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精)
ISBN:9787030796127
作者:作者:刘耕源//杨志峰//杨青|责编:周杰//李洁
定价:¥500.0
出版社:科学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516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意义
    1.1.1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核算研究提出迫切需求
    1.1.2  生态系统服务核算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1.1.3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驱动力与归因分析是当前研究的核心难点之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方法研究进展
    1.2.2  经济学方法的国际争论与探讨
    1.2.3  能值分析方法的国际争论与探讨
    1.2.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归因分析研究进展
一、理论篇
  第2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基础:热力学、景感学、经济学与区块链
    2.1  价值理论与生态产品价值理论
    2.2  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经济学与区块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产品的三元价值理论
    3.1  生态产品(服务)的三元价值理论
      3.1.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研究进展
      3.1.2  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
      3.1.3  生态系统过程、功能与服务的差异性
      3.1.4  生态产品三元价值理论的应用
    3.2  能值分析方法适用于三元价值理论的契合点
    3.3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及核算方法比较
      3.3.1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比较
      3.3.2  货币量与非货币量生态系统服务核算的核心差异点与可能的融合点
    3.4  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分类体系重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容忽视的生态产品定价的价值观陷阱与市场化迷思
    4.1  给生态定价是否太过以人类为中心了
    4.2  从生态系统服务到生态产品:概念的变迁与理论的升级
      4.2.1  原始文明时期——顺应自然
      4.2.2  农业文明时期——利用自然
      4.2.3  缘起于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论——改造自然
      4.2.4  生态中心主义——重视自然
      4.2.5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融入自然
    4.3  生态价值概念的变化与内涵梳理
    4.4  将生态产品价值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可能存在的价值观担忧
      4.4.1  对于生态价值的深度讨论
      4.4.2  如何避免生态产品市场化后可能导致的价值观变化
    4.5  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价,究竟是一种严肃的经济主张,还是一种为了引起决策者共鸣的方法
    4.6  经济学理论的变化及对生态价值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中
      4.6.1  古典经济学阶段
      4.6.2  新古典经济学阶段
      4.6.3  环境经济学阶段
      4.6.4  生态经济学阶段
    4.7  生态产品市场化定价的经济逻辑
      4.7.1  经济逻辑
      4.7.2  支持生态产品市场化和货币化的观点
      4.7.3  反对生态产品市场化和货币化的观点
    4.8  采用市场的手段或者对自然进行市场化定价的真正目的
      4.8.1  自愿行动
      4.8.2  市场机制
      4.8.3  监管市场
    4.9  本章小结
二、方法篇
  第5章  林地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方法学构建
    5.1  林地生态系统及其服务
    5.2  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产生机制与核算方法构建
      5.2.1  直接服务
      5.2.2  间接服务
      5.2.3  存在服务
      5.2.4  加和原则
    5.3  2000~2015年中国有林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5.3.1  研究区概况
      5.3.2  中国有林地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特征
      5.3.3  中国有林地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特征
      5.3.4  2000~2015年中国有林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5.4  2000~2015年中国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5.4.1  研究区概况
      5.4.2  中国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特征
      5.4.3  中国灌木林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特征
      5.4.4  2000~2015年中国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分类管理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方法学构建
    6.1  引言
    6.2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
    6.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能流图
    6.4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产生机制与核算方法构建
      6.4.1  直接服务
      6.4.2  间接服务
      6.4.3  存在服务
      6.4.4  加和原则
    6.5  基于能值的草地分类管理指数
      6.5.1  传统的草地分类管理指数
      6.5.2  基于能值的非货币量草地分类管理指数
    6.6  2000~2015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6.6.1  案例区概况
      6.6.2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特征
      6.6.3  中国草地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特征
      6.6.4  2000~2015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6.6.5  基于能值的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分类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发基于“源-过程-汇”不同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方法学构建
    7.1  引言
    7.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
    7.3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能流图
    7.4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产生机制与核算方法构建
      7.4.1  直接服务
      7.4.2  间接服务
      7.4.3  存在服务
      7.4.4  加和原则
    7.5  2000~2015年中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7.5.1  案例区概况
      7.5.2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特征
      7.5.3  中国湿地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特征
      7.5.4  2000~2015年中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7.5.5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及其政策启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方法
    8.1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产品及农业生态系统服务
    8.2  农业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核算方法
    8.3  对农产品定价的方法学综述
    8.4  中国农产品生态服务及负服务的核算
    8.5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
  第9章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方法
    9.1  引言
    9.2  理论与框架
      9.2.1  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9.2.2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9.3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方法
      9.3.1  模型算法流程及相关数学公式
      9.3.2  数据内容及类型
      9.3.3  数据预处理技术与成果
      9.3.4  模型算法相关支撑技术
    9.4  案例分析
      9.4.1  模型应用实证及结果解读
      9.4.2  模型应用案例可视化表达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方法
    10.1  引言
    1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2.1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现状
      10.2.2  现有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0.2.3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区域现状
    10.3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框架构建
      10.3.1  海洋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
      10.3.2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的构建
      10.3.3  海洋生态系统能流图的绘制
      10.3.4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构建
    10.4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0.4.1  研究区概况
      10.4.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10.5  结果分析
      10.5.1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核算结果与分析
      10.5.2  中国单位面积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结果与分析
    10.6  本章小结
三、实践与政策篇
  第11章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库开发及时空变化分析
    11.1  数据库开发
      11.1.1  数据库技术需求
      11.1.2  数据库技术选型
      11.1.3  数据库技术架构
      11.1.4  数据架构
    11.2  中国省级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11.2.1  中国省级生态系统服务
      11.2.2  中国省级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11.3  中国地级市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11.3.1  中国地级市生态系统服务
      11.3.2  中国地级市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11.4  本章小结
  第12章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归因分析与管理启示
    12.1  归因分析方法
      12.1.1  基于偏微分方程的一般性归因分析方法
      12.1.2  基于偏微分方程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归因分析方法
    12.2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归因分析
      12.2.1  中国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归因分析
      12.2.2  中国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归因分析
      12.2.3  中国自然指标划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归因分析
      12.2.4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生态系统类型归因分析
    12.3  基于归因分析的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启示
    12.4  本章小结
  第13章  水坝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13.1  引言
    13.2  研究方法
      13.2.1  系统边界的确定
      13.2.2  基于能值分析构建大坝建设前后的生态系统模型
      13.2.3  大坝建设前后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13.2.4  生态系统服务计算
      13.2.5  研究区概况
    13.3  结果分析
      13.3.1  建坝前河流面积预估
      13.3.2  建坝前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13.3.3  核算分析
    13.4  本章小结
  第14章  对存在价值中生物多样性计算方法学的讨论
    14.1  引言
    14.2  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三种视角与计算方法
      14.2.1  基于能值的本地生物多样性维持计算方法
      14.2.2  基于能值的生物多样性对本地经济贡献的计算方法
      14.2.3  基于能值的稀有物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持重要性分摊计算方法
    14.3  案例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4.3.1  案例区概况
      14.3.2  数据来源
    14.4  中国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潜力评估:基于方法a1和方法a2
      14.4.1  中国省级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潜力评估
      14.4.2  中国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潜力评估
    14.5  中国生物多样性对本地经济贡献评估:基于方法b
      14.5.1  中国省级生物多样性对本地经济贡献评估
      14.5.2  中国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多样性对经济贡献评估
    14.6  稀有物种全球占比下的中国生物多样性评估:基于方法c
    14.7  讨论:生物多样性计算方法学及其适用范围
      14.7.1  国家尺度和省级尺度生物多样性计算结果对比
      14.7.2  不同计算方法的生物多样性结果对比
      14.7.3  不同生物多样性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14.8  本章小结
  第15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生态系统服务多尺度快速核算系统开发与变化预测
    15.1  引言
    15.2  基于空间网格数据的增强表单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快速计算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15.2.1  基于空间网格数据的增强表单型生态系统服务快速计算框架设计
      15.2.2  基于能值的生态系统服务模块设计逻辑
      15.2.3  生态元快速计算软件设计
    15.3  机器学习方法的选择
      15.3.1  长短期记忆
      15.3.2  土地利用预测模型
    15.4  数据使用及分析方法
      15.4.1  基于MATLAB的LSTM模型
      15.4.2  基于IDRISI的CA-Markov模型
    15.5  研究结果
      15.5.1  LSTM模型预测降水量结果
      15.5.2  CA-Markov模型预测土地利用类型结果
      15.5.3  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预测结果
    15.6  本章小结
  第16章  农业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路径
    16.1  如何提升已经通过市场化价值实现的农业生态产品的溢价增值
      16.1.1  绿色度的提升实际是不可更新资源使用比例的降低
      16.1.2  特殊度的提升实际是利用自然贡献提升特色农产品的自然投入
      16.1.3  形成农业产业链,系统降低负服务
    16.2  尚未通过市场化价值实现的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补偿和价值奖励机制
      16.2.1  价值补偿途径
      16.2.2  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特殊服务类产品的价值奖励
      16.2.3  农业生态系统存在价值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变现
    16.3  通过减少负服务实现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保值与价值变现
      16.3.1  多途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固碳释氧服务的折减
      16.3.2  通过土地养分管理策略对氮磷、农药、杀虫剂损害的减少
      16.3.3  合理的景观结构可减少农业生态系统负服务的产生
    16.4  可行的金融方案与思考
      16.4.1  不应对已经付费或价值实现的产品长期进行二次农业补贴
      16.4.2  最佳提升非市场化农业生态产品的途径是建立生态交易平台
      16.4.3  通过生态产品认证,建立绿色消费市场
      16.4.4  利用生态补贴或形成生态保护基金,减少负服务
    16.5  本章小结
  第17章  海洋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路径
    17.1  海洋生态产品的类型与特点
      17.1.1  海洋生态产品形成机制
      17.1.2  陆地、海洋同类型生态产品的差异性比较
      17.1.3  海洋生态产品分类
    17.2  已通过市场化价值实现的海洋生态产品的溢价增值路径
      17.2.1  促进渔业蓝色增长,推动海水养殖循环经济发展
      17.2.2  加快海洋生态旅游业发展,创新海洋生态旅游产品类型
    17.3  尚未或正在探索性地进行价值实现的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补偿和价值变现路径
      17.3.1  全球尺度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
      17.3.2  区域尺度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
    17.4  通过减少负服务实现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保值
      17.4.1  多途径减少海洋过度养殖捕捞造成的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负服务的产生
      17.4.2  多途径减少滨海和海洋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水质恶化、岸线侵蚀等负服务的产生
      17.4.3  多途径减少滨海生态系统破坏和地下水超采造成的海水入侵等负服务的产生
    17.5  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挖掘新兴海洋生态产品
    17.6  本章小结
  第18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途径一:生态银行运行机制
    18.1  引言
    18.2  湿地缓解银行的信用计算、运行机制
      18.2.1  湿地缓解银行的信用确定与核算方法
      18.2.2  湿地缓解银行的运行机制
    18.3  湿地缓解银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8.4  中国的生态银行探索与经验
    18.5  本章小结
  第19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途径二:生态银行的中国本土化改造
    19.1  引言
    19.2  基于“生态元”的代币机制与信用核算改进方法
      19.2.1  “生态元”理论与代币机制
      19.2.2  “生态元”核算方法体系
      19.2.3  基于“生态元”的生态银行信用运行机制
    19.3  基于“生态元”的生态银行运行案例模拟
      19.3.1  案例区介绍与数据来源
      19.3.2  现有的湿地缓解银行信用和“生态元”信用结算结果与比较
    19.4  基于“生态元”的湿地缓解银行的应用场景
    19.5  政策配套机制
      19.5.1  基于“生态元”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19.5.2  依托生态银行构建多元可持续的生态治理资金渠道
      19.5.3  加快建立分类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19.6  本章小结
  第20章  生态银行如何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20.1  引言
    20.2  通过生态银行开展的生态补偿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信用核算难题
    20.3  国际生态银行对生物多样性缓解的经验与局限
      20.3.1  美国的湿地缓解银行和濒危物种缓解银行
      20.3.2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生物多样性银行
      20.3.3  英国的生境银行
    20.4  生物多样性银行的中国本地化思考
    20.5  本章小结
  第21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未来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附表
附录2  某泉水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物种能值转换率求解方法
附录3  文中缩写及其含义汇总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