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性心理学
ISBN:9787218175348
作者:作者:(英)哈夫洛克·霭理士|责编:李力夫|译者:潘光旦
定价:¥88.0
出版社:广东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44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性的生物学
  第一节  性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性冲动的性质
  第三节  所谓发欲带
  第四节  求爱的生物学
  第五节  有选择的求偶与性选择的因素
  第六节  性择与触觉
  第七节  性择与嗅觉
  第八节  性择与听觉
  第九节  性择与视觉
第三章  青年期的性冲动
  第一节  性冲动的初期呈现
  第二节  自动恋
  第三节  性爱的白日梦
  第四节  性爱的睡梦
  第五节  手淫
  第六节  影恋
  第七节  性的教育
第四章  性的歧变与性爱的象征
  第一节  性的歧变
  第二节  儿童时期的性歧变
  第三节  溲溺恋及遗矢恋
  第四节  物恋
  第五节  兽毛皮革恋与动物恋
  第六节  窃恋
  第七节  裸恋
  第八节  虐恋(施虐恋与受虐恋)
  第九节  性的衰老
  第十节  社会对于性歧变的态度
第五章  同性恋
  第一节  性的逆转
  第二节  性逆转的诊断
  第三节  性美的戾换现象
  第四节  治疗的问题
第六章  婚姻
  第一节  引论(绝欲的问题)
  第二节  婚姻的可取性
  第三节  婚姻美满的问题
  第四节  一夫一妻的标准
  第五节  生育的控制
  第六节  不生育的问题
  第七节  阳痿与阴冷(性能不足与性感过敏)
  第八节  贞节
  第九节  经绝
第七章  恋爱的艺术
  第一节  性冲动与恋爱的关系
  第二节  何以恋爱是一种艺术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性冲动的动力性质
  第二节  升华
附录  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
  一  溯原
  二  一部分史传中的实例
  三  一部分稗史中的实例
  四  同性恋的风会
  五  因缘的解释

精彩页/试读片段

    常态的性心理学、变态的性心理学与性卫生学,是当代很能唤起一般人注意与兴趣的学问;这种注意与兴趣,在二十世纪以前,可以说是梦想不到的。今日的青年男子,对于性的作品或文献,往往知道得很多,说来头头是道,而青年女子对这个题目也是富有探讨的精神,不再表示那种回避与忌讳的态度,这在她的老祖母看来,可以说是绝对的亵渎神明的一回事。a在不多几年以前,一个人若从事于科学的性的研究,在一般人的眼光里,这个人至少是有不健全的倾向的,甚至于是根本上有恶劣的癖性的。但在今日,性心理学者与性卫生工作者是很受人欢迎的一种人,而欢迎得最热烈的往往是一些提倡私人道德修养与维护公众道德原则最有力的一批人。
    这种社会态度的变迁固然和医学的发展有关,但除了最近几年以外,医学界的贡献实在不能算大。这种变迁大约开始于一百年以前,最初在德奥两国,后来在别的国家。当时的开山祖师无疑的是几个医师,但他们是孤立无助的,其他同行的人,狃于成见,十九不免以白眼相加。在医科的训练中,性心理与性卫生是没有名分的。性生理学的地位几乎是同样的低微。一直要到二十年前,医学界才有第一本真正科学的和包罗够广的性生理学与世人相见,这就是马歇尔(F.H.A.Marshall)的那一本。
    通常大学里的生物教本既根本不理会性的解剖与性的生理。仿佛性的机能和动物的生活没有一点关系,医学校里的教本也就完全不瞅睬性心理究竟是什么东西。这精神是一贯的。不过这么一来,一个医师,在他诊治病人的时候,所必需的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往往还不及病者本人所知的多;有时候他不但吃知识不足的亏,甚至弄出人命乱子来,并且到处受陈腐的成见与习惯的束缚而莫名其妙。为了掩护他的讳莫如深的态度,他往往乞灵于宗教与道德的信条;殊不知当初有一位基督教的教父早就明说过,凡是上帝自己创造而不引以为羞耻的东西,我们也不应当引为羞耻而不说。这些医师,名为奉教极笃,连这一类的话都记不得,实在可以教人诧异。
    这种知识的缺乏与忌讳的态度还造成一种严重的恶果,就是将有性的精神变态的人认为是“邪气所钟”而把他的变态叫作“邪孽”(perversion),因此就把这种人不分皂白地叫作“邪孽之人”(pervert)。一般人对邪孽与邪孽者只有一个态度,就是:如见蛇蝎,避之唯恐不速。因此,性变态的人去访求医生是只有失望的一途的。医生不是告诉他说,他的病症无关紧要,可以不必治疗,就是根本认为他有恶劣根性,无可救药。在以前,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失望的例子一多,去访求医生的性变态的人便渐渐地少起来,于是便有一部分极有经验的医生也往往对人说,性心理变态的例子是极难得的,他本人几乎没有遇到过。
    这种见正不见邪的态度无疑的也有它的用处。一个医生,模模糊糊一口咬定人世间只有正常的东西,而对于变态的东西,故作不闻不见,这多少对病人也是一个良好的刺激,多少有一点感化的力量,教他往正道上走。不过我们要晓得,精神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在这一方面是理无二致的;在设法恢复常态以前,医生对于一个病人的变态,总得有一个精确而明智的了解。我们要他前进到一个目的地,我们总应该先知道他目前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地点。应付身体的变态我们便应如此,更何况所谓精神的变态,其范围之广且不易捉摸的程度,又在身体的变态之上呢?更有进者,一部分的精神变态,其程度往往不深,不妨看作尚在正常的范围以内,而所谓正常的范围又大率因人而微有不同,要了解一个人的正常范围,我们在观察他后天的行为而外,更需推寻他的先天的性心理方面的素质,否则,治疗的结果,表面上好像是把他引回了正路,而实际上这条正路也许是张三或李四的正路,而不是他的正路。
    P2-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