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流域植被恢复与坝库工程建设
1.1 流域概念及特征
1.2 水土保持措施分布及现状
1.2.1 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1.2.2 坝库工程建设分布及现状
1.3 植被恢复与坝库建设的水土保持效益
1.3.1 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效应
1.3.2 坝库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效应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地利用变化下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异
2.1 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剖面水分变异特征
2.1.1 柠条地和杏树地土壤水分与储水量变化
2.1.2 草地和农地土壤水分与储水量变化
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下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
2.3 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异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土地利用变化下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3.1 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养分变异特征
3.1.1 不同植被覆盖的土壤剖面养分分布
3.1.2 覆盖植被类型转换对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
3.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3.2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养分特性变异
3.2.1 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
3.2.2 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土壤养分特性的变异
3.3 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3.4 小流域土壤有机碳驱动力分析
3.4.1 各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3.4.2 典型淤地坝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向分布特征
3.4.3 流域特征对淤地坝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流域水沙时空演变及其归因分析
4.1 流域水沙时空分异特征
4.1.1 典型流域径流时空变化
4.1.2 典型流域径流趋势及突变点分析
4.1.3 流域水沙周期性变化特征
4.2 黄河中游水沙情势及其归因分析
4.2.1 干流水沙时间序列变化趋势
4.2.2 干流水沙空间分布特征
4.2.3 河龙区间水沙收支平衡分析
4.2.4 河龙区间水沙减少的归因分析
4.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流域侵蚀产沙及其溯源分析
5.1 小流域侵蚀产沙特征及其对侵蚀环境演变的响应
5.1.1 坝控小流域次产沙模数变化特性
5.1.2 坝控小流域年产沙模数变化特性
5.1.3 产沙模数对侵蚀环境因子的响应
5.2 典型小流域侵蚀泥沙溯源分析
5.2.1 典型坝控小流域泥沙来源
5.2.2 复合指纹因子的筛选与最佳指纹因子组合
5.2.3 源地来沙对坝地泥沙淤积的贡献
5.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流域泥沙连通性及其水文过程响应
6.1 泥沙连通性时空分布及其水文过程响应
6.1.1 水文事件分类结果
6.1.2 河龙区间泥沙连通性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6.1.3 河龙区间主要流域泥沙连通性指数的空间分布
6.1.4 不同水文模式下连通性指数与水文过程的关系
6.2 流域泥沙连通性对径流一泥沙滞后关系的影响
6.2.1 径流一泥沙滞后类型与特点
6.2.2 径流一泥沙滞后关系分析
6.2.3 不同分区下滞后类型的径流-泥沙关系
6.2.4 河龙区间空间滞后分析
6.2.5 不同水文事件下滞后指数与连通性指数的关系
6.3 识别流域产沙量动态变化的主控冈子
6.3.1 不同滞后类型水文特征统计
6.3.2 各水文站点产沙特征统计
6.3.3 地貌特征与径流量和产沙量的关系
6.3.4 不同滞后类型产沙量的影响因素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植被恢复与坝库工程建设对流域输沙变化的影响
7.1 坝库工程拦沙对流域输沙变化的影响
7.1.1 骨干坝建设和淤积情况
7.1.2 河龙区间植被指数的变化特征
7.1.3 输沙量的趋势和突变点分析
7.1.4 估算不同流域骨干坝拦沙量
7.1.5 流域骨干坝减沙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
7.1.6 影响减沙效率的潜在因素
7.2 量化植被恢复与坝库工程对流域输沙减少的贡献
7.2.1 河龙区间土地覆被及输沙量变化特征
7.2.2 河龙区间土壤侵蚀模数时空变化特征
7.2.3 河龙区间产沙模数时空变化特征
7.2.4 不同控制因素对输沙量的影响
7.3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