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柔以克刚的三重智慧
第一版序 献给中国读者
中文版序 开启大脑奥秘的探索之旅
前言 NASA和毕加索教给我们的创造力
第一部分 大脑褶皱里的奇妙世界
01 创造力与生俱来
假如今天与僵尸共进晚餐,你有什么计划?
为什么人类不会像海鞘一样选择吃自己的大脑?
如果达尔文目睹了物种的起源,会有什么反应?
02 大脑改造所有已知
被闪电击中的整形外科医生怎么会突然开始作曲?
为什么目睹同一场车祸,每个人回忆的内容却不尽相同?
你在视频网站上选择的高清版本视频,真的是百分之百高
清画质吗?
第二部分 解锁大脑中的创造力“3B”法则
03 法则 1:扭曲
如何通过扭曲时间来克隆尼安德特人?
为什么莫奈画的同一座日式桥,看起来却完全不一样?
如果把自己送去100年后的未来,我们能听懂多少曾孙们的对话?
04 法则 2:打破
电影导演如何打破时间流,形成蒙太奇式的电影语言?
为什么人们提及婚姻时会说“执子之手”?
机器人CoBot的处理器过载时该如何修改算法?
05 法则 3:融合
如何能从山羊产的奶里获得蜘蛛丝?
混凝土中加入细菌竟能产生“可自愈”的能力?
如何将几便士的小孩玩具变成方便的验血器材?
06 触不到的创造力边界
为什么17—18世纪,法国的花园具有清晰的对称轴线与修剪整齐的布局,而英国的花园则有着曲折迂回的小径和自由生长的绿植?
贝多芬为什么说《大赋格》是唯一值得演奏两次的乐章?
复杂度在20%的图案为什么会引起大脑最强烈的反应?
第三部分 脑力激荡的4种思维方式
07 打破传统才有新可能
400名艺术家竟然报名“被拒作品沙龙”?
披头士乐队的《白色专辑》如何打破乐队传统?
斯特拉季瓦里乌斯琴缘何退下小提琴神坛?
08 增加可选项才有新突破
你知道花生的100种“打开方式”吗?
如何从10 000种变种中找到最佳药物分子?
为什么世界上的第一块怀表没有钟摆?
09 从原点发散才有新价值
爱因斯坦设计的罩衫有什么特别之处?
达·芬奇笔记中的“理想城市”为何无法成为现实?
降落伞的发明为什么比初次构思晚了500年?
10 容忍风险才能有创新
“直通天堂的特快车”是如何制作的?
为什么“新可乐”在问世77天后还是改回了最初的配方?
比爱迪生早79年想到电灯泡的戴维为何没有成为发明者?
第四部分 将创造力注入组织
11 引领创新的公司从何而来
失败率高达90%的生物科技企业该如何存活?
为什么说概念车的设计中藏着一家车企的可能性?
办公区域为什么不建议设计石料类的设施?
12 当学校是一片有创造力的土壤
为什么曾经的打铃模式不适用于现在的学校?
利希滕斯坦和毕加索分别创作的“公牛系列”为什么会有巨大差异?
为何数学家阿达·洛韦拉塞提出计算机编程原则时使用了化名?
结语 用创造力通向未来
致谢
译者后记
不久前,在空中飞行还是一种极罕见又非常危险的冒险。现如今,每时每刻都有约100万人坐在飞机舱内舒适的椅子上,在距地面数千米的天空中飞行,这是商业航班的成功之处。但是现在,飞行中很少有事情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了:我们像梦游者一样登机,享受美食、躺椅和电影已经成了常规。只有那些能够打破这些常规的意外之事才能引起我们的好奇。
美国喜剧演员刘易斯·C.K.(Lewis C.K.)对此大为震惊。在某个喜剧节目中,他模仿一个发牢骚的乘客:“……当时我们上了飞机,但是在跑道上等了40分钟,不得不一直坐在那里。”刘易斯对此给予了回应:“哦,真的吗?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你有没有像鸟儿一样,令人吃惊地在空中飞起来?你是说你什么贡献也没做,就参与到了人类可以飞行这个奇迹中?”接着,他又把注意力转向那些抱怨航班延误的人身上:“航班延误?真的?从纽约飞到加利福尼亚要花5小时,这在以前可是要花上30年哪!不仅如此,你可能还会死在路上呢。”
刘易斯回忆起2009年他第一次在飞机上体验W-Fi的经历,那时Wi-Fi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我坐在飞机上,他们说,‘打开你的笔记本电脑,你就可以上网了’。网速很快,我就看起了视频。真是太神奇了:我这是在飞机上呢!”但是过了没多久,W-Fi断了。坐在刘易斯旁边的旅客因此非常生气,他大喊:“真是垃圾!”刘易斯说:“他也就是在10秒钟前才知道飞机上有W-FI,可一眨眼就变成人家欠他的了。”
那么世界的运转到底有多快?只能说,非常快。新生事物很快就会变成常态。
拿手机举例吧,就在不久前,我们还在为计划失误而协调地点,重新安排见面,并四处寻找电话亭,用装在口袋里叮当作响的硬币打电话。而现在,智能手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交流的方式,但这项新技术在我们眼中已经变得寻常且不起眼了。
最新科技的光芒会迅速褪去,在艺术领域也是如此。20世纪的艺术先锋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写道:
50年后,将有另一代人和另一种批判性语言,会有完全不同的方法。人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让一幅画在有生之年保持鲜活。没有一幅绘画作品可以活跃超过30年或40年……三四十年后,它会因失去灵气或光辉而沉寂。之后,这幅画要么被遗忘,要么被打入艺术史的炼狱。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震惊世人的伟大作品也面临着被批判或被遗忘的处境。曾经前卫的,会变成新的常态;那些前沿的,也会变得失去锐气。对公司而言,在做精细规划时不断更新已是常态。每隔几年,公司就会花大价钱聘请顾问,让他们把公司现有的东西换掉。
比如,是要开放式的办公桌,还是要保护隐私的隔间。我们稍后便会知道,在这件事上,改变才是关键。
顾问们没有错,他们建议中的具体事项并不重要,特定的解决方案也不是最根本的,重要的是变化本身。
预测之内与意料之外的平衡
为什么人类可以迅速地适应周围的一切?这是因为存在着一种叫作重复抑制(repetition suppression)的现象。当大脑习惯了某祥东西,之后每次看到它时,大脑对它的反应会越来越弱。例如,想象一下你遇到了一个新事物,比方说自动驾驶汽车。第一次看到它时,你的大脑对它的反应会很强烈,这是因为大脑之前没有见过这种东西,大脑要记录在案。当你第二次看到它时,大脑的反应会比上次稍微弱一些,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在意它,因为对大脑来说它已经没有那么新奇了。第三次见到它时,大脑的反应还要再弱一些,第四次就更弱了。
越是熟悉的东西,我们在它身上分配的神经能量就越少。这就是为什么你第一次开车去上班的时候,似乎要花很长时间。第二天,你会感觉开车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再过一段时间,好像没开多久,你就到工作的地方了。当我们对周围的世界越来越熟悉时,我们会感觉到有些事情好像“消失”了,以前那些显而易见的,慢慢变得不易察觉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体内的能量存储所决定的。探索世界是一项困难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行动,到处移动,并且耗费大量的脑力,总而言之,这是一件耗费能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