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们德国人是属于昨日的”
1 “德意志即大众”:德意志作为一个族名的若干含义
2 “所有种族都混合搅拌。把整个欧洲扔进榨汁机!”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
3 “丧钟为惨遭蹂躏的德国而鸣”:三十年战争
4 “何为德意志人的祖国?”拿破仑及其后果
5 “眼下的德国横尸遍野”:政治复辟
6 “……留给我们的还有神圣的德意志艺术”:革命失败之后
7 “世界将借由德意志的本质而复原”:1870~1871年帝国建立
8 “我们必须越来越有德意志的样子”:第一次世界大战
9 “他是犹太人,不是德意志人”:缺席的民主
10 “真理的腐坏”:纳粹时期的退化
11 “托尼,你是足球之神!”战后时代
12 “我们曾深爱过那个国家”:“转折”之后
13 “为了德国,我无所畏惧”:现在与今天
14 “不朽之物亦无国籍”:结语
注释
致谢
“我们德国人是属于昨日的。”一个昨日的民族?当初说出这话的,是年迈的歌德。一位政治家一生的总结:属于昨日?这就是一个曾站在他那个时代社会公共领域中心、扬名海内外的人所抱持的观点吗?“我们”?属于昨日?难以置信!我们可不是!事实上,没有哪个爱国主义者因为这么自暴自弃的言论就陷入了忧虑之中。只有弗里德里希·尼采后来表示他抱有同样的疑虑,并下了类似的断言:德国人属于前天,也属于后天,单单不是今天。这种不合时宜的话,人们从这位哲学家口中听得太多了,于是便也见怪不怪。他没能让任何一个跟他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至于说引发了谁的思考,那就更提不上了。没有今天?可笑!胡扯!“我们”有“我们”的今天。说得好像“我们”不是那个“诗人与思想家的民族”似的。“我们”拥有“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今天、“我们”的价值!无论是歌德还是尼采都不能对这一点视若无睹,然后大放厥词。
“诗人与思想家的民族”这个骄傲甚至有些浮夸的说法或许是在歌德晚年时期出现的——但并不确定。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这个口号的发明者,或是关于它的起源的第一手证据。突然之间,它就在那里了。它在致力于发展教育的德国市民阶层十分讨喜。这下我们可有了身份,不再与昨日有什么关联了。这句声音洪亮的赞歌正合他们的心意,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它一直流传到20世纪,方便了人们认定自我,也为宣传、广告以及漫画提供了素材。这句口号鼓舞着对诗人与思想家怀揣美好想象的德国人,也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后果。这句名言先是让德国人心中充满了自豪,这种自豪渐渐变成了自大,又很快转变为自负,后来,从中演变出了一种胜利之感,再接着就变味成了目中无人的狂妄之流,百年之后,史上最糟糕的扭曲与失序成了它最终的出口。时至今日,这句话已经沦落到了葡萄酒广告语的层次,或者像在莱比锡那样被引用——稍做变化——“给诗人与思想家的公共租赁自行车——幸运单车”。有批判精神的、相对左倾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20世纪20年代乐于把它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思想相对偏右的德国人则丝毫不为所动。直至两次以战败告终的世界大战结束,才有更多的质疑的声音发出。此时,人们开始显得惴惴不安,羞耻与疑虑纷至沓来,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不再对那听起来过于美好的句子深信不疑,而是顾虑重重地发出疑问:“我们还是诗人与思想家的民族吗?”(1964)
属于昨日,抑或诗人与思想家的民族?分歧一直存在。什么是“我们”?我们是“谁”?什么决定了德国人的本质?那些对“诗人与思想家”口号大力批判的论调证明了对诗人与哲学家不指名道姓而是一概而论是大错特错的吗?“我们”只不过是目空一切、夸夸其谈的一群人吗?还是至少一部分被囊括其中的人物能够让“诗人与思想家”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并证实它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呢?
歌德对这些问题给出的回答依旧充满了怀疑的态度,而且一点情面也没有留。他的回应所引发的讨论直到今天仍在持续。这位魏玛的部长认为,德国尤其是在后者,即“思想家的民族”这一点上,尽管有费希特、黑格尔、谢林等人坐镇,仍不成气候。倒是康德倍受这位兴趣广泛的大文豪青睐,歌德这个敢于反驳牛顿的人,这个对远古植物有深入研究并拥有私人矿物陈列室的人,这个时刻散发着浪漫爱意的人,给他的秘书约翰·彼得·爱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 推荐的,却偏偏是那本《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不过,在歌德看来,德国思想家就整体而言缺少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