦,说我们“不自量力”“爱出风头”,这些我们都不在乎。但有一种说法让我俩急了,说“这两个人想自己办学校,就是一个想当校长,一个想当主任”。我们把委屈说给当时担任晓庄师范办公室主任兼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的汤翠英老师听。汤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陶行知先生当年办学校遇到的困难更多、更大,但是他认为,困难好比铁钉,我们要把自己的头变成钢头,用钢头碰铁钉,困难就不在话下了……
汤老师的开导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于是我们硬着头皮,不管别人怎么说,继续畅想着“行知路”。但现实中的困难远比舆论的压力大。现实是,谁愿意做杨瑞清、李亮的“志愿兵”呢?让两个初出茅庐的师范生领着一批人去办一所学校,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