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知脊(脊柱使用说明书)
ISBN:9787117361828
作者:作者:任大江|责编:刘彬//王洁静
定价:¥98.0
出版社:人民卫生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5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病来如“彐”倒
  别把疼痛不当事儿
    要当心“中看不中用”的脖子
    疼痛像电流一样窜到胳膊和手是怎么回事
    遭遇腰痛,起码应该了解这些知识
    负重前行的椎间盘,最容易突出
    突出的椎间盘,还有救吗
    小心腰腿疼痛不按套路出牌
    给自己的疼痛打个分
    人生第一次腰痛,有时来得很突然
    为什么咳嗽打喷嚏时,症状会突然加重
    为什么久坐会感觉腰部不舒服
    骑车没事,走路却走不远是啥情况
    骨质疏松和后背疼痛有关系吗
    集体补钙是误区
    老年人没受伤,竟然也会发生骨折
    脖子上是富贵包还是夺命包
  另类颈椎病时刻潜伏在身边
    披着伪装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最喜欢的易感人群
    遭遇头晕,去医院看哪个科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吗
  提高警惕,保护脊柱
    落枕只是颈椎病的表象
    你是否拥有脊柱易损的“潜质”
    防不胜防,外伤容易引发脊柱问题
    老年人不要轻易打破脊柱的“病态平衡”
  破译那些搞不懂的检查和吓人的报告单
    脊柱生理性弯曲消失、变直或反屈是怎么回事
    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有什么不一样
    脊柱血管瘤是个什么瘤
    X线、CT和磁共振有什么区别
    隐性脊柱裂是怎么回事
    脊柱弯了会不会以后就完了
    被严重误解的“骨刺”
    化验指标多高算是病
第二章  病去如抽“丝”
  原装的最好——保守治疗是首选
    保守治疗“治标不治本”,能管用吗
    谨慎选择高科技产品——“治病”还是“致病”
    防病于未然不等于拿钱买健康
    颈椎病做牵引管不管用
    普通颈托和费城围领有什么区别
    祖传的硬板床到底是什么
    高枕真的无忧吗
    趴着睡到底好不好
    膏药品种琳琅满目,该如何选择
    医生为什么总让我吃“止痛药”
    卧床休息要多久,姿势该如何拿捏
    颈托、护腰一直戴着行吗
    “小燕飞”到底有没有用
    上网搜索如何做到火眼金睛、去伪存真
  该做手术时也别太纠结
    病情发展到哪一步该下决心手术
    医生们说的不一样,到底该听谁的
    “开大刀”还是“做微创”,该如何选择
    手术不是变魔术,疾病一不留神会复发
    为什么有的手术打钉子有的却不需要
    进口钉子和国产钉子,应该怎么选
    体内有钉子能做磁共振吗,能坐飞机吗
    钉子会和身体起化学反应吗
    钉子会不会断,断了要不要取出来
    “循序渐进”和“一步到位”的手术哪个好
    神奇的骨水泥是干什么用的
    脊柱骨折必须打骨水泥吗,有什么风险
  脊柱手术后你该了解的知识
    脊柱手术后得在床上躺三个月吗
    术后如何佩戴护具大有讲究
    腰椎术后如何上、下床
    术后注意“省吃俭用”
    脊柱手术后多久才能上班
    术后康复要注意些什么
    术后复查那些事儿
    出院了,药不能停
    术后到底该怎么吃
    手术伤了元气,是否需要进补
    术后能不能吃发物
    术后有必要输营养液吗
第三章  排忧解难保健康
  对病情的担忧
    脊柱出了问题能治好吗
    不要草木皆兵——得癌症没有那么容易
    病情有哪些变化要尽早去医院
  对手术的担忧
    全身麻醉术后会不会变傻
    局部麻醉手术会不会很疼
    老年人还能不能做脊柱手术
    手术切口有多长,术后什么时候能洗澡
    不插导尿管行不行
第四章  避误区,传技巧
  “老生常谈”的新认识
    “练练”不舍中的误区
    千万别带病坚持锻炼
    瑜伽能不能练好“脊”病
    锻炼身体千万“悠着点儿”
    锻炼身体远离“新、奇、特”
  神医与神药
    “神医”有毒
    偏方还是“骗方”
  “有备无患”的小窍门
    知“脊”知彼,正确保养
    量体裁衣,脊柱保养要选择合适的运动
    脊柱保养,啥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保养,不同年龄段关注的重点不同
  门诊看病有技巧
    门诊看病忌讳拐弯抹角
    门诊看病不是“考医生”
    高效利用专家号的小窍门
    找专家,“认庙”还是“认和尚”
    自己看病,也要关注他人感受
  网络咨询有“套路”
    叙述病情别少于50个字
    几招助你成为翻拍大师
    发图片记得点击“原图”字样
    网络咨询别发语音
写在最后

精彩页/试读片段

    人体真是太精密了!
    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哈佛大学制作的视频“The inner life of the cell”,看到微观世界里动力蛋白在微管上行走,勤勤恳恳运输着囊泡;中性粒细胞舍命追击入侵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发出由衷的感叹,也会更加温柔地对待自己的身体。
    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太作”。
    脊柱,像一排多米诺骨牌,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待它最温柔的方式就是百般呵护,延缓其衰老。如果我们只是得了一场普通感冒,还有机会满血复活。但令人悲伤的是,“脊”病却是一条不可逆的单行道,现代医学根本无法让受损的脊柱完全复原。
    “大不了就开刀呗!”很多人微微一笑,轻松地说,仿佛外科医生手起刀落,脊柱就能回到二十岁的样子。这样的想法不免太过天真。“做手术”可不是“变魔术”,打开身体,对准里面吹口气,病就全好了。现实中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呢?
    成年人的世界里,想要得到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外科手术充其量是“缝缝补补又三年”,但代价却异常惨重。因此,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一句话,“原装的,永远是最好的!”
    年轻时,我不理解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外科医生难道不应该总是在治愈吗?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累积,我终于慢慢体会到其中的深意:现代医学仍无法治愈每一种疾病,更无法治愈每一位患者。很多时候,面对疾病和患者,束手无策的我们只能给予安慰和鼓励。
    “脊”病突然来袭,会让很多人本能地感到恐惧。这是源于对疾病知之甚少,以及对不可预知未来的担忧。挚爱的亲人和我们自己都会逐渐老去,终将成为患者或患者家属。角色转换,会让每一位医者更好地理解“帮助’和“安慰”的重要性,尽力驱散病痛带来的恐怖气息。
    如果可以的话,作为医学实践课的一部分,所有外科医生都该体验一下躺在手术台上的感觉。只有这样,才会明白为什么多从患者角度进行思考是每个医生成长中的必修课。
    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让每个人感觉到温暖与尊重,又何尝不是一种治愈?
    在本书中,我努力将烂熟于胸的专业词汇用朴素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希望可以帮助和治愈更多人。我也希望每位读者慢慢明白,医学发展至今,很多意外情况依然不是想避免就一定不会出现的;更要清楚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包治百病或无须付出代价的治疗方法。患者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会和医生一起去积极面对疾病的无情。
    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把平时在门诊、病房、手术室,在微信、短信、电话中,和大家聊的天、说的话、分析的病情、确定的方案、提出的建议,一并总结并记录下来,其中共性的内容也许对大家都有所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们,不但从媒体人的角度,在本书写作和出版的各个环节提供了诸多专业意见,还奉献了书中部分插画,并传授我电脑绘画的技巧;最后,将这本书送给杨瑞波女士,她是我的妈妈,也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她的鼓励是我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
    人生短暂,愿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能拥有更多随心所欲的幸福时光。
    任大江
    2023年8月于北京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