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穷人家的孩子,你懂?
自序:记住乡愁,把感动留下
第一辑 那年那风味
刁子鱼
油豆腐
腊肉
猪血丸子
红薯粉条
油渣
糍粑
雷公菌
凉粉
爆米花
咸蛋
粽子
月饼
第二辑 那年那动物
与我同龄的儿时宠物灰鸡婆
生产队的那群鸭
那三只鹅
那年那狗
那年那猪
那年那牛
那年那窝荷兰猪
捉泥鳅
钓黄鳝
摸螺蛳
抓螃蟹
蛇
第三辑 那风情那人
野炊
尝鲜
偷人
露天电影
纸包糖
单车
钢笔
电视机
斗鸡
偷书
偷桃
偷西瓜
外婆
很想为奶奶立块碑
花儿是那样红
遗落在乡村的天才兄弟
那位英才早逝的兄弟
刁子鱼
突如其来的可怕疫情,让我不得不打乱既定计划,匆匆结束在湖南乡下陪父母过年的行程,告别亲友,大年初三那天狼狈地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遵照单位和专家建议,宅居在家,自我隔离十四天。由于上了年纪,勤勉成了习惯,平时半天在家伏案写作;半天在外东奔西跑,拜见各色人等,所以,这次违背生活习惯的隔离宅居,就索然寡味,就像这个年一样——这个年,是我四十多岁人生中,过得最没年味的一个了。
足不出户,打发日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忆回味过年的各种习俗和美味了——当然,最好能够诉诸文字,与人共赏。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自我隔离的第十二天,也是传统元宵佳节。元宵节在中国被重视的程度仅次于除夕。元宵节一过,就意味着年味散尽,要收心收性,开始新一年的逐梦,在新的征程上撒腿奔跑。
往年,即使元宵节过了,年味仍在继续,今年是什么都没有——疫情让意犹未尽的年味,提前画上了休止符。那些让年味散发,并继续嚣张的,就是从乡下带回来的各种各样的特色花样小吃,尤其是湖南乡下的五花八门的腊味——往年返京,是大包小包,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腊味。回到北京,拾掇一下,放进冰箱,想吃就做,要持续半年时间。今年除了带了上百个自家的土鸡蛋,其他什么都没有。
与年迈的父母在村口告别,凛冽的晨风扬起母亲的满头白发。她愧疚地说:今年腊鱼腊肉还没好,你们平安到达后,疫情好转了,给你们寄过去。
返京十多天了,母亲的话一直萦绕在耳边——不是盼疫情好转后,母亲给我做腊味寄腊味——而是她的话,就像吃腊味那样,那种特别的腊味熏香始终笼罩着我的嗅觉和味觉,久久不肯消散。这大概就是,所谓“唇齿留香”的最好解释了。后来由于疫情防控,镇上快递也不营业了,母亲给我寄腊味的愿望也落了空。
喜欢创新尝试、贪图美味的湖南人,爱做各种各样的腊味,腊肉、腊肠和腊鱼是主要的腊味,也是腊味中不可或缺的。
我喜欢吃腊肉、腊肠,腊鱼则是最爱。
腊肉以腊猪肉为主,腊肠以腊猪肠为主,比较单一;腊鱼却种类丰富,形形色色,以草鱼和刁子鱼为主。草鱼块头大,肉质肥厚松软;刁子鱼肉紧,有韧劲,有嚼头。在我看来,腊刁子鱼不仅是腊鱼味美之最,也是所有腊肉中的美味之最。
做腊鱼,工序复杂,需要时间。往往年前准备——年前,附近的池塘干了,水库干了,集市上摆放着很多用于买卖的鱼类。腊鱼从去内脏到腌制成功,少则需要十天八天,多则在半个月以上。
往年是初七八离家返京,不急不慢,正好可以带上。今年是初三就走了,而且是临时决定的,母亲一点儿准备都没有——家里的腊味还在腌制之中,都没搬上柴火灶,吊在灶上方开始熏烤。
想吃而没有吃到,才更让人怀念,就像那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才让人感觉那么美,一直把她供在心灵深处某个神圣的角落,不愿意轻易触碰。
刁子鱼是土语,学名叫翘嘴鲌。在我们那儿,还有一个比刁子鱼更土的名字,钻脚鲢。这种鱼,身材匀称修长,脑袋较小,嘴巴微微翘起,十分性感,是鱼类中的美人鱼。这种外形加上鱼类属性,应该就是其学名的由来了。至于为什么叫刁子鱼,我至今想不明白,是不是这种鱼与刁钻的性情有某种联系?
刁子鱼,性子急,胆子小,行动迅捷。它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遇到动静,喜欢东奔西逃,东躲西藏,就像小时候,我们做错了事,逃避责罚一样。十多岁的时候,夏天了,我们常在村东头的池塘里洗澡,小伙伴们使劲一闹腾,刁子鱼就慌不择路了。把池塘翻江倒海地搅上一阵后,只要你站在水里不动,两只脚踩进泥巴中,刁子鱼就会急急忙忙地游过来,钻进你脚指间的泥巴里,以为找到了十分安全的避风港。我们憋住气,弯下腰去,潜进水里,顺手一抓,刁子鱼就落在手里了,活蹦乱跳,身子甩个不停,竭尽全力想摆脱控制。所以,我们乡下喜欢把它叫作钻脚鲢——刁子鱼的身形与鲢鱼有点像,都是扁平状。利用刁子鱼这种傻傻不改的习性,每次洗澡,个个小伙伴都要捉上十多条刁子鱼,满载而归。用稻草从刁子鱼鳃间穿过,嘴里出来,鱼叠鱼,形成长长的一串。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爬上岸,拎着那串长长的刁子鱼回家,甭提多风光了,晚上辣椒煮鱼的美味就有了。哪怕做错了事,都可能将功补过,免了父母的责罚。村头那口池塘到年底干塘了是没有刁子鱼的影子的,那塘刁子鱼在夏天的时候就被我们捉光了,吃光了。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