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城市河流生态功能与问题
1.1.1 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
1.1.2 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1.2 城市河流水环境现状与问题
1.2.1 城市河流水环境从污染到逐步改善的现状
1.2.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河流普遍遇到的主要问题
1.2.3 水环境治理转型期城市河流品质提升面临的挑战
1.3 城市河流水环境品质提升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2章 城市河流水环境品质调查与评价
2.1 城市河流水体水环境品质指标
2.1.1 水体感官相关指标
2.1.2 水质安全指标
2.1.3 水体流动性指标
2.1.4 水生态指标
2.2 城市河流水体感官愉悦度评价技术
2.2.1 水体感官愉悦度评价方法的建立
2.2.2 水体感官愉悦度评价方法的验证
2.2.3 城市水体感官愉悦度在线监测系统
2.3 城市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
2.3.1 城市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
2.3.2 城市河道生态健康评价指标和赋值
2.3.3 城市河道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2.3.4 苏州市城区河道生态健康评价
参考文献
第3章 城市径流污染多维立体控制
3.1 城市河流雨季污染特征
3.1.1 降雨径流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2 降雨事件监测
3.1.3 瞬时样品水质特征分析
3.1.4 事件平均浓度计算
3.1.5 径流污染负荷评估和分析
3.2 降雨径流多维立体控制技术
3.2.1 LID-BMPs技术比选
3.2.2 淹没式自排系统径流污染过程控制技术
3.2.3 地表径流污染控制非工程措施研究
3.2.4 城市下垫面污染物累积一冲刷模型构建
3.3 城市区域径流多维立体控制工程案例
3.3.1 工程方案
3.3.2 工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章 城市河网流态联控联调
4.1 平原河网城市河网流态联控联调的技术思路
4.2 河网水动力-水质阈值确定技术
4.2.1 水动力-水质调控上限阈值研究
4.2.2 水动力-水质指标调控下限阈值研究
4.3 河网水系流动性调控关键技术
4.3.1 免底泥扰动的水动力调控技术
4.3.2 基于增阻减阻的河道水动力调控技术
4.4 以模型为核心的河网优化调度技术
4.4.1 模型原理
4.4.2 模型概化
4.4.3 模型校准
4.4.4 基于水动力-水质-水生态模型的调度方案计算
4.5 基于物联感知的自动监控技术和模型云技术
4.5.1 基于物联感知的自动监控技术
4.5.2 模型云技术
4.6 河网流态优化联控联调工程案例
4.6.1 工程方案
4.6.2 工程建设
4.6.3 工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章 河流典型污染物快速去除与透度提升
5.1 河道水体典型感官污染物的特征解析
5.1.1 采样点及其区域特征
5.1.2 典型污染物含量分析
5.1.3 河道水体中悬浮物的粒径分布与其他指标间关联分析
5.2 城区上游来水典型污染物的去除技术
5.2.1 表面流人工湿地试验设计
5.2.2 不同工况下湿地运行效果分析
5.3 城区河道水体景观特征污染物快速去除技术
5.3.1 膜分离悬浮物快速去除技术研究
5.3.2 磁分离悬浮物快速去除技术研究
5.3.3 强化混凝一滤布滤池悬浮物快速去除技术研究
5.3.4 软质外壁可膨胀式弹性滤池过滤技术
5.3.5 絮凝剂投加对水生系统的生态影响研究
5.4 城区水体典型污染物快速去除与透明度提升工程案例
5.4.1 工程示范方案
5.4.2 水环境品质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与健康维系
6.1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与健康维系技术思路
6.2 城市河道底质电化学原位修复技术
6.2.1 技术原理
6.2.2 电化学原位修复设备实验室研究
6.2.3 河道底质电化学原位修复示范研究
6.3 水草生境构建技术
6.3.1 浮动式生态坡岸改造技术
6.3.2 流动水体水下植被恢复技术
6.3.3 硬质底植被恢复技术
6.4 植物源化感抑藻技术
6.4.1 植物化感作用抑藻机理
6.4.2 植物抑藻凋落物的筛选
6.4.3 银杏浸提液抑藻效果和生态安全性研究
6.5 河流健康生物链构建技术
6.5.1 水生维管束植物时空优化配置技术
6.5.2 生态位动植物配置技术
6.6 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案例
6.6.1 工程方案
6.6.2 工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7.2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