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行合一·个人成长篇
比聪明更重要的是眼光与见识
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知行并进,方得真知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
君子不器,方得大道
迟花慢发,大器晚成
贰 纵横捭阖·人际交往篇
内诚外信,立身之本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种善因结善果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
叁 谈笑自若·口才谈吐篇
正话反说,令人警醒
妙用比喻,让人会意
借用寓言,婉转劝说
转移话题,避免尴尬
偷换概念,巧妙应对
绵里藏针,以柔克刚
请将不如激将
说得天花乱坠不及以情动人
肆 和睦相处·婚恋家庭篇
相互尊重,留有空间
坦诚沟通,理解包容
言传身教,培养自主
教子有方,家道恒昌
莫为小利,丧失大体
有错必纠,不庇其短
家风如雨,育人无声
伍 灵活变通·职场生存篇
因地制宜,优化资源
借势而为,乘势而上
投其所好,事半功倍
坚持原则,随机应变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装傻充愣,懂得藏拙
以退为进,智慧布局
陆 各得其所·识才用人篇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容人之短,用其所长
得人心者得人才
留住人才不能仅靠物质
恩威并施,赏罚分明
抓大放小,学会放权
柒 步步为营·成事之道篇
能够适时示弱才是真的强
抓住弱点,一招制敌
虚实相生,出其不意
声东击西,制造假象
引蛇出洞,争取主动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打破常规,出奇制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捌 反败为胜·逆境突围篇
围魏救赵,曲线相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养精蓄锐,后发制人
无中生有,突破困境
空城计,玩的就是心理战
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麻痹对手,伺机脱困
置之死地而后生
比聪明更重要的是限光与见识
聪明被普遍追求,但其重要性却不及眼光和见识。眼光是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也是对生活中微妙变化的精准把握,它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混沌未明的世界中找到方向。见识则源自对生活的深度体验和思考,它是书籍的沉淀、实践的智慧、旅行的启示、交流的火花,决定着我们看世界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能够跨越所在领域的藩篱,洞察事物的内在联系,见人所未见。
莫逞聪明意气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年少时期,由于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不足,很容易意气用事。我们往往喜欢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小聪明,想要通过与他人争个输赢来证明自己。然而,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的一种浪费,对个人成长并无裨益。我们来看看一个大器之才是怎么做的。
李德裕,唐朝李吉甫之子,天资聪颖,小时候颇受人们喜爱。唐宪宗也对他宠爱有加,常置他于膝上与他嬉笑。当李德裕的名声传至宰相武元衡耳中时,武元衡决定亲自考验他。
于是,武元衡命人把李德裕抱来,问:“小裕,你在家里读什么书呀?”然而,李德裕却睁着一对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武元衡一声不吭。武元衡连问三次,均未得到回应,便失望地命人送李德裕回家。
次日,武元衡嘲笑李吉甫说:“人们都说你儿子是神童,但依我看,不过是个小傻瓜!”李吉甫归家后不悦地质问李德裕。李德裕却咯咯一笑,说:“武大人身为一国宰相,应该考问我治国安邦的大事,可是他竟问我读什么书,这是礼部和最高学府过问的事。武大人所问不当,有失宰相身份,所以我拒不回答。”
李吉甫听后转怒为喜,跑去向武元衡说明缘由。武元衡听后羞愧难当,连声称赞:“小裕真乃奇才!日后定有作为!”后来,李德裕果然不负众望,成为晚唐时期的名相。
李德裕面对宰相的考问,不卑不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眼光和见识,而非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聪明和机巧。同时也告诫我们,面对权威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盲目逞能。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和才智的显露,更在于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
避免盲目努力
除非天生早慧,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远见卓识是通过他的努力学习与不断实践得来的。然而,我们要避免盲目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实现目标,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否则,朝错误的方向不断努力,徒劳无功,会让人感觉到挫败和焦虑。
王戎在西晋时位列三公,官至司徒,他的不凡之处从小便显现出来。有一次,王戎与几个小伙伴到临沂城郊玩,小伙伴们看到大路旁有棵李树,都兴奋地跑了过去,一个个仰着汗津津的小脸,望着满树金黄透红、红中带紫的李子,馋得不行,争着爬树摘李子,只有王戎毫不在意地站着不动。有小伙伴很奇怪,问:“王戎,你怎么不摘李子呢?”王戎说:“这李子是苦的,不能吃。”
小伙伴们不信,一个个摘了许多李子从树上爬下来。大家拿着红艳艳的李子咬了一口后,立刻吐了出来:“啊,呸!真苦呀!”他们纷纷问王戎:“你怎么知道这李子是苦的?”王戎说:“这棵李子树如果生在深山,毫无疑问是甜的。现在它生在大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过路人采光了。”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