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盐碱土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1.1.1 盐碱土的定义
1.1.2 盐碱土的历史记载和研究
1.1.3 盐碱土研究和认知的演变
1.2 土壤中的盐分
1.2.1 土壤中盐分的来源
1.2.2 盐分溶解和运输机制
1.3 盐分胁迫的影响及其评估
1.3.1 盐分诱导的作物胁迫和产量降低
1.3.2 盐分胁迫的经济成本和粮食安全影响
1.3.3 侵蚀和景观退化
1.3.4 水体污染和次生盐碱化
1.3.5 土著物种和栖息地的丧失
1.3.6 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的改变
1.4 全球盐碱土分布与成因
1.4.1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
1.4.2 沿海和三角洲系统的盐碱土
1.4.3 盐碱土的地理分布和主要特征
1.4.4 世界盐碱土主要成因
1.5 盐碱地改良技术概述
1.5.1 物理性土壤改良技术
1.5.2 化学性土壤改良技术
1.5.3 生物性土壤改良技术
1.6 气候变化对盐碱土的影响
1.6.1 升温对盐碱土的潜在影响
1.6.2 降水格局对盐碱土的影响
1.7 盐碱地研究与治理的机遇和挑战
1.7.1 新兴技术为盐碱地科学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1.7.2 技术的创新为土壤修复和改良提供有效方案
1.7.3 国际合作共同面对盐碱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挑战
1.8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国主要盐碱土分类、分布及特征
2.1 松嫩平原盐碱土
2.1.1 松嫩平原盐碱土分布范围
2.1.2 松嫩平原盐碱土成因
2.1.3 松嫩平原盐碱土特点
2.1.4 松嫩平原盐碱土治理措施
2.2 滨海盐碱土
2.2.1 滨海盐碱土分布范围
2.2.2 滨海盐碱土成因
2.2.3 滨海盐碱土特点
2.2.4 滨海盐碱土改良措施
2.2.5 滨海盐碱地作物生产
2.3 河套平原或沿黄灌区盐碱土
2.3.1 河套平原或沿黄灌区盐碱土分布范围
2.3.2 河套平原或沿黄灌区盐碱土成因
2.3.3 河套平原或沿黄灌区盐碱土特点
2.3.4 河套平原或沿黄灌区盐碱土治理措施
2.4 西北内陆干旱区盐碱土
2.4.1 西北内陆干旱区盐碱土分布范围
2.4.2 西北内陆干旱区盐碱土成因
2.4.3 西北内陆干旱区盐碱土特点
2.4.4 西北内陆干旱区盐碱土治理措施
2.5 次生盐碱(渍)土
2.5.1 次生盐碱土分布范围
2.5.2 次生盐碱土成因
2.5.3 次生盐碱土特点
2.5.4 次生盐碱土治理措施
2.6 咸酸田
2.6.1 概述
2.6.2 咸酸田的分布
2.6.3 酸性硫酸盐土的酸害发生过程与条件
2.6.4 酸害发生的影响与受控因素
2.6.5 酸性硫酸盐土的危害
2.6.6 酸性硫酸盐土的治理和可持续利用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盐碱土监测分析技术
3.1 物理性质的测定
3.1.1 土壤质地的测定
3.1.2 土壤粒级分布的测定
3.1.3 土壤容重的测定
3.1.4 土壤孔隙度和孔隙结构的测定
3.1.5 土壤团聚体和稳定性的测定
3.1.6 土壤交换性钠百分比(碱化度)的测定
3.1.7 饱和导水率与入渗的测定
3.2 化学性质的测定
3.2.1 土壤全盐含量和电导率的测定
3.2.2 土壤pH的测定
3.2.3 土壤离子组成和浓度的测定
3.2.4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2.5 其他主要元素的测定
3.3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3.3.1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3.3.2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与分析
3.3.3 土壤酶的测定
3.4 原位测定
3.4.1 土壤水分动态监测
3.4.2 土壤温度和气象条件监测
3.4.3 地下水位和地表水位监测
3.4.4 土壤盐分迁移与积累的监测
3.4.5 气体原位测定
3.5 其他技术
3.5.1 多光谱遥感
3.5.2 高光谱遥感
3.5.3 透射电镜技术
3.5.4 CT扫描技术
3.6 展望
3.6.1 网络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3.6.2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自动化
3.6.3 现场快速分析技术
3.6.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精确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盐碱土壤结构与物理性质
4.1 盐碱土壤颜色、质地
4.1.1 盐土与碱土
4.1.2 盐碱土壤质地
4.1.3 使用遥感技术探究盐碱土物理特征
4.1.4 盐碱土壤微域性的景观特征
4.2 盐碱土壤物理结构
4.2.1 盐碱土壤密度和容重
4.2.2 盐碱土壤硬度和孔隙空间
4.2.3 盐碱土壤结构的表征方法
4.2.4 冻融循环对盐碱土壤结构的影响
4.3 盐碱土壤团聚体及稳定性
4.3.1 土壤团聚体的基本概念
4.3.2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性
4.3.3 盐碱土壤有机质与团聚体
4.3.4 土壤团聚体对盐碱的响应
4.4 盐碱土壤物理性质的修复
4.4.1 盐碱土壤颜色与质地
4.4.2 盐碱土壤结构修复途径
4.4.3 盐碱土壤团聚体重塑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章 盐碱土壤水特征及水管理
5.1 土壤水特征
5.1.1 土壤水的结构与相关特性
5.1.2 土壤水的形态与能态
5.1.3 盐碱土壤改良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5.2 盐碱土壤中水的运动
5.2.1 盐碱土壤水流概述
5.2.2 盐碱土壤水循环
5.3 盐碱土壤的水盐运移
5.3.1 水盐运移研究的发展历程
5.3.2 水盐平衡模型
5.3.3 水盐运移的影响因素
5.3.4 盐碱土改良过程的水盐运移研究
5.3.5 水盐运移模型发展趋势
5.4 水资源管理对盐碱土壤的影响
5.4.1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4.2 水资源管理对盐碱土壤的影响及对策
参考文献
第6章 盐碱土壤通气性
6.1 土壤通气过程
6.2 土壤通气性基础
6.2.1 气体扩散和对流的本构定律
6.2.2 土壤中的气体扩散
6.3 土壤通气性的影响因素及调节
6.3.1 土壤通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6.3.2 土壤中的空气含量
6.3.3 土壤及根系呼吸
6.3.4 土壤温度
6.3.5 光照对土壤通气性的影响
6.3.6 盐碱土壤通气性的管理和调节
6.4 土壤通气性的作用
6.4.1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需氧量的影响
6.4.2 土壤通气性对土壤氧含量的影响
6.4.3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氧气吸收的影响
6.4.4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6.4.5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厌氧的影响
6.5 土壤通气性的指标测定
6.5.1 土壤孔隙度
6.5.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
6.5.3 土壤生物化学指标测定
6.5.4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测定
6.6 土壤通气性的生态效应
6.6.1 土壤通气性对土壤颜色的影响
6.6.2 土壤通气性对有害元素的影响
6.6.3 土壤通气性对有机残体降解的影响
6.6.4 土壤通气性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6.6.5 其他效应
6.7 改善土壤通气性的典型案例
6.7.1 施用新型改良剂对缓解辣椒涝碱胁迫的作用
6.7.2 压实后土壤结构演变的土壤长期观测
6.7.3 不同种稻年限对苏打盐碱土孔隙和入渗性能的影响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土壤胶体与团聚体
7.1 土壤胶体的基本概念
7.1.1 土壤胶体的定义、结构与性质
7.1.2 土壤胶体的分类
7.1.3 土壤胶体的测定方法
7.1.4 土壤胶体的作用
7.2 土壤胶体对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7.2.1 土壤胶体对离子吸附的基本原理
7.2.2 土壤胶体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
7.2.3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7.2.4 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7.2.5 土壤离子交换的测定方法
7.3 土壤胶体絮凝与团聚体的形成和演变
7.3.1 土壤胶体的絮凝机制
7.3.2 土壤团聚体的定义与特征
7.3.3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7.3.4 团聚体形成的机制与演变
7.4 土壤胶体与团聚体的相互作用
7.4.1 土壤胶体与团聚体的关系
7.4.2 土壤胶体对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7.4.3 团聚体对胶体性质的影响
7.5 盐碱土壤胶体的特征与分类
7.5.1 盐碱土壤胶体的定义与特征
7.5.2 盐碱土壤胶体的分类
7.5.3 盐碱土壤胶体的形成机制
7.6 盐碱土壤胶体的改良与治理
7.6.1 盐碱土壤胶体改良的原则与方法
7.6.2 盐碱土壤胶体改良的具体措施
7.6.3 盐碱土壤胶体治理的相关技术
7.7 盐碱土壤胶体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7.7.1 盐碱土壤胶体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7.7.2 盐碱土壤胶体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参考文献
第8章 盐碱土壤养分管理与循环
8.1 盐碱土壤碳循环
8.1.1 盐碱土壤有机碳概况
8.1.2 盐碱土壤有机碳来源
8.1.3 盐碱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
8.1.4 土壤有机碳组分
8.1.5 土壤有机碳的物理组分
8.1.6 盐碱土壤有机碳的管理
8.1.7 改良盐碱地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新进展
8.2 盐碱土壤氮循环
8.2.1 概述
8.2.2 盐碱土壤氮循环的影响因素
8.2.3 土壤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研究
8.2.4 盐碱土壤氮素循环研究
8.2.5 盐碱土壤氮素研究新进展
8.3 盐碱土壤磷循环
8.3.1 土壤中磷的形态与影响因素
8.3.2 土壤中磷的转化
8.3.3 土壤中磷的光谱能谱技术研究
8.3.4 盐碱土壤中磷的管理
8.4 盐碱土壤硫循环
8.4.1 土壤中硫的来源与分布
8.4.2 土壤中硫的迁移转化
8.4.3 土壤中硫的影响因素
8.4.4 盐碱改良对土壤中硫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章 盐碱土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
9.1 盐碱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9.1.1 盐碱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9.1.2 盐碱土中的生物物种
9.1.3 适盐物种及盐碱土中生物的适应机制
9.1.4 盐碱土生态系统中植物根系与藻类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9.1.5 盐碱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和生态作用分析
9.2 盐碱土微生物群落的研究
9.2.1 盐碱土微生物群落的研究现状
9.2.2 盐碱土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9.2.3 盐碱土中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
9.2.4 土壤改良剂施用对盐碱土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9.2.5 土壤改良剂施用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动态
9.2.6 盐碱土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调控机制
9.2.7 盐碱土中微生物的应用与展望
9.3 盐碱地生态系统物种相互作用及对盐碱土的影响
9.3.1 土壤生态系统物种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9.3.2 盐碱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
9.3.3 探讨盐碱土中土壤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生态效应和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第10章 盐碱地的治理利用原则与策略
10.1 概述
10.1.1 我国盐碱地的治理历史
10.1.2 当前治理与利用主要问题与不足
10.1.3 盐碱地治理利用的难点
10.1.4 盐碱地治理利用的原则和策略
10.2 盐碱地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0.2.1 工程水利措施
10.2.2 物理改良措施
10.2.3 化学改良措施
10.2.4 生物措施
10.3 重塑土壤结构治理盐碱地
10.3.1 系统工程思想
10.3.2 盐碱地的治理利用原则与策略
10.3.3 物理化学综合改良
10.4 水田-旱田轮作改良盐碱地快速脱盐-旱田控盐综合利用策略
10.4.1 背景介绍
10.4.2 水田改旱地综合改良模式
10.5 盐碱土返盐控制
10.5.1 土壤返盐现象及其原理
10.5.2 土壤返盐控制方法
10.5.3 土壤返盐控制研究方法
10.5.4 改良措施对土壤脱盐的影响
10.5.5 改良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0.5.6 改良措施对土壤积盐的影响
10.5.7 苏打盐碱土壤积盐与返盐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0.5.8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1章 中国主要盐碱地区治理技术模式与典型案例
11.1 黄淮海地区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与典型案例
11.1.1 黄淮海地区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
11.1.2 黄淮海地区盐碱地治理典型案例
11.2 东北苏打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与典型案例
11.2.1 东北苏打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
11.2.2 东北苏打盐碱地治理典型案例
11.3 滨海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与典型案例
11.3.1 滨海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
11.3.2 滨海盐碱地治理典型案例
11.4 河套平原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与典型案例
11.4.1 河套平原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
11.4.2 河套平原盐碱地治理典型案例
11.5 内陆干旱区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与典型案例
11.5.1 内陆干旱区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
11.5.2 内陆干旱区盐碱地治理典型案例
11.6 次生盐碱化土壤治理技术模式与典型案例
11.6.1 次生盐碱化土壤治理技术模式
11.6.2 次生盐碱化土壤治理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第12章 全球不同区域的盐碱地治理技术
12.1 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的盐碱地治理技术
12.1.1 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盐碱地挑战概述
12.1.2 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盐碱地主要治理技术和策略
12.1.3 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盐碱地治理的成效、挑战和经验教训
12.2 西班牙埃布罗河三角洲的盐碱地治理技术
12.2.1 埃布罗河三角洲盐碱地挑战概述
12.2.2 埃布罗河三角洲盐碱地主要治理技术和策略
12.2.3 埃布罗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成效、挑战和经验教训
12.2.4 识别实施治理技术和策略的关键驱动因素和障碍
12.2.5 分析埃布罗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治理的最佳实践和经验教训
12.3 阿根廷潘帕斯地区的盐碱地治理技术
12.3.1 潘帕斯地区盐碱地挑战概述
12.3.2 潘帕斯地区盐碱地主要治理技术和策略
12.3.3 潘帕斯地区盐碱土治理的成效、挑战和经验教训
12.4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盐碱地治理技术
12.4.1 尼罗河三角洲盐碱地挑战概述
12.4.2 尼罗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治理的关键技术和策略
12.4.3 尼罗河三角洲盐碱土治理的成效、挑战和经验教训
12.4.4 评价尼罗河三角洲治理技术和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12.4.5 识别实施治理技术和策略的关键驱动因素和障碍
12.4.6 分析尼罗河三角洲经验的最佳实践和经验教训
12.5 全球盐碱地治理技术的比较分析
12.5.1 不同地区和环境下处理方法的比较
12.5.2 影响技术选择和效果的因素分析
12.5.3 研究和发展需求及建议
12.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