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名数及正义
第一节 经名
第二节 经数
第三节 唐人正义
第四节 汉魏博士考
第五节 今古文家法陈伯搜先生
第二章 周易
第一节 易名
第二节 八卦及重卦
第三节 卦辞及爻辞
第四节 十翼
第五节 周易传授
第六节 王弼、韩康伯易注及孔颖达正义
第七节 象数
第八节 汉儒易说略义
第九节 连山 归藏
第三章 尚书
第一节 尚书名义
第二节 尚书篇目
第三节 书序
第四节 今文尚书
第五节 今文尚书之传授
第六节 孔壁古文
第七节 古文尚书之传授
第八节 梅赜所献古文尚书
第九节 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之传授
第十节 中文尚书
第十一节 史记兼用今古文
第十二节 周书及其篇目
第四章 诗
第一节 诗之原起
第二节 周以前之诗
第三节 六义
第四节 删诗
第五节 诗序
第六节 毛诗篇目及序次
第七节 毛传
第八节 郑笺
第九节 毛诗传授
第十节 鲁诗遗说
第十一节 鲁诗传授
第十二节 齐诗
第十三节 韩诗
第十四节 逸诗
第十五节 诗韵例
第十六节 毛诗词例举要刘申叔先生
第五章 周礼
第一节 周礼名义
第二节 周礼作者
第三节 周礼不伪证
第四节 周礼传授
第五节 六官表
第六节 天官表
第七节 地官表
第八节 春官表
第九节 夏官表
第十节 秋官表
第十一节 考工记
第十二节 井田
第十三节 周礼古字
第六章 乐
第一节 乐经
第二节 律吕
第三节 乐节
第四节 杂乐
第七章 仪礼
第一节 仪礼名义
第二节 仪礼篇数及逸礼
第三节 十七篇目录
第四节 仪礼记传
第五节 仪礼之传授
第六节 仪礼读法
第七节 仪礼行于春秋时证陈伯歿先生
第八章 礼记
第一节 礼记名义
第二节 礼记篇数
第三节 礼记目录
第四节 曲礼
第五节 王制
第六节 月令
第七节 乐记
第八节 大学 中庸
第九节 礼记传授
第十节 大戴礼记及其篇目
第十一节 大戴记缺篇篇目
第十二节 大戴记传授
第九章 春秋及三传
第一节 春秋名义及其原始
第二节 孔子作春秋及春秋终始
第二节 篇数及续经补传
第四节 阙文
第五节 春秋用周正
第六节 改制
第七节 凡例
第八节 左传时月日古例
第九节 春秋异文
第十节 褒贬
第十一节 左传
第十二节 左氏传授
第十三节 左氏学行于西汉考刘申叔先生
第十四节 周官左氏相通考刘申叔先生
第十五节 左传荀子相通考刘申叔先生
第十六节 公羊传授
第十七节 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七缺
第十八节 皮锡瑞说存三统
第十九节 皮锡瑞说异外内之义与张三世相通
第二十节 公羊荀子相通考刘申叔先生
第二十一节 穀梁传授
第二十二节 穀梁荀子相通考刘申叔先生
第二十三节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叙录后序
第二十四节 二传平议黄季刚先生
第十章 论语
第一节 论语名义
第二节 古论、鲁论、齐论及其篇数
第三节 论语之传授
第四节 古论、鲁论之异文
第十一章 孝经
第一节 孝经名义及其作者
第二节 孝经篇数及传授
第十二章 尔雅
第一节 尔雅名义及篇数
第二节 尔雅作者及其传授
第三节 陈玉澍尔雅释例自叙
第十三章 孟子
第一节 孟子作者及篇数
第二节 孟子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