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徐承恩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ISBN:9787511476371
作者:作者:应江宁//冯晓颖//刘树勇//宗建华|责编:李芳芳//王瑾瑜
定价:¥88.0
出版社:中国石化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47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少小离家  辗转求学
  第一节  徐家少年好读书
  第二节  动荡年代的求学之路
  第三节  化工专业天地宽
第二章  奋斗成长在东北
  第一节  复建前的锦州合成厂
  第二节  从江南到东北
  第三节  参加复建锦州合成油厂
  第四节  见证新中国第一滴煤制油
第三章  在实践中成长
  第一节  页岩油蒸馏工艺的革新
  第二节  向苏联专家学习
  第三节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第四节  成长赖有贤内助
第四章  参加我国炼油技术的奠基工作
  第一节  炼制大庆原油的“会战”
  第二节  “五朵金花”拉开中国炼油技术创新的序幕
  第三节  设计工作中的先进人物
第五章  十年“文革”宠辱不惊
  第一节  施工现场配合施工
  第二节  参与阿尔巴尼亚巴尔什炼油厂设计
  第三节  参与朝鲜烽火炼油厂设计
第六章  为开发炼油新技术尽责尽力
  第一节  常减压装置的节能改造
  第二节  常压渣油催化裂化
  第三节  甲基叔丁基醚合成工艺的开发
  第四节  支持研发逆流重整新技术
  第五节  编写《催化重整工艺与工程》
第七章  提出炼油厂设计新理念
  第一节  炼油厂设计模式的重大改革
  第二节  设计千万吨级炼油厂
  第三节  当选工程院院士
第八章  心系国计民生
  第一节  参与石油化工、化纤引进装置论证
  第二节  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
  第三节  带领石油学会为北京发展献计献策
第九章  不遗余力培养人才  使石化事业后继有人
  第一节  与外国工程公司合作培养人才
  第二节  给年轻人加担子
  第三节  言传身教
  第四节  学术交流
  第五节  同行的赞誉
第十章  年逾耄耋  初心不改
附录一  徐承恩大事年表
附录二  徐承恩学术代表作目录
附录三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机构沿革示意图
附录四  追忆文章:我的父亲徐承恩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徐承恩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后改为诸暨市)紫岡乡(后改为紫们村)。浙江物产丰富,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并且有“丝绸之府”之称。这里也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源之地,是中国远古文明著名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建德人”在这里活动。
    西方近代科学文明传入中国之后,在浙江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智得到极大的开发。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基本上继承了晚清的改革,并大大地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在开办和普及新式教育的活动中,在广阔的农村地区,也因陋就简,通过充分地利用宗祠和庙宇的房屋(充作教室和办公室),支撑新式教育的开展。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家提倡新生活,并大力发展实业,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第一节  徐家少年好读书
    诸暨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北邻杭州,东接绍兴。诸暨历史悠久,是越国故地,西施故里,越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古文化昌盛,是人文芸萃之地。诸暨紫阆村,位于诸暨市西北部,坐落在有“轻纺重镇”之称的应店街镇。紫阆村原属于杭州富阳县,20世纪50年代,因其距离富阳县城较远,其行政区划变更,划归到诸暨。紫阆周围群山环抱,风景秀美,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一水纵贯其中,著名的五泄景区便位于此,而紫阆村就位于高山顶上的一个小平原上。由于紫阆村地处偏僻,多山,耕地较少,经济发展较慢,整体上较为贫困。
    在紫阆这个地处山区的村庄中,1927年1月21日,徐承恩降生在村中的一个小康之家。徐氏是浙江的大姓,并且分布比较广。据徐氏族谱记载,徐氏先祖自宋初即迁居至紫阆村,至今已三十余代,是紫阆村最大的氏族,人口占紫阀村的4/5左右。徐承恩的父亲徐义廷(1906-1946,字秉三),先后从阀苑(紫阆)高小和诸暨县立中学毕业。他在村里属于有文化的人。他生性耿直,曾任阀苑(紫阆)乡乡长。母亲汪夏菊(1905-1988)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性格温婉、吃苦耐劳,虽不识字,却通情达理、持家有道。
    从徐承恩于1951年7月10日填写的“自传书”(表格)来看,徐承恩的成长历程是很艰辛的,特别是在接受中学教育期间。从他的“自传书”的提纲看,由于当时的徐承恩较为年轻,除了“一、家庭状况”和“三、社会关系”之外,表格中的“四、政治活动”尚属空白,其“二、个人历史”和“五、其他”是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也为编写徐承恩的求学经历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徐家,徐承恩上有一姐徐绥茶,下有两弟徐承惠和徐承业,以及一妹徐惠民。在徐承恩出生时,他的父辈创下了一些家业,也算是个殷实之家,这样的家庭应该能给他提供较为优裕的生活条件。对于家中的情况,徐承恩曾深情地回忆道:“当我出生的时候,我家还是个大家庭,自己(家)雇着两个长工种地,又兼营着做纸的手工业。在村中算起来,也是少数富有者之一,更因我是长子,父母比较宠爱,所以在幼年这一阶段,生活得很舒适。”除了田地,徐家还有山地两块,种有毛竹。富阳是一个有着造纸传统的地区,所以在徐家还有一个利用毛竹造纸的作坊(当地人称为“槽坊”)。徐家的造纸作坊仍旧用传统的工艺,可以生产出毛边纸,造纸的收入加上种田的收成,足以让徐家在紫阗村算得上富裕人家。
    “其实,家庭的经济情形,在我祖父的时候,并不富有,仅够温饱而已。祖父死后,父亲兄弟三人就没有分家,靠他们的努力经营,家庭的经济情形日趋好转。到我出生的时候,在村里已经算是少数富有者之一了。”徐承恩说。可见,徐承恩的父辈诸兄弟是非常能干的,靠着自己的劳动和才智积累起一些田产和房产。
    对于家里造纸的“槽坊”,徐承恩也有回忆,即“我家大约有着四五十亩地,一半雇长工耕种,一半租给佃户,此外还有着几块山地,并兼营做土纸的‘槽坊’。一家的生活一直到抗战发生前,都过得很好”。对于具体的情况,徐承恩也承认,“详细的家产数字,因为从未干预过家事,所以不知道”。其实,富阳的造纸业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有着中国“造纸之乡”的美誉,至今仍是富阳县的重要产业。此外,从徐家的“槽坊”可以看出,徐承恩的父辈很有经营的意识,其能力也是明显的。正如徐承恩在工作之后,总提到他的“纯经济”观点,尽管他总是要为此作“检查”,因为那个年代是强调政治挂帅的。徐家的这种经营意识,大概也深深地渗透在徐承恩的潜意识之中。
    P9-11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