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深思——打开心灵、打开头脑
第一部分 让组织和组织中的人动起来
第一章 第—个技能:动力引擎“感受—意义—行动”,激发集体的活力
第二章 第二个技能:学会在生命的复杂性中领航
第三章 第三个技能:邀请我们彼此共鸣回应
第二部分 组建有架构而不僵化的组织
第四章 第一项原则:自组织是“长”出来的,而非搭建出来的
第五章 第二项原则:在实操层面的信任上“下赌注”
第六章 第三项原则: “共享”责任的能量
第七章 第四项原则:校准内在的三个指南针,“拉齐一条线”
第八章 在行动中组建有架构而不僵化的组织:迪卡侬比利时公司的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人的内心
第九章 召唤的动力
第十章 价值创造者视角
第十一章 领导者的内在冲突
第十二章 让领导者逃避复杂性的四种诱惑
第十三章 领导者的迷宫
第十四章 找到给我滋养、充满活力的人和场域
结束语
第一节 “活力满满,效率倍增”
先从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探索
战略路线图
在托斯卡纳陪伴之旅的第三次工作坊中,内容主要是围绕《动力引擎“感受—意义—行动”,激发集体的活力》展开。我当时服务于一家著名成衣品牌的团队。下午5点,我们采用了惯常的提问式开场白:“我今天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当下是什么样的心态?我是否放空了自己的内心,还是满怀忧虑?上次工作坊以来,我有没有经历到什么深刻的体验?”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参与者反应十分强烈!因为在当天早些时候,他们收到了公司分发的一份“战略路线图”,路线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用以应对业务萎缩的成本削减计划框架。霎时间,他们所有的项目都被打乱,需要重新规划。
想象一下,如果我试图按照计划继续工作坊的话题,你认为参与者还会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吗?不会的。所以我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将这件事引发的所感所想表达出来。
“因为这个新的战略路线图,我将不得不解雇刚招聘的新人……我会成为千夫所指的人”“在公司成立10周年的时候我们刚制定了愿景……现在都变成了泡影……一切都作废了”“两年来,我为了打开这个国家的市场尽心竭力,但是这个新的战略路线图妨碍了我的开拓工作,我没有了运作资金”“我们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但这个战略路线图的出台会打破这一切”,等等。
到了晚上大约7点30分,我们结束了当天的工作坊。第二天早晨,我们照常以类似“前一天的交流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的问题来开场,借此和前一天发生的内容关联起来。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大伙瞬间就又回到前一天。前一天涌现的那些感受依旧非常浓烈,沸腾。我决定继续打破原先预设的计划,给分享留出空间。上午10点左右,活动间歇时,我试着问他们这个问题:“说到底,这份让你们如此心神不定的战略路线图是否有存在的理由,它是否合理正确?它可以服务于什么?或许,你们是不是因为感受到这是上级强加给你们的一个东西,给你们正在进行的项目踩了‘急刹车’而愤愤不平?!”
鉴于在前一个环节里,他们每个人都充分表达并聆听交流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情绪都得到了宣泄,这让大家更愿意接受我提出的问题,开始探寻战略路线图的意义。很快我们来到动力引擎的第二阶段——“感受”之后的“意义”。这令人非常兴奋。逐渐浮出水面的意义是:这一战略路线图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公司的愿景保持一致,它不仅仅是短期解决生存问题的保障措施,还能超越这个意义。实际上,我们的愿景,即“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企业?”(这家公司的愿景是“走出市场追随者的角色,为客户提供有创意的时尚”)赋予了战略路线图意义。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出这些牺牲:这是为了我们的追求,而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因此,战略路线图有了新的意义,也被注入了新的能量。
事实上,有些人已经开始探索另一种方式:“在我们公司,成本控制从来不是首选方案,也不是写在我们组织基因里的。也许我们能借由这份战略路线图学到更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呢?”
有人在午饭前说:“那好,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我借此机会提出了以下问题:“如果为了服务于企业的愿景,在我的职责范围内,我可以具体地做些什么?我该怎样和我的团队合作?我对什么是清晰明确的?对什么还不够明晰?我们是否有可能使这一战略路线图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机遇?我们需要一起学习什么?”
在这些问题的帮助下,他们开始设想具体步骤。
在工作坊上发生的小插曲让我们有了意外收获。这个团队刚刚体验了激发集体活力的动力引擎“感受一意义一行动”三大要素。接下来,他们就可以将这个方法应用到战略路线图中,与自己的团队一起将它付诸实践。
你是否从这个案例中得到启示,感受到动力引擎“感受”“意义”“行动”三大要素的前后连贯性?
为什么动力引擎的三大要素如此排序?这是数百次经验证明的结果,激发集体活力的过程就是这样的。
当某一新的情境进入我们的意识领域,我们最先想到的是这个情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首先,我们的身体会出现反应,我们会产生感受,沉重或是轻松,这个情境会让我们忧虑或安心,引起愤怒或是让人内心平和,让我们引以为傲或是尝尽失败的苦涩,也可能让我们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我们是先有感受之后才动脑思考的,我们的思考是对自己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是神经科学发现的结论,我们的观察也与之相符。
稍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关于感受的现象,但目前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这些感受必然存在,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无论我们所处的文化或社会环境是否接纳或愿意倾听这些感受,它们都在那里。无论如何,倾听他人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纳感受,将感受纳入整体考量之中,都会让事情变得更加清晰,有助于拨开迷雾,让生命奔流不息、敞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