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一篇 山江海地域系统研究理论方法与智慧模拟调控
第1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
1.1 引言
1.2 山江海地域系统人地系统研究范式
1.3 山江海地域系统人地系统学科体系
1.4 山江海地域系统研究内容
1.5 山江海地域系统方法集成
1.6 学术思路与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网络研究
2.1 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网络建设背景及意义
2.3 野外科学观测网络总体思路
2.4 总体布局
2.5 野外科学观测站基本情况
2.6 重点方向
2.7 野外科学观测数据处理与共享云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第3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数据体系与自然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
3.1 引言
3.2 山江海地域系统自然资源数据分类研究
3.3 山江海地域系统自然资源数据库研究
3.4 山江海地域系统自然资源数据库建设—以森林资源数据为例
3.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4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模型及其智能模拟关键技术和应用
4.1 地理系统模型
4.2 山江海地域系统模型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大数据集成与可持续发展决策平台研发
5.1 平台建设目标及任务
5.2 功能需求分析
5.3 平台架构设计
5.4 系统功能研究与设计
第二篇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第6章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分类分区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地球关键带理论与方法
6.3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分类分区
6.4 关键带环境效应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及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7.1 引言
7.2 山江海地域系统空间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7.3 山江海地域系统空间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第8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变机制及其生态安全研究
8.1 引言
8.2 数据源及预处理
8.3 基于多源数据的土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比研究
8.4 1990~2020 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分析
8.5 山江海地域系统空间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变分析
8.6 山江海地域系统空间未来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预测
8.7 山江海地域系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8 结语
参考文献
第9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优化研究
9.1 引言
9.2 材料与方法
9.3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9.4 资源环境限制性评价
9.5 社会经济发展性评价
9.6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9.7 山江海地域系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9.8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0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
10.1 引言
10.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0.3 数据处理
10.4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0.5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分析
10.6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权衡研究
10.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1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土地利用碳排放及“两山”价值转化研究
11.1 引言
11.2 理论与方法
11.3 结果分析
11.4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11.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2章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测
12.1 研究目的意义
12.2 相关研究进展
12.3 区域森林资源概况及研究思路
12.4 研究数据来源及方法体系
12.5 研究结果
12.6 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山江海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13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景观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13.1 引言
13.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3.3 山江海地域系统景观过程研究
13.4 山江海地域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13.5 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1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4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与优化调控研究
14.1 引言
14.2 理论架构与技术方法
14.3 “三生”空间格局结构演变分析
14.4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三生”功能评价与分析
14.5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国土空间优化
1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5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全域国土整治分区及其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15.1 引言
15.2 山江海地域系统全域国土整治分区理论基础与方法
15.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5.4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分区
15.5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模式建议
1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6章 面向 SDGs 的山江海地域系统县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16.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2 研究区域概况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6.3 评价结果分析
16.4 县域可持续发展类型划分与对策建议
1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7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17.1 引言
17.2 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
17.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7.4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乡村多功能时空分布格局演变分析
17.5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乡村多功能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17.6 基于乡村多功能时空格局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17.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8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分异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18.1 引言
18.2 理论与方法
18.3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系统水平的测算
18.4 耦合协调时空分异与空间集聚研究
18.5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系统高质量发展研究
18.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9章 桂西南喀斯特国土空间功能质量评价及优化分区管控研究
19.1 引言
19.2 理论与方法
19.3 桂西南喀斯特国土空间功能质量评价研究
19.4 桂西南喀斯特国土空间优化分区管控研究
19.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山江海地域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统筹共治案例研究
第20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海时空变化与健康评价研究
20.1 引言
20.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0.3 数据来源
20.4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时空变化分析
20.5 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的健康评价
20.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1章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社会生态特征及其生态治理研究
21.1 区域已实施的重要生态治理工程回顾
21.2 新时期规划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
21.3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区域特征与统筹治理
第22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人-山水林田湖海系统和谐与高质量发展耦合性研究
22.1 引言
22.2 理论与方法
22.3 人-山水林田湖海系统与高质量发展子系统分析
22.4 人-山水林田湖海系统与高质量发展耦合性协调关系研究
22.5 驱动因子分析
2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3章 桂西南喀斯特人地系统及其统筹共治研究
23.1 引言
23.2 概念与方法
23.3 桂西南喀斯特社会-生态系统研究
23.4 桂西南石漠化特征及综合治理
23.5 桂西南喀斯特统筹共治研究
23.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24章 典型陆海统筹区山水林田城海生命共同体时空演变及健康评价
24.1 引言
24.2 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24.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4.4 山水林田城海时空演变及影响因子分析
24.5 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
2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5章 南流江流域人地系统变化及其统筹共治研究
25.1 引言
25.2 研究区概况
25.3 南流江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研究
25.4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其时空变化
25.5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分析 .
25.6 流域生态空间评价及其分区统筹共治
参考文献
第26章 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健康评价研究
26.1 样地选取与样品采集
26.2 土壤性质测定
26.3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26.4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参考文献
第27章 防城港山江海人地系统变化及其统筹共治
27.1 引言
27.2 研究区概况
27.3 供需视角下防城港山江海人地系统变化
27.4 供需视角下防城港山江海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其时空演变格局
27.5 防城港山江海地域系统空间统筹共治
27.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8章 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陆海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政策建议
28.1 引言
28.2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
28.3 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状况
28.4 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8.5 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陆海社会及生态系统发展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29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中自然与社会耦合—“江海联动,陆海互动”协同发展建议
29.1 引言
29.2 “江海联动,陆海互动”发展的依据
29.3 “江海联动,陆海互动”与广西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分析
29.4 实施“江海联动,陆海互动”,全力构建五大支撑体系
29.5 大力推进六大重点领域发展,实现联动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
第30章 山江海地域系统中自然与社会共振—“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发展建议
30.1 引言
30.2 广西“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优势
30.3 广西“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0.4 国内外向海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30.5 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