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部分 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
第1章 生产力下降的根源
第2章 我们悲惨生活的罪魁祸首
第3章 电子邮件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 远离过度互联的指导原则
第4章 注意力资本原则
第5章 过程原则
第6章 协议原则
第7章 专业化原则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当我第一次见到肖恩时,他跟我讲了一个与沟通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熟悉,发生在他自己的公司。肖恩是一家小型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大型机构设计内部使用的应用程序。公司有7位雇员不在伦敦的办公室工作,他们曾经都沉迷于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式工作流程。“我们曾经一直开着Gmail。”肖恩告诉我,“每件事都是用电子邮件来解决的。”早上一睁眼,肖恩就会开始收发信息,一直持续到深夜。一位员工甚至要求肖恩不要这么晚还发邮件,因为在自己睡觉时,老板的邮件一封接一封,堆积的邮件会让他倍感压力。
随后,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又转向了一个新的工具。“当时,即时通信工具Slack的宣传铺天盖地,所以我们决定试一试。”肖恩还记得当时的情形。结果信息你来我往的频率更高了,尤其是一位要求严苛的客户加入了他们的内部沟通后——客户允许他们随时查看信息和提问。“持续不断的打扰,每天都是如此。”肖恩感觉自己的注意力从沟通转移到工作,再从工作转移到沟通这一过程削弱了他清晰思考的能力。他开始厌恶手机的提示音“我恨提示音,这声音至今都让我不寒而栗。”肖恩担心这些沟通带来的精神折磨会降低公司的效率。“我每天晚上都会工作到凌晨1点。”他说,“因为这是我唯一不受打扰的时间段。”他也开始怀疑这种喋喋不休到底是不是工作的核心。当检视自己团队使用Slack的情况时,他发现最受欢迎的功能是在聊天对话中插入动图。两位项目总监突然辞职了,肖恩陷入了低谷:“他们已经精疲力竭了。”
肖恩灰心丧气,他觉得这些数字信息的循环往复让团队变得效率低下,而这种感觉已经非常普遍了。作为本书研究的一部分,我在2019年秋天曾邀请我的读者们参与一项调查,内容是电子邮件(以及其他即时通信工具)在他们职业生涯中的角色。超过1500人回复了问卷,而且很多人与肖恩的观点不谋而合。回应并不针对工具本身(很明显这些工具是高效的沟通方式),而是针对这些工具带来的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
在这些回复中,主线之一是关于这种工作流程产生的海量通信。“每天,日程安排和告知截止日期的邮件像连珠炮一般涌入邮箱,但并没有有效利用。”一位名叫阿特·,乔治(Art George)的律师写道。另一位律师说自己的邮箱里有“雪崩般的邮件”,而重要的东西却会消失不见。
把对话扩展成无休止的信息往复,由此带来效率低下是读者回复的另一条主线。“这种不同步的本质,是福也是祸。”一位名叫瑞贝卡的金融分析师写道,“说它是福,是因为我可以在无须见到一个人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或分派任务。说它是祸,是因为我们都有一种隐藏的期望——大家随时都在查看邮件,并且能快速回应。”一位IT项目经理也有类似抱怨:“明明是简单的对话可以在数小时之内处理完毕,最后却演变成了冗长的邮件往来而收件人也越来越多。”一位公共服务管理人员发现,把这些人际互动转变为数字信息会“过于正式”,同时“缺少创造力或者难以切中要害”。正如她所说:“一个项目或任务原本可以由一组人面对面地、相对简单地完成,但如果用电子邮件来来回回地沟通,复杂程度就会直线上升。”
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