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ISBN:9787115656254
作者:作者:(日)岸见一郎|责编:孙睿|译者:宋刚//夏亦萌
定价:¥45.0
出版社:人民邮电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174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父母教给我的“人生意义”
  母亲说“这孩子做什么都是对的”
  从病倒的母亲身上学到的“人生意义”
  没有见到儿子后一面的母亲
  承认自己做不到的勇气
  大的孝顺就是不孝
  想告诉他们,活着就是有意义的
  已故的父亲仍在与我对话
  即使死亡迫在眉睫
  也想要以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第二章  接受现实才能有效陪伴
  接受真实的父母
  接受现实很难,但我们不能逃避
  记不起过去的话,那就重新开始
  看到此时此刻的父亲
  而不是过去和未来的父亲
  如果忘记了过去,就去建立新的关系吧
  “尊重”意味着看到对方真实的模样
  接纳真实的父母,而非理想的
  看到好的父母
第三章  与年迈的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父母活着便是对家庭的贡献
  子女无法使父母幸福
  孩子不应阻拦父母想做的事
  不要期待父母说“谢谢”
  待在身边,就是一种支持
  不强迫父母回忆过去
  不要向父母宣泄情绪
  与父母争吵并不会改变亲子关系
  结束权力斗争并非认输
  当我们感受到对方言行的善意,对生活的看法便由此改变
  当我们意识到行为背后的心声,亲子关系便由此改变
  我们总是戴着角色的面具生活
  子女无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永不放弃,继续做“此时此刻”力所能及之事
  为今天和昨天一样而感到高兴
  主动说“谢谢”,而非等待感谢
  如果人们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互帮互助,我们便能安心长寿地生活
  终章享受此时此刻
  高效的人生毫无意义
  不要让余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生不能拖延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母亲告诉我,她曾经是想上大学的,但身为女孩,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最终还是没上大学,去了一所正向新制高中转型的旧制女校。
    因为自己的经历,母亲非常希望孩子们能接受理想的教育。初中时,母亲为我筹集了高昂的家教费用。家教老师建议我继续读高中,当时我以为家里很穷,便拒绝了。如今想来简直难以置信。为人父母后,我才明白孩子往往不了解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而父母也通常不会与孩子讨论这些话题。
    那时候,我的家教老师在京都大学文学院学习佛教。这也许是我父母的一大失算。我的父亲是个上班族,我曾经隐约觉得长大后也会像他一样过着上班族的生活。直到遇到这位老师后,我才见识到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老师从公司辞职,重返大学学习佛教。我十分向往他的生活方式,并开始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学习。
    关于我的职业选择,母亲并未做出太多评价。但我清楚地记得她曾说过“只要不做律师就好”。她认为,我不该从事那些必须关注人生阴暗面的工作。暂且不论律师这个职业是否确如母亲所言,但我所选择的咨询师的工作显然不符合母亲的期待。
    升人高中后,我深受哲学老师的影响。我的班主任在和母亲的一次谈话中建议,不要让我读哲学相关的书。母亲当时回答道:“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父亲似乎一直对我的职业选择漠不关心。但当我说要主修哲学时,他却并不支持。不过,父亲并没有直接反对我,而是让母亲表示反对。我想父亲并不了解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当父亲让母亲反对我的选择时,母亲立即回答道:“这孩子做什么都是对的。我们不要干涉他,就守护他吧巴。”
    母亲不懂哲学,但根据她自己的经验,她也许觉得大学学什么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插手此事,一旦孩子日后遇到困难,便会把责任推给父母。父母无法对孩子的一生负责。有些父母试图替孩子决定上哪所大学、找什么工作,甚至和谁结婚。在我看来,这实在难以置信。
    当母亲说“这孩子做什么都是对的”时,我有些不知所措,因为事实并非如此,我当然有做得不对的事情。但我学习哲学的决心是坚定的,我很高兴母亲支持我的选择。直至今日,母亲对我的影响仍然极其深远,我也希望像她对待我那样,对待我的孩子。
    从病倒的母亲身上学到的“人生意义”
    我和母亲同一天生日,生肖也一致,差了两轮。我们的年龄差一直保持不变。
    有一天早上,我发现母亲无法挪动身体,想说话也说不出来。前一天晚上,她在女儿和女婿家里玩得很开心,很晚才回家。显然,她也感受到身体的异常,于是我们立刻带她去医院,诊断结果为脑梗。
    当时,我对这种疾病一无所知,也未曾想过母亲这般年纪的人也会脑梗。之前,母亲经常抱怨头疼得厉害,但她以为这是更年期的正常现象,所以一直拒绝去医院。其实母亲年轻时身体一直都很健康,除了后来一次怀孕时不幸流产外,我从未见过她卧病在床。所以,每当母亲决定不去医院,无论周围的人怎样劝说,她都不为所动。这与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年轻时经常身体不适,经常半夜赶往医院。
    母亲就诊的那家医院只有普通内科,但母亲还是住院了。入院第二天,母亲开始接受康复治疗,恢复情况良好。我曾以为她很快就能痊愈,可一个月后,她再次发病。这一次,除了采用静脉溶栓药物治疗外,别无他法。
    于是,我们转院到一家设有神经外科的医院。不料转院后不久,母亲就患上了肺炎,然后便失去了意识。我每天十八小时都守在她的床边,可她已经无法回应我的任何问题。我除了呼叫护士更换点滴,以及在本子上记录她的病情外,什么也做不了。
    日复一日,我始终在思考:人类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当我们无法动弹,失去所有意识时,还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吗?我期盼着有一天能在大学任教,但如果我像母亲一样疾病缠身,无法动弹,失去意识,那么这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P2-7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