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天道忌盈 卦终未济
人能诚心和气 胜于调息观心
云止水中 动静合宜
攀附权势 凄凉万古
抱朴守拙 涉世之道
出淤泥而不染 明机巧而不用
闻逆耳言 怀拂心事
无过是功 无怨是德
偏见必害人 聪明必障道
富应宽厚 智应敛藏
留正气于天地 遗清白于乾坤
忘功念过 忘怨念恩
不恶小人 礼待君子
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
高一步立身 退一步处世
修德忘名 读书深心
念头勿浓 勿陷枯寂
有木石心 具云水趣
多心是祸 少事是福
善人和气 恶人杀气
欲无祸于昭昭 勿得罪于冥冥
心地干净方可学古
崇俭养廉 守拙全真
相观对治 方便法门
学以致用 立业种德
扫除外物 直觅本来
花铺好色 人行好事
第二卷
谦虚受益 满盈招损
宁默毋躁 宁拙毋巧
虚心明义理 实心却物欲
真廉无名 大巧似拙
厚德载物 雅量容人
多病未羞无病是忧
品质修养 不偏不颇
风过无声雁过无影
一念贪私 坏了一生
心公不昧 六贼无踪
穷当益工 不失风雅
舍己勿疑 施恩勿报
临崖勒马 起死回生
宁静淡泊 观心证道
君子诈善 无异小人
多种功德 勿贪权位
逆境砺志 顺境杀人
富贵弄权 自取灭亡
看得圆满 放得宽平
操履不可少变 锋芒不可太露
文章恰好 人品本然
看得破认得真
美味快事 享用五分
人生百年 不可虚度
勿犯公论 勿谄权门
直躬不畏人忌 无恶不惧人毁
忠恕待人 养德远害
持身勿轻 用心勿重
爱重反为仇 薄极翻成喜
却私扶公 修身种德
居安虑患 处变当坚
毋形人短 毋忌人能
毋以短攻短 毋以顽济顽
第三卷
不夸妍好洁 无丑污之辱
富贵多炎凉 骨肉多忌妒
遇阴险者勿推心 见高傲者勿多口
分清功过 勿显恩仇
穷寇莫追 投鼠忌器
趋炎附势 人之通病
冷眼观物 勿动刚肠
阴恶祸深 阳善功小
功名逐世转 气节千载传
自然之妙 智巧不及
耳目口鼻皆桎梏 情欲嗜好悉机械
真诚待人 圆活涉世
以德陶之 方显节义
谢事当正盛 谨德于至微
一言一行都宜慎重
心善子盛 根固叶荣
勿昧所有 勿夸所有
宽之白明 纵之白化
道当随人接引 学当随事警惕
信人己独诚 疑人己先诈
君子立德 小人图利
学贵有恒 道在悟真
心虚性现 意净心清
律己宜严 待人宜宽
为奇不为异 求清不求激
古人念头 吾人生机
心体即天体 廓然同太虚
一念慈祥 寸心洁白
执理之病难医 义理之障难除
处富知贫 少壮念老
清浊并包 善恶兼容
好利害浅 好名害深
忘恩报怨 刻薄之极
百炼成金 轻发无功
谗言如云蔽日 甘言如风侵肌
戒高绝之行 忌褊急之衷
冷静观人冷心思理
心宽福厚 量小福薄
喜忧安危 勿介于心
过满则溢 过刚则折
恶不可就恶 善不可即亲
虚圆立业 执拗偾事
处世之道 不同不异
第四卷
静中见真境 淡中识本然
守口须密 防意须严
不忧患难 不惧权豪
浓夭不及淡久 早秀不如晚成
天地之闲 因人而异
盆池竹屋 意境高远
天机清澈 触物会心
观形不如观心 神用胜过迹用
非上上智 无了了心
几度光阴 何争长短
会个中趣 破眼前机
极端空寂 过犹不及
休去便休去 了时无了吋
冷静观世事 忙中去偷闲
心闲日长 意广天宽
知足则仙 善用则生
浮云富贵 醉酒耽诗
不嫌尽醉 不夸独醒
附势遭祸 守逸味长
松涧携杖独行 竹窗枕书高卧
隐者多趣 省事安闲
心静自然凉 乐观无穷愁
忙不乱性 死不动心
进时思退 着手思放
极高寓于极平 至难出于至易
执着是悲地 解脱是仙都
静躁稍分 昏明顿异
出世在涉世 了心在尽心
身放闲处 心安静中
春日繁华 不若秋清
任幻形凋谢识白性真如
欲心生沸 虚心生凉
富者多忧 贵者多险
身心自由 融通自在
心上无风涛 性天有化育
盛衰无常 强弱安在
高天可翔 万物可饮
伏久飞高 开先谢早
心有真境 即可自愉
造化人心 混合无间
文以拙进 道以拙成
以我转物 大地逍遥
任其自然 总在自适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山居清洒 人世俗气
祸福苦乐 一念之差
雪夜读书神清 登山眺望心旷
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
何地非真境 何物无真机
顺逆一视 欣戚两忘
体任自然 不染世法
事起害生 无事为福
观物自得 勿徒流连
身在事中 心在事外
满腔皆和气 随地有春风
陷于不义 生不若死
根蒂在手卷舒自在
世亦不尘 海亦不苦
履盈满者 宜慎思之
刘备三顾庐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以前投靠袁绍的刘备只能带领张飞和从曹营回来的关羽去荆州投靠刘表。刘表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他,还给了他一些兵马,但刘表这个人胸无大志,而且没有胆识。他因为担心刘备的势力得到发展,就让刘备驻扎在偏僻的新野县城内。
刘备是汉室宗亲,从起事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声名在外。很多德才兼备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位明主,纷纷来投靠,而且刘备也为了图谋江山大业,四处招揽人才。
刘备刚将人马驻扎在新野,就有人来投奔他,这个人叫徐庶。刘备见徐庶机敏、忠诚,就让他担任军师。有一天,徐庶对刘备说:“您听说过卧龙先生吗?”刘备答道:“曾经听人谈起过,但不知道他的才能和您相比如何?”徐庶连忙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道:“我如何能和卧龙先生相比呢?假如一定要用我和他相比的话,那就相当于将乌鸦和凤凰相比了。”刘备听后惊讶地说:“如此说来,他一定是位非常难得的人才,请您带他来见我吧!”徐庶急忙说道:“这可万万使不得。卧龙先生是一位天下奇才,非得您亲自登门拜请才行。他复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字孔明,是琅琊阳都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和叔父一起在荆州避难。他十七岁的时候,叔父也死了,就定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他平日除了种地,就是跟一些朋友研读史书,切磋学问,讨论天下大事。他自比为当初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的管仲和辅佐燕昭王打败齐国的名将乐毅。您试想,他不就是您所寻找的有将相之才,可以辅佐您成就大业的人吗?他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人物,就像一条卧在地上准备腾飞的巨龙,所以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您说,这样的天下奇才,难道不值得您亲自去请他出山吗?”刘备听后心花怒放,忙点头称是,立刻决定去隆中山请卧龙先生。
不久后的一天,天朗气清,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了隆中山。这座山蜿蜒曲折,看上去就像一条静卧的苍龙,随时准备腾空而起。这里峰峦叠嶂,树木高大、挺拔,风景迷人。刘备三人骑马一路向前,来到一座山岗下,看到苍松翠竹问有几间小屋。刘备下马去敲门。过了一会儿,从里面出来一个小书童,他问道:“请问你们找谁?”刘备客气地说:“请转告卧龙先生,刘备前来拜见。”小书童回道:“我家先生不在,他一早就出去了。”刘备忙问道:“先生去哪里了?”小书童说:“不清楚,我家先生交友广泛,可能是跟朋友们一起读书去了。”刘备非常失望,问道:“那么先生何时回来呢?”小书童说:“这很难说,也许三五天,也许十多天吧。”张飞看到刘备还想往下问,就不耐烦地说道:“他既然不在,我们就回去吧!”关羽也是这样认为。刘备只得跟小书童说:“先生回来后,请你转告他,就说刘备来过。”说完,三人就上马,失望地离开了。
刘备回到新野,几乎天天派人打听隆中山的情况。几天后,有人报给刘备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消息:卧龙先生已经回来了!刘备下令:“立刻备马。”当时已经是冬天,冷风嗖嗖地吹着,雪花簌簌地飘着,关羽和张飞都劝刘备等天气好了再去,刘备不听,执意要去,关羽、张飞也只得陪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山就像玉砌成的一样,树好像裹上了一层白银,非常漂亮。但三个人都无心赏景。张飞还在生刘备的气,他说:“只是一个山里人,派人把他叫来就可以了,哥哥何必非要亲自来请呢!”刘备说道:“卧龙先生是个人才,非常难得,怎么能随随便便叫来呢?我之所以要顶着这么大的风雪来请他,就是想让卧龙先生看到,我刘备是诚心要请他出山的。”他们顶着风雪,好不容易才到达卧龙岗。刘备下马后前去敲门,又是那个小书童来开的门,他说:“诸葛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听了非常高兴,赶紧去拜见。只见堂上端坐着一位二十岁左右的俊朗青年,刘备恭敬地向他行了个礼说:“久仰先生大名,这次我终于见到您了,实在是荣幸至极。”青年连忙站起来,还礼后说道:“将军您就是刘皇叔吧?童儿告诉我您来找过我二哥。”刘备惊讶地说:“您不是卧龙先生?”青年说:“我叫诸葛均,诸葛亮是我二哥。我还有个叫诸葛瑾的大哥,他在东吴做官。我和二哥一起住在隆中山。”刘备问:“那请问卧龙先生现在在哪里呢?”诸葛均说:“昨天二哥和几个朋友出门去了。”刘备听了只好失望地回去了,准备过些日子再来。
又过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确实在家,就打算让关羽和张飞陪自己第三次去隆中山拜见诸葛亮。这次不要说张飞不想再去,连关羽都有些不想去了。刘备说:“你们听说过周文王访贤姜尚的故事吗?周文王那么赏识姜尚,而姜尚也一心辅佐文王、武王,他们齐心合力,最终达成了灭殷的目标。我们应该效仿古人啊!”说完,他就和张飞、关羽一起出发了。为表示恭敬,刘备在离草屋很远的地方就下马,徒步向草屋走去。小书童告诉他,诸葛亮正在休息。刘备就没让书童惊动诸葛亮,让关羽和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毕恭毕敬地站在草屋的台阶下等候。
刘备等了好半天,诸葛亮才醒来,小书童赶紧告诉诸葛亮:“刘备将军已经在外面等候多时了。”诸葛亮马上出门迎接。刘备见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八岁的样子,身高约八尺,长相清秀,神采奕奕。刘备忙迎上去说:“久仰先生大名,今日承蒙接见,非常荣幸。”诸葛亮赶忙说:“刘皇叔三顾茅庐,我却未能迎候,请见谅。”然后两人就进入草堂谈论起天下大事。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