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角色转变中的成长与超越
1 求学之路
2 我所经历的学校
3 区域教育的探索
第二章 教师个体到群体成长的“切磋琢磨”
1 自发性的教师成长
2 共同体的课例研究
3 自发性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建构
第三章 育传承君子品性的现代人
1 新时代关于育人的现代化的认识
2 首都现代化学校的发展愿景
3 现代化的学校教育实践原则与探索
第四章 共享、共治、共赢的方庄教育集群探索
1 美美与共,推动集团的多样性治理
2 集群教育治理创新与学生区域性发展实践探索
3 学区制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区域发展行动
后记
1
求学之路
从小学到中学,我因为患有哮喘,成长之路格外艰辛。好在母亲
是教师,父亲是校长,耳濡目染,我的学业倒是未被耽搁;反而因为
这个病,我比旁人更为重视锻炼身体!家庭熏陶与疾病鞭策下的学
业、身体双轨并进,为哮喘少年的教育人生奠定了基础。
一、我的启蒙老师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
我的父亲当过小学教师,后来长期担任小学、中学校长;我的母亲是小学教师。
他们都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非常忙碌。四五岁时,我就被母亲安排在她所带班级的最后一排“上课”了。
那个年代正式上学的年龄是7周岁。我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那个“学生”。哥哥姐姐们都喜欢我,但有时候我也会惹他们生气。
哮喘病是我童年的梦魇,差点要了我的命。
也因为这个病,我在母亲的班级并没有待很久,就被送到了乡下祖母家——一座海岛上。
那座海岛非常美丽。晨曦微露,我跟祖母去赶海,脚踩细沙。海水拍打着我的小腿儿,让我感到无比惬意。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常在岛上跑动,那无拘无束的感觉溢满身体里的每个细胞。岛上的海产品很新鲜,肉质甜美,至今想起仍满I-I生津。我还喜欢海岛的夜,古朴,静谧,繁星满天。我常常站在屋顶,张开双臂,迎着海风,想象自己在飞翔。
祖母是典型的农村老太,忙忙碌碌,看上去是没什么特别的。因为想治好我这个病,除了劳作之外,她在我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那个交通很不方便的年代,虽然因为住在小岛上出行困难,但我们基本跑遍了方圆百公里的医院。各种治疗方案都试了,但对治疗我的病并没有效果。于是,她又逛遍了周边村庄,四处寻找“秘方”。
当年物质匮乏,甭说肉了,就是鸡蛋,村里人都是一个一个攒起来,等谁家有了生孩子等大喜事,当作贵重的礼物给人家送过去。祖母自己攒下的鸡蛋都给我吃,不够吃就用节省下来的钱去买。
为了让我的身体更加强壮,祖母总是想方设法给我改善伙食。$i~-k天半月,她还会带我出岛去吃上一顿。
为了治好我的病,祖母竭尽所能。即便如此,我的病也未见好转。
有一次,我喘得实在厉害,好像我的命随时都会被夺走。邻居便提醒祖母:“把孩子送到他爸妈跟前儿吧。这要是在你这儿有个三长两短,责任你担得起吗?”祖母则说:“孩子这病在我这儿治不好,到哪儿都治不好。”
这句话影响并温暖了我一辈子。以至于后来当我遇到挫折困难准备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祖母的这句话。它能激励我哪怕举步维艰亦坚定前行!它告诉我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要努力就有一线希望,有一线希望就有可能成功!
祖母身上那种坚忍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重要的人与事的无限执着,以及流淌于血液中的深沉的爱,对我后来的人生、事业都产生了积极的重大影响。
虽然父母都是老师,但在我心里,我的启蒙老师是祖母。
二、小学时的“体美劳”
待我7周岁正式上学时,父亲是我们小学的校长。他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重视德育、智育,同样非常重视对学生“体美劳”的培育。当然,与现在完备的课程体系相比较,那时候的“体美劳”课程似乎简单许多,但实施效果一也点不差。
母亲主要教我们语文,也教我们数学。印象中那时的大多数教师都是教伞科的。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