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不完美生活中的不完美努力
第一章 “不愿给儿女添麻烦,但是又怕孤独”
1 人人都可能孤独,人人都怕孤独
2 说出感受,两代人相互“靠近”
3 别人的陪伴不够,自己怎样陪自己
十句话回顾
第二章 善良的人值得有“好脾气”
1 “好脾气”和“坏脾气”
2 愤怒背后都有“需求不满足”
3 愤怒或不愤怒,自己有权选择
4 管理愤怒的起点:发现愤怒
5 发泄?强忍?发现愤怒之后的选择
6 缓缓,给情绪留些空间
十句话回顾
第三章 “为什么别人不愿和我聊天”
1 行动是失望的解药
2 爱就是少一句指责、多一句询问
3 包容是交流的土壤
4 别人拒绝我们时,就是在表达他的需求
5 相互欣赏,为感情加油充电
6 聊爱好,本色就好
十句话回顾
第四章 为什么中老年人很少倾诉
1 倾诉不容易,有苦说不出
2 倾听,核心是“听”
3 跨越代沟,相互倾诉、相互倾听
十句话回顾
第五章 要想少上当,遇事一起扛
1 一场“疑似骗局”引发的家庭研讨会
2 上当受骗,未必因为贪便宜
3 怎样应对“洗脑”
4 做好“三手准备”,减少“间接伤害”
十句话回顾
第六章 怎样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儿
1 “您想用好时间”
2 为什么时间越过越快
3 三个方法,延长心理时间
十句话回顾
第七章 阅读,心灵的陪伴
1 亲友共同阅读,可以结更深的缘
2 阅读是自己给自己的超时空陪伴
3 怎样获得量身定制的阅读
4 电视最亲切、手机最便利,但不够
5 眼睛、脖子、腰不舒服,怎样读书
6 “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
十句话回顾
第八章 旅游的意义在于感受
1 为什么想旅游却很少旅游
2 感受日常小旅游,感悟人生大旅行
3 伴着家的味道旅游
4 “心旅游”,最低成本的旅游
十句话回顾
主要参考资料
1 人人都可能孤独,人人都怕孤独
《有你才幸福》是2013年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档播出的一部情感剧,该剧讲述了57岁的“老北京”祺瑞年遭遇的老房拆迁、老伴去世、子女财产分割等一系列生活和情感危机,剧中涉及拆迁补偿、黄昏恋、房产争夺、啃老、空巢等现实问题。
据媒体报道,主演李雪健老师在央视首播见面会上说,他在看剧本时笑出了声、哭出了泪。他说自己有段时间不拍戏了,接下这部戏就是想替中老年朋友说一说心里话,他说:“我们不愿给儿女和社会添麻烦,但是又怕孤独……我就想演这么个人物,替大家说出心声,告诉年轻人我们需要你们的关怀和包容。”
人人都可能孤独
类似李雪健老师所说的话,我也多次听中老年人说过。
然而,敢于说出自己孤独的人远少于感到孤独的人,因为更多人不愿说、不好意思说。其实不必害羞,孤独是很多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不仅中老年人,青年人乃至孩童也会感受到孤独,也都怕孤独。而直面孤独、理解孤独有助于减少孤独带来的痛苦。
沈叔叔六十岁了,不久前他对孤独有了新体会。他的女儿女婿在外地,今年女儿刚生了二胎,没找到合适的保姆,公婆一时也来不了,于是女儿向爸妈求援。老两口清楚女儿女婿的房子不大,两人都过去住着不方便,所以沈叔叔老伴儿去那边帮着照顾孩子,沈叔叔不去。
女儿女婿曾劝说让他也一起过去,说住不开没关系,虽然不能再买一套房,但可以再租一套。沈叔叔说花钱租房像是把钱白白扔掉,况且他们那边房租那么贵,太不值得。沈叔叔觉得自己做家务、做饭都不错,独自在家过几个月应该没问题。
于是,沈叔叔开始了独居生活。沈叔叔一直保持正常作息习惯,仍旧按时去参加老年大学的课程活动。老伴儿也经常跟他视频聊天,了解他的起居、督促他注意身体,给他看大外孙、小外孙女的照片和视频。
虽然看起来沈叔叔过得不错,但冷暖自知。
一个月后,他在与老年大学的同学讨论时说:“孤独就是上厕所没纸了,也没人送。”
他说:“孤独是出门前家里什么样,回来时还是什么样;掉在地上的东西,如果自己不去捡,它会一直在那儿。”
他说:“孤独是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把急救药盒和保温杯放在床头。”
沈叔叔原本只想半俏皮半文艺地诉诉苦,发泄一下压抑的情绪,没承想他的话引出了其他同学心中更深的孤独体验。
一位女同学说:“孤独还是少吃一顿没人介意,忘记吃药没人生气。”
她又说:“孤独是想起过往愉快的生活片段,情不自禁地微笑,但上翘的嘴角还没到位,笑容就变酸了。”
她还说:“孤独是手机来电再也不会显示那个名字。孤独是做家务需要帮助时习惯性地叫那个名字,但刚叫出口就会停下,即便叫了全名也不会有人回应。”
她想起了自己过世的老伴儿,说着说着就哭了,几位同学忍着眼泪去安慰她。
沈叔叔想了很多。
就在这天晚上,他跟老伴儿、女儿、女婿说了自己这一个月的感受,说现在自己愿意过去租个小房子住,现在他觉得这个钱花得值。
孤独之于心理,就像饥饿之于身体
孤独为什么可怕?因为它带来了痛苦。
P3-5臂要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
总之,来自外界的刺激几乎都被屏蔽,被试的视觉、听觉、触觉如同被部分地“剥夺”,所以这个实验被叫作“感觉剥夺实验”。
这些大学生起初蒙头大睡,后来用思考问题来打发时间,但很快就厌倦了,他们难以入睡,越来越不耐烦,开始急切地寻找刺激,他们唱歌、吹口哨、自言自语。
在实验室连续待二三十小时后,许多被试会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他们出现错觉,甚至幻觉。有的被试毫无来由地担心自己会失明,还有人坚信自己已经被实验者弃之不顾了。有一位被试早早地叫停了实验,因为儿时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像潮水一样涌进他的脑子里,让他不堪忍受。
这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很多心理学教材中都被提及。心理学科普读物《孤独:回归自我》里有对这个实验通俗的分析,同时提供了更多有关孤独的故事。
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是一名监狱中的犯人,一次,他的正当做法触怒了邪恶的典狱长,他被罚连续若干天单独关在一间狭窄、阴暗的牢房,禁止所有走出牢房的活动。典狱长觉得这一定会摧毁男主角的意志……
心理的“饿”是如此痛苦,以至于极端的孤独可以作为最严厉的惩罚手段。
除了“饿”,孤独的痛苦还在于“憋”。生理的“憋”是无法排泄;心理的“憋”是无法表达、没人反馈,人没有“存在感”。
有本书叫《失语者》,讲述的是南非男孩马丁的特殊经历。马丁在十二岁那年患病,肌肉萎缩、智力下降,直至失去意识,变成“植物人”。然而四年后,他的头脑居然苏醒过来,他能听、能看,拥有所有的感觉,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没人注意他,因为他仍旧没有语言能力和身体主动动作的能力,他的灵魂被困在一具无用的躯体里。九年后他才能够与人沟通。他在这本自传里详述了自己的种种痛苦经历。
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