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奠基时期
二、继承发展时期
三、系统完善时期
四、新发展时期
第二节 中医内科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划分
一、中医内科学术流派的形成
二、中医内科学术流派的划分
第三节 中医内科学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章 中医内科主要学术流派
第一节 伤寒学派
第二节 河间学派
第三节 易水学派
第四节 攻邪学派
第五节 丹溪学派
第六节 温补学派
第七节 温病学派
第三章 中医内科名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第一节 古代中医内科名家
一、张机
二、孙思邈
三、刘完素
四、张从正
五、李杲
六、王好古
七、罗天益
八、朱震亨
九、王履
十、薛己
十一、孙一奎
十二、王肯堂
十三、张介宾
十四、赵献可
十五、秦昌遇
十六、吴有性
十七、喻昌
十八、绮石
十九、李中梓
二十、张璐
二十一、叶桂
二十二、徐大椿
二十三、黄玉璐
二十四、陈念祖
二十五、吴瑭
二十六、王清任
二十七、郑寿全
二十八、唐宗海
第二节 近代与现代中医内科名家
一、张锡纯
二、丁甘仁
三、曹颖甫
四、萧龙友
五、刘六桥
六、冉雪峰
七、叶熙春
八、王仲奇
九、施今墨
十、汪逢春
十一、孔伯华
十二、蒲辅周
十三、李斯炽
十四、张梦侬
十五、刘惠民
十六、戴丽三
十七、秦伯未
十八、程门雪
十九、陈玉峰
二十、章次公
二十一、林沛湘
二十二、张继有
二十三、甄梦初
二十四、盛国荣
二十五、裘沛然
二十六、李培生
二十七、任应秋
二十八、杨继荪
二十九、邓铁涛
三十、李玉奇
三十一、朱良春
三十二、阮士怡
三十三、董建华
三十四、俞长荣
三十五、李辅仁
三十六、颜德馨
三十七、路志正
三十八、颜正华
三十九、何任
四十、方药中
四十一、张琪
四-卜二、何炎粲
四十三、张镜人
四十四、方和谦
四十五、王玉川
四十六、李振华
四十七、任继学
四十八、陆广莘
四十九、徐景藩
五十、周仲瑛
五十一、张磊
五十二、王国三
五十三、段富津
五十四、李济仁
五十五、郭子光
五十六、徐经世
五十七、吕景山
五十八、杨春波
五十九、张学文
六十、刘茂才
六十一、王永炎
六十二、洪广祥
六十三、杨震
六十四、丁书文
六十五、刘尚义
六十六、熊继柏
六十七、戴永生
六十八、张大宁
六十九、张伯礼
第四章 中医内科疾病诊治特色荟萃
第一节 肺系病证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哮喘
四、肺胀
五、肺痿
第二节 心系病证
一、胸痹
二、心悸
三、不寐
第三节 脑系病证
一、头痛
二、眩晕
三、中风
四、痴呆
五、癫病
六、痫病
第四节 脾胃系病证
一、胃痛
二、噎膈
三、腹痛
四、泄泻
五、痢疾
六、便秘
第五节 肝胆病证
一、胁痛
二、黄疸
三、积聚
四、鼓胀
第六节 肾系病证
一、水肿
二、淋证
三、癃闭
四、关格
五、阳痿
第七节 气血津液病证
一、郁证
二、血证
三、消渴
四、汗证
五、内伤发热
六、虚劳
七、癌病
第八节 肢体经络病证
一、痹证
二、痿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