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说好话”是每个现代人的必备技能
说话有魅力,才能说出“好关系”
切忌先入为主
避免“近因效应”
不玩弄人际关系技巧
切忌苛求“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只是相对,而非绝对
以今时之弱赢取明日之强
管好情绪,也要管住舌头
锋芒毕露,前途无“亮”
自信莫自负
嫉妒多疑,易失人心
这五种话不要乱讲
说人莫揭“短”
不要直言他人“错”
切忌轻言“这个基本不可能……”
负气的话不能讲
别人的隐私不要讲
巧妙应付几种人
可以不让他的“贱”嘴得逞
巧用“哼”“哈”躲“是非人”
面对“火暴辣椒”有四招
匀点儿正能量给“祥林嫂”
离开身边的“挑剔鬼”
谨慎对待“控制狂”
不当“搅事棍”,要当“和事佬”
管好自己的嘴
带动双方跟着你说“是”
有效地控制话题
难得糊涂
冷场“有理”,破“冰”有方
一个微笑
礼貌和热情
一点儿幽默
一点儿人情
第二章 脱稿演讲与即兴发言展现个人特色
演讲的三重境界
用口演讲
用心演讲
用生命演讲
克服怯场的三条金律
金律一:我怯场,我认同
金律二:有备无患
金律三:不消极、不恐惧、不欺骗
演讲必备的五大绝招
树立良好的演讲艺术观
做好心态调适
个人魅力五个一
形成自己独特的演讲风格
九篇习作确保基本能量
写好演讲稿,才能演讲“脱稿”不“托稿”
确定主题,了解对象
观点鲜明,独树一帜
盘点自身,组织材料
语言流畅,深刻风趣
处处留心,咀嚼背诵
这些技巧,让脱稿演讲更显精彩
提高记忆有方,勤加练习是正道
拟个好的开头,一分钟打动人心
养成有效表达的思维方式
巧借东风,用好态势语
语气、语调和语音,舌灿莲花离不了
控制语言节奏,增添演讲韵味
做好演讲结尾,让余音绕梁
提高脱稿能力,需要训练有方
寻找共同点,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不讲道理,讲故事
做好自己,独树一帜
不惧题同,出奇制胜
机动地把握时间
谦虚通达,收获喝彩
即兴发言,这些技巧应对随机应变
五条禁忌,敬请牢记
保持平静,就地取材
组合材料,巧妙构思
察言观色,控好现场
即兴演讲的黄金模式
做好自我介绍,留下美好瞬间
昨天、今天、明天,让发言更有层次感
祝贺、感谢、希望,让演讲生情
“欢人告明祝”,致好欢迎词
“惜谢忆征期”,欢送词致意
抓住三个关键,竞聘演讲要领凸显
“上下左右归用谢”,获奖感言
做好四点,汇报总结发好言
三大内容,让动员号召铿锵有力
第三章 职场沟通尽显人格魅力规则
职场沟通规则,人人不可不知
逢人只说“三分话”
难得糊涂的智慧
尊重前辈的作用
“表面文章”的妙处
四项注意,远离职场危机
不要强势建议
不论他人是与非
不得罪“小人”
不说消极的话
与上司和睦相处,用心就能顺畅
拿出一份真心
不留痕迹地表功
巧妙地拒绝
给他安全感
坦然、积极应对误解和误批
为上司打圆场
处理不好同事之间的沟通,职场必将举步维艰
巧妙应对被同事抢功
及时处理“被”变味的话
正确看待曾经攻击过自己的人
宽容接纳被孤立
与下属良好沟通,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
聪明的管理者,懂得批评下属的艺术
避免与下属发生冲突
下属之间的矛盾要调和
以人格魅力改变下属的“顺而不从”
说话有魅力,才能说出“好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凭个人倾向选择那些我们认为易于交往的人进行交往,殊不知我们的感觉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沟通力》(作者:“哈佛谈判项目”主任罗杰·费希尔,“哈佛谈判项目”主任助理斯科特·布朗)一书指出:“我们对‘关系’的理解往往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建立的那种关系,这种误解会混淆我们的目标。”也就是说,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个人的好恶带到人际交往当中,这种偏见非常不利于我们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我们也会发现:有些看起来不太好打交道的人,往往在危难之时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而有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依仗的人却在我们真正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甚至有可能落井下石。时下,人们更是越来越注重各种“圈子”的建立,“圈子”文化盛行坊间。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本无可厚非,但万事不可用其极,一件事情一旦过了头,必然会深受其害,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人被“圈子”套死。而你一旦走出有意自织的“小圈子”就会捕获一个“大天地”。
我在农村长大,有一天父亲突然特别感慨地对我说:“人呀,真的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没准儿他哪一天就帮到你了。我从来没有想到,张三今天竟然帮了我一个大忙。”
那时我还小,好奇心很重,紧接着追问父亲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我知道张三是聋哑人。在偏僻的农村,那时很多人对于身体残疾的人还是怀有很大成见的。因此,人们见到张三,要么取关当重笑,要么远离,不会有人重视他,更不可能要他帮忙。
其实,父亲口中的这件事并不大。他那天装了满满一手推车从地里收回来的玉米,在往家搬运的途中有一个大坡,父亲试了两次都没有办法将手推车推上大坡。按说在平时那个时间段,路上会有很多忙着收割庄稼的同村人,但就是巧了,那天父亲等了很久也没有碰上一个人。
父亲正在那里生闷气,刚好张三收工回家,看到了父亲和那满满一手推车的玉米。他用手向父亲比画着,示意他可以帮忙,并一直将父亲送到家。
为什么父亲口中的这个小人物和这件小事让我如此念念不忘?可能是我从认识张三开始就像其他人一样把他看得太过“渺小”,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儿,我根本“看不起”他,因为他身体有缺陷。虽然那时的我还不懂得成人眼中的“圈子”,潜意识里却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走人正常人生活“圈子”的人。然而,有一天他让我心目中形象最为高大的父亲如此感慨和认可,这让我挂怀至今。因此,我成人后,从不给自己画“圈”,这也让我结识了更多性格千差万别的朋友。每当有人质疑我朋友中某些人与我是多么不同,为什么我会交上这样的朋友时,我一般都会这样回答他:“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个人真的很不错,不信你可以试着交往一下。”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