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人性博弈(突破认知的30个人性底层逻辑)
ISBN:9787514522891
作者:作者:李尚龙|责编:王福振
定价:¥69.8
出版社:中国致公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25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理解人性,才能不走弯路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身份对人有多重要?
  02  阿什实验
    人什么时候会从众?
  03  车祸记忆实验
    你看见的世界是真的吗?
  04  认知失调实验
    怎样让你的人生有意义?
  05  三胞胎实验
    环境对人有多么重要?
第二章  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
  06  左撇子实验
    人为什么会说谎?
  07  “韵律0”实验
    人什么时候会爆发出可怕的恶?
  08  撒马利亚人实验
    人为什么会表里不一?
  09  利他行为动机实验
    人什么时候会利他,什么时候会自私?
  10  霍桑实验
    人怎样才能表现得更好?
  11  街头音乐家实验
    怎样表现出更大的价值?
第三章  人际关系中的底层逻辑
  12  海岛文学实验
    你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1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性需求的最高层次是什么?
  14  米尔格拉姆实验
    怎么去防范PUA?
  15  电击狗实验
    别让自己习得性无助
第四章  利用好人性,实现爆发式认知成长
  16  透视人性
    如何避免被洗脑?
  17  鸟笼实验
    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在困住你
  18  波波玩偶实验
    如何利用人性去和原生家庭和解?
  19  立足生活
    用十条底层认知逻辑改变一生
  20  自我突破
    养成二十个好习惯健康生活
第五章  看透人性本质,过从容的生活
  21  人性本色
    人为什么会自卑?
  22  认知觉醒
    为什么别人不尊重你?
  23  思维突破
    怎么迅速与人搞好关系?
  24  吊桥实验
    TA为什么会爱上你?
  25  口红效应
    人性和消费主义
第六章  顺着人性成事,逆着人性成长
  26  钢琴楼梯实验
    为什么你的学习效率低?
  27  棉花糖实验
    决定你成就的是天性还是环境?
  28  人种歧视实验
    怎么让孩子变成好学生?
  29  沟通话术
    怎么让别人信任你?
  30  掌控人性
    用反人性的方式去成长

精彩页/试读片段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次高中同学聚会,我们班几乎所有同学都来了。大家聊得很开心,聊到那时候我们班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同学,他上课总是咳嗽,然后咳着咳着就冲出去了。后来他被安排在离后门最近的位置,因为好出去。我们下课的时候,总在厕所里看到一摊血,都是他咳出来的。他有很严重的肺病,后来在高二那一年离开了我们。这位同学的离世,对我和很多同学而言都是第一次经历死亡教育。
    老师为他开了追悼会,追悼会的具体情形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还记得当时看到他的照片,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张照片上的人再也不会动了,我们再也听不到他咳嗽的声音了。追悼会有一个环节,我们几个学生代表去向他的遗体做告别。我只记得他就躺在那儿,穿着一件灰色的上衣,其余的则记不清楚了。很久以后,当我和那几位同学在同学会上说起见他最后一面时他衣服颜色这个细节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几乎每个人脑子里所记住的衣服颜色都不一样。
    当年我们去的有十位同学,这次同学会来了六位。这六位同学中的其余几个人,有的人记得是绿色,有的人记得是红色,有的人竟然记得是白色,跟我相同的几乎没有。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就牵扯到我今天要跟你分享的主题:我们的记忆是会欺骗我们的。下面,我来和你分享一个很著名的关于人性的实验。
    1974年,两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撞车实验,看事件的结果是不是会影响目击者的记忆。在这次实验中,所有被试者都看了一个相同的视频,接着,大家想象自己就是这场车祸的目击者。
    然后他们被分成了几组。接下来就是“记忆窜改”的过程。实验者随后问被试者:撞车的时候车辆的行驶速度大概是多少?让大家去预估,只是在不同的组里,实验者问被试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所用的动词发生了变化。第一组问的是:这辆车“擦上”另一辆车的时候速度是多少?第二组问的是:这辆车“碰上”另一辆车的时候速度是多少?第三组问的是:这辆车“撞上”另一辆车的时候速度是多少?结果,用“撞上”来提问的这一组被试者回答出来的平均速度最高,“碰上”次之,而“擦上”组回答的平均速度是最低的。尽管大家看到的都是“撞上”,并且车都被撞坏了,但他们最终描述出来的速度完全不一样。
    这一方面说明了锚定的作用,即人们在对将来某件事做出预估时,习惯于把它和过去已有的预估经验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判断和记忆是多么不靠谱。
    这让我想到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曼德拉效应。曼德拉曾经在狱中待了二十七年,1990年出狱,在此期间南非跟中国没有任何的外交关系。曼德拉获得自由之后,于1994年5月正式当选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南非和中国正式建交,我们现在跟南非有着友好的外交关系,这位曼德拉总统功不可没。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的住所中逝世,享年九十五岁。但奇怪的是,当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全世界各地的人发现他们对曼德拉的记忆都出现了偏差,从死亡时间到死亡原因都有了不同的记忆。很多互不相识的人回忆,说他们好像看过一部纪念曼德拉的电影,甚至很多人对电影的名字和内容的记忆都一样,最令人诧异的是,网上竟然还有与他们的“错误”回忆相佐证的海报,还有很多人在网上聊到关于曼德拉的细节都无比相同,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实际上,这部所谓“很多人都看过”的电影从来没有人拍过。后来,无数的心理学家发现,曼德拉的故事已经蔓延到了很多人的脑海中,但每个人的记忆都不同,这种现象就被心理学界称为“曼德拉效应”,它是指对事情持有错误印象的一种心理学效应。而这个效应,现在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是对记忆“靠谱性”的一种打击。
    P7-9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