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人的消逝(精)
ISBN:9787213117633
作者:作者:熊培云|责编:方程//潘海林
定价:¥88.0
出版社:浙江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49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自序  当人类不再互相需要,当人对人是鹅卵石
开篇  两根井绳
第一章  热与冷
  第一节  冷战之光
  第二节  人性的延伸
  第三节  互联网文明
第二章  精英的黄昏
  第一节  双重坍塌
  第二节  平庸的自由化
  第三节  技术精英
第三章  平日审判
  第一节  寻找替罪羊
  第二节  语境与迫害
  第三节  巨兽N
  第四节  感性的诱惑
第四章  无私的世界
  第一节  大数据请君入瓮
  第二节  知情权的边界
  第三节  被遗忘权
  第四节  重返全景监狱
第五章  剧场社会
  第一节  从角斗场到互联网
  第二节  剧场社会的围观结构
  第三节  结构与命运
  第四节  物之凝视
第六章  正与反
  第一节  人的增强与人的削弱
  第二节  互联网与互不联网
  第三节  可见与不可见
  第四节  社会多元与个人极化
  第五节  去中心化的中心化
第七章  人工智能与奴隶崇拜
  第一节  诱捕与反噬
  第二节  AI创世纪
  第三节  OpenAI
  第四节  当机器是人
  第五节  人为什么作恶?
  第六节  人性与物性
第八章  人的消逝
  第一节  灵活就业与失业潮
  第二节  莫拉维克大洪水
  第三节  艺术会死吗?
  第四节  消逝的河流
  第五节  野兽与神明
  第六节  人类之子
附录一  比 ChatGPT 的到来更可怕的是人的消逝
附录二  人类之子问答录
附录三  是苏东坡,还是马斯克

精彩页/试读片段

    开篇  两根井绳
    在我的记忆里收藏着两根井绳,它提醒我人的观念里有毒蛇。
    第一根井绳是我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一份解密报告,那是在2015年。该报告介绍了冷战时期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SAC)所制定的最高机密《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据说这份需求研究总计达800多页,罗列了从柏林东部到中国全境的1200多个重要城市,美国计划使用数千枚原子弹对这些城市进行毁灭式打击,进而摧毁苏联的战争能力以保证美国本土的绝对安全。无论中国是否与苏联并肩作战,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都将其视为苏联集团的一部分,并将中国的机场和城市列入目标名单。
    而在诸多目标中有117条对应中国的城市,包括离我老家村庄直线距离不过三四十公里的南昌。
    看到这则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真假难辨”。显然在潜意识里我不太相信人类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同类。然而当我打开谷歌并且进入发布该解密报告的华盛顿大学下属国家安全档案馆时,我意识到自己还是太天真了。一切都是真的,美国各大媒体都在争相报道此事。虽然悲剧没有发生,但当我看到如此充满恶意的计划,还是后背发凉了许久。
    在诸多原始资料中,我特别找到了其中有南昌的一页,并且将它截屏保存下来。这是发生在我出生以前的事,也算是历史的走向之一,我都无法说我是幸存者。而就在此前一年的2014年,我刚刚出了一本名为《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的诗集。只能说,幸好当年命运之神没有把人类历史交到那帮战争狂人手里,否则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都不会来到这世上。
    其实疯狂的年代出现什么样的战争狂人都不会让我感到意外。无论如何,理智战胜了疯癫,传说中的这个末日计划没有得到实施,这是人类的幸运。而且,一旦度过黑暗岁月还会否极泰来。譬如,谁也没料到的是,在冷战的背景下人类迎来了互联网,这个几近分崩离析的物种突然在虚拟世界走到了一起。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初尝到了这种梦境一般的荣光。刚开始,世界各地的网民主要用ICQ软件,伴随着“Iseekyou”(我寻找你)的精神内涵与最新信息飘来时发出的清脆铃声,我偶然也认识一些外国的朋友。我喜欢敞开的世界。当然那时候的互联网还没有发生日后的严重踩踏与质变,遗憾的是那些曾经密切联系过的朋友因为社交软件的迭代最后都不知所踪。
    有一个问题在我脑子里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大卫·休谟说的“理智是激情的奴隶”,而且我很大程度上认为它是对的。简单说就是不要高抬人类有多理性,理性可能只是一个幻觉。
    否则在1995年主导巴以和平进程的以色列拉宾为什么会被以色列的狂热分子刺杀?同样是在2015年,平静的巴黎又怎么会遭受震惊世界的袭击,造成一百多人死亡?这样失去理智的例子当然有很多,比如被许多人奉为偶像的切·格瓦拉就是这样一个疯子,他号称要解放全人类,但是如果有必要他也不会吝啬按动核按钮。若干年前,当我看到有关格瓦拉的零星传记时,对类似理想主义者从此便敬而远之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想完全站到休谟一边,去相信他有关人类的断言。也许学者会好一些吧,虽然雷蒙·阿隆早就批评过知识分子爱抽观念的鸦片。
    就在这时,我一直佩服有加的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朝我递过来了第二根井绳。
    罗素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足以让我景仰。他在自传中提到的影响了自己一生的三种激情更让我有深切的共鸣,包括“对知识的不可遏制的探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对爱情不可遏制的追求”。然而谁能想到,正是这位一生都在为人类寻找和平之路的哲学家、为反战宁可坐牢的人,1950年前后在面对苏联的威胁时,曾经在不同场合建议美国对苏联打一场先发制人的核战争,美其名曰这必然是一场道义的“性战争”。
    P3-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