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序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马丘波——玻利维亚出血热
第二章 健康的转折期——乐观的时代:着手根除疾病
第三章 猴肾与落潮——马尔堡病毒、黄热病与巴西脑膜炎
第四章 进入密林——拉沙热
第五章 延布库——埃博拉
第六章 美国建国200周年——猪流感与军团症
第七章 恩扎拉——拉沙、埃博拉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社会政策
第八章 革命——基因工程与癌基因的发现
第九章 微生物的汇聚之处——城市疾病
第十章 远方的雷声——性传染疾病与注射毒品者
第十一章 危险:极其微小之物——艾滋病溯源
第十二章 女性卫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第十三章 细菌的报复与新药的研制——抗药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第十四章 第三世界化——生活贫苦、住房拥挤、社会灾难与疾病的关系
第十五章 事态紧急——美国汉坦病毒
第十六章 自然与人类——海豹瘟疫、霍乱、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汤
第十七章 寻找出路——准备、监测和重新认识
后记
鸣谢
2008、2017版译后记
我们与瘟疫的距离
最终说来,人类若想避开或熬过下一次瘟疫的劫难,就要改变看法,明确自己在地球生态环境中的位置。人类所处的环境在迅速全球化,这就要求这个星球上任何地方的居民都要放开眼光,不能仅仅盯着本村本县、本市本省、本国本区,或自己的半球,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整个生态范围。微生物和它们的媒介是不会承认人类划分的什么边界的。它们接受的是大自然设置的限制,这就是温度、环境、紫外线、体弱的宿主、流动性媒介等是否合适。
在微生物的世界,战争是时刻不断的。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就是其他生物的死亡。酵母分泌抗生素来抵御细菌的攻击。病毒侵入细菌,并控制其遗传机制,使之有利于自己。利用高功率放大仪器去观察微生物世界,就会看到一种疯狂的、拼命推挤的场面,那里的微生物不停地互相推推搡搡,速度之快、力度之猛,相比之下,连午饭时间东京便道上匆匆的人流也显得十分缓慢了。人们可以想象,假如微生物真有胳膊的话,它们必会不停地推搡邻居,在永无休止的争斗中争取一块生存之地。
然而,在微生物的世界,也有难得一见的集体联合行动的时候,这时它们会暂时停止互相推挤,与共同的敌人展开战斗。交换基因,对抗一种抗生素的威胁;或在有用的宿主体内分泌有益的化学物质,以便继续舒适地寄生下去,都是这种微观世界里联合行动的具体事例。
一个微生物的世界,也就是它的生态环境,所受到的限制只是这种生物的移动能力和它忍受各种各样的温度、阳光、氧气、酸碱程度,以及它拥挤的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的能力。只要有一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理想环境,它就会紧紧抓住不放,并立即加入当地微生物的推挤行动中。至于是依靠自身的微动力和鞭毛,还是借助于风力、人类性交、跳蚤或微尘等外来力量转移到新的环境中去的,关系都不是很大,只要这个环境的敌对性不强而舒适性很大就好。
这个星球归根结底只是像一条奇怪的棉被,在510069150平方公里的表面上,散布着许多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我们作为个人看不到它们,也无法以任何可行的方式感知它们的存在。微生物中进化最快的种群具有超过并操纵人类唯一的微生物感知系统——免疫系统的能力。它们单凭数量就能战胜我们。而它们的进化速度也比人类快得多:它们可以通过突变适应环境的种种变化,可以高速进行环境选择,或从环境的巨大机动基因库中吸取质粒和转座子。
另外,每一种微小的病原体都是一种靠着较高等级的生物存在的寄生物。寄生物本身又是被寄生的宿主。这很像俄罗斯套娃,大中有小,一层又一层。肠道蠕虫受到细菌的感染,细菌又受到微小的噬菌体病毒的感染。鲸鱼的肚子里全是海藻,海藻又被霍乱弧菌感染。每一种微小的寄生物都是地球村号飞机上的一颗铆钉。它们被交互锁在壮观而复杂的网络系统中,不停地进行着适应和变化。每一个变化都可能改变整个系统,每一个系统的变化都可能把一个交互锁在一起的网络推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中,人类仍然狂妄自大,挤来挤去,由一种生态圈挤入另一种生态圈而毫不在意。人类同样得意的是开着推土机,一路纵火,在雨林中烧出一条道路;或者执行“焦土政策”,将一切不想要的微生物统统驱逐出十二指肠。用哈佛大学的迪克·莱文的话说,人类在宏观和微观生态环境中,仿佛“根本不能包容复杂性”。
人类只有理解其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细微差别,才有可能懂得,他们在宏观领域的行动如何影响到微观领域的竞争者和捕食者。
时不我待。
人口在膨胀,到2000年即已突破60亿大关,因此病原性微生物也有了迅速生长的大好时机。如果像有些人预料的,其中有1亿人感染了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病毒,这种病毒就等于有了无数个会走路的免疫系统缺陷培养皿,在里面迅速繁殖生长,交换基因,进行无止境的进化实验。
“我们处于永无休止的竞争中。我们差不多已经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现在居然到了谈论保护以前的捕食者的时候了。”乔舒亚·莱德伯格在1994年投资银行家曼哈顿会议上说,“但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并不仅仅是我们。”
他提请人们注意,我们的捕食者在适应,在变化。“如果它们的变化更加迅速,其代价将是人类的毁灭。”
1978年9月12日,人类所处的世界还是一个非常乐观的地方,那一天,各国代表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言说,到2000年,所有的人都将针对大多数传染病进行免疫接种;所有的男人、女人、儿童,不论经济地位、种族、宗教信仰或出生地点,都将享有基本的医疗待遇。
可是,在这个世界即将进入2000年的时候,这个居住着60亿人口,其中大多数仍然很贫困的星球,从微生物的角度看来,与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城并无两样。
“这个世界真的只是一个乡村。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容许疾病存在,都会给我们带来大灾大难。”莱德伯格说,“比起100年前,我们的境况是更好了还是更糟了?从许多方面来看,我们的境况更糟了。我们忽略了微生物。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今后还将不断地跟我们为难。”
美国记者I. F. 斯通说得好,我们最后不妨引用一句他的话:
“我们不是学着一起生存,就是一起死亡。”
当人类与自己恶战不休,争夺日益拥挤的地盘和愈加短缺的资源时,优势已经转移到微生物一方。它们就是我们的捕食者。
如果我们人类不用心学会在一个理性的地球村里共同生活,而不给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机会,那么胜利的将是我们的捕食者。
要么是让捕食者获胜,要么是我们振作精神,去面对即将到来的瘟疫。
摘自《逼近的瘟疫》,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11月出版(标题专为节选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