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现状及其“跨界民族”的概念界定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相关研究概况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探古考“鼓”:从人类的生存智慧看鼓的起源
一、对象化的投射与人的智识超越
二、社会的身体与身体的记忆
三、取象比类与心理同构
四、生存智慧的敞现
五、田野日志:拉祜族的“Apengalonni”(葫芦节)
第二章 心音对映:从社会变迁看跨界民族鼓语音声的社会调适
一、物质的存在方式与历史影像的回望
二、用乐机制与鼓语音声的人文操弄
三、从神圣表意向世俗表情的漂移
第三章 文化背景:云南跨界民族鼓乐民族志的研究
一、民族志方法论对于音乐民族志研究的有效支撑
二、云南跨界民族鼓乐民族志的研究如何突破从“描述”到“创新”
三、云南跨界民族鼓乐音乐民族志何以呈现民族性
第四章 生态意象:云南跨界民族鼓乐的田野叙事
一、生态环境与不同鼓类乐器形制差异的关系
二、自然生态养育了一方水土中不同鼓族乐器的丰富造型
三、生态结构决定了不同的鼓舞形态
四、生态有别但性灵相通的音声内涵
第五章 活态的肢体音声:云南跨界民族鼓乐文化现状概述
一、跨界民族鼓乐文化的生态状况简述
二、跨界民族鼓乐文化的象征意义与心理透视
三、跨界民族鼓乐文化的早期交往
四、跨界民族鼓器制作工艺的文化意蕴
五、跨界民族鼓语音声的用乐规程
六、田野日志:我在民族村“做田野”
第六章 记忆的恪守:铜鼓遗韵的当代回晌与情感认同
一、知识考古:从史料辑录看铜鼓的悠远踪迹
二、物质考古:铜鼓的物质存在与心理隐喻
三、田野觅踪:云南跨界族群铜鼓音声的当下景观
四、经验的储存:集体记忆的当下文本书写
五、神性构建:仪式前的民俗考察
六、他者境界:铜鼓用乐场景的人类学描述
七、声以身为:跳宫仪式的人文情怀与意义超越
八、田野日志:云南富宁彝族各支系铜鼓乐舞传承现状
第七章 挎在腰间的快乐:直筒鼓
一、直筒鼓的技法表达
二、直筒鼓的展演状况
第八章 景颇踏歌:在鼓声中追寻祖先的足迹
一、学术语境的深描依托
二、“增疆”用乐场景实录
三、“增疆’’音乐投射的心理幻象与文化象征
四、中缅印“目瑙纵歌”的差异性比较
第九章 音声供奉:象脚鼓文化谱系识读
一、象脚鼓乐队的配置机制
二、信仰族群基本状况
三、差异性文化存在的物化标识
四、文化持有者鼓乐文化现状一览
五、肢体的自由发挥与音声的自我抒发
六、田野日志访谈实录
第十章 暮鼓晨韵:南传佛教寺院中的大鼓音声
一、信仰族群宗教派别概述
二、佛寺大鼓音声研究现状概览
三、佛寺大鼓形制的差异性及其分布状况概览
四、佛寺大鼓作为乐器的概念表述
五、仪式空间佛寺大鼓的音声指向
六、佛寺大鼓音声的“语境”分析
七、田野日志:傣族(傣泐)“关门节’’仪式中佛寺大鼓音声个案考察
八、傣族吉祥大鼓制作考察
第十一章 心灵的寄托:哈尼族的鼓乐文化
一、哈尼族(洛梅支系)的锘鼓舞
二、哈尼族(乙车支系)的大鼓舞
三、哈尼族(碧约支系)的牛皮大鼓舞
第十二章 水鼓乐舞:献给大自然的祭礼
一、德昂族族称的历史溯源
二、当下德昂族水鼓文化的状况
三、水鼓乐舞与德昂族的当下行为关系
四、水鼓乐舞肢体音声的象征与隐喻
五、田野日志:水鼓的民族志考察
六、身体实践的当下适应
第十三章 秩序的空间:瑶族“度戒”乐舞的意义
一、传统仪式的“在地化”呈现方式
二、命题的聚焦与关照
三、祭神场景观察
四、借物显像的自洽逻辑
五、纲纪有序的仪式场景
六、“度戒”乐舞的本体性生命呈现
七、“度戒”仪式的经验表征
第十四章 浪漫的情怀——“guangbang”(大小头长鼓)
一、光邦的历史溯源
二、光邦的形制特征及其敲奏规则
第十五章 人性的高扬:木鼓乐舞的历史变迁与“自我他者”
一、历史情景
二、民俗符号的意义表达
三、文化发展推动了符号重建
四、木鼓乐舞蕴含的意义之网
五、传统回归建构了符号想象
第十六章 鼓语音声何以传承当下的田野实践
一、情感表达的群体需求
二、生存之需的社会需求
三、相关政策的支持
附录
附录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鼓舞鼓乐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暨传承人信息概览
附录二:云南部分少数民族鼓舞鼓乐非遗项目传承人简介
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学术论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