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儒家亲亲相隐伦理观念辨正
ISBN:9787547522820
作者:作者:彭婷|责编:孙本初
定价:¥88.0
出版社:中西书局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53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思路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一场儒家“亲亲相隐”伦理文化争鸣
  第一节  儒家伦理的基本特质之争
    一、儒家伦理的血亲情理特质之争
    二、儒家伦理学的普遍性之争
  第二节  儒家“亲亲相隐”政治伦理文化的正当性论争
    一、再论儒家“亲亲相隐”思想的内涵与实质
    二、儒家伦理的正向理解与反向理解之争
    三、传统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正当性之争
    四、中西比较视域下“隐亲”观念与容隐制度的论争
  第三节  对儒家“亲亲相隐”伦理论争的反思
    一、对“亲亲相隐”批判者的“是西非中”文化观的反思
    二、对孔孟“亲亲相隐”思想意涵的新论辩
  小结
第二章  儒家“亲亲相隐”思想的经典诠释
  第一节  孔孟“亲亲相隐”主张的原始意涵解析
    一、历史语境下孔子的“父子互隐”主张的意涵解析
    二、历史语境下“孟子论舜”的意涵解析
  第二节  汉学家对《论语》《孟子》“亲亲相隐”的文义训释
    一、汉学家对《论语》“父子互隐”章的文义训释
    二、汉学家对“孟子论舜”两章的文义训释
  第三节  理学家们对《论语》《孟子》“亲亲相隐”的义理诠释
    一、宋代《论语》《孟子》“亲亲相隐”文义诠释的义理转型
    二、理学家诠释《论语》《孟子》“亲亲相隐”阐发的思想义理
  小结
第三章  儒家“亲亲相隐”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情理融贯的道德哲学思维
    一、儒家思想的重情特征
    二、儒家情理融贯思维的两种范式
    三、情理融贯思维在儒家血亲道德中的体现
  第二节  亲亲与爱人相统一的仁爱思想
    一、孝悌为仁之本:亲亲之爱与普泛爱人的一贯
    二、爱有差等:差等施爱与普泛爱人的统一
    三、仁爱与博爱的共通点:爱亲与爱人相贯
  第三节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权变思想
  一、儒家权变概念界说
  二、儒家权变思想的经权统一特征
  三、儒家权变智慧在《论语》《孟子》“亲亲相隐”思想中的体现
  小结
第四章  “亲亲相隐”与儒家道德的公德、私德之辨
  第一节  近现代学者对儒家道德的公德、私德论辩
    一、儒家道德重私德,能助益社会公德
    二、以私德为主的儒家道德与社会公德互补
    三、儒家道德与现代公德存在古今之异
    四、推崇社会公德,贬斥传统儒家私德
  第二节  儒家道德的公德、私德之辨再探
    一、公德、私德概念再界定
    二、儒家道德的私德与公德涵摄
    三、儒家道德向公德的转化——道德主体的挺立与推扩
  小结
第五章  儒家“亲亲相隐”思想的德性意涵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辨析
    一、关于儒家伦理是不是一种德性伦理的论争
    二、儒家伦理——一种独特的德性伦理理论
  第二节  儒家孝德的德性意涵及其价值
    一、孝德以爱敬之心为伦理实质
    二、孝德对子女德性实践品质的诸多规定
    三、孝德的现代价值
  第三节  儒家直德的德性意涵
    一、关于《论语》“父子互隐”章中“直”概念意涵的论争
    二、孔子倡导的直德的意涵
  小结
第六章  儒家“亲亲相隐”思想的政治伦理意涵
  第一节  儒家“亲亲相隐”思想的政治伦理基础
    一、儒家的德治价值理念
    二、儒家政治伦理制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三、儒家忠孝观念的异同与处事智慧
  第二节  儒家“亲亲相隐”公私理论的意涵
    一、先秦“隐亲”与“灭亲”典故中的公私理论
    二、宋明儒家阐发的“亲亲相隐”公私理论
    三、儒家“亲亲相隐”公私理论的公共哲学意义
  小结
第七章  儒家“亲亲相隐”制度的合法性及现代重构
  第一节  中国古代亲属容隐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容隐亲属的范围呈扩大趋势
    二、亲属容隐制度的内容不断丰富
    三、亲属容隐制度体现出鲜明的人情色彩
  第二节  中国古代亲属容隐制度的法理依据
    一、情理法相融合的综合法思维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并重的法学实质
  第三节  中国古代亲属容隐制度的现代重构
    一、新修订《刑诉法》增订亲属容隐条款的意义
    二、完善亲属容隐制度的可能思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典籍文献
    二、近现代中国学者著作
    三、国外学者著作
    四、其他书籍
    五、论文集与论文
    六、报刊
    七、司法文件
后记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