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传播心理学(普通高等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ISBN:9787302674146
作者:编者:刘英杰//丁文祎|责编:施猛//张敏
定价:¥59.0
出版社:清华大学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98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1章  传播心理学:跨学科融合的时代交响
  1.1  历史的和弦:传播学与心理学的融合探索
  1.2  核心精髓:传播心理学的概念基石
  1.3  多维探索:传播心理学的深度剖析
    1.3.1  认知迷宫:深度解读认知过程
    1.3.2  情感波澜:情感与态度的塑造与变迁
    1.3.3  行为驱动力:行为与动机的内在奥秘
    1.3.4  影响力矩阵:构建与运用影响力机制
    1.3.5  策略智慧:传播策略的优化与创新路径
    1.3.6  数字浪潮:新技术与在线传播的心理涟漪
    1.3.7  实践镜鉴:案例分析中的心理洞察
    1.3.8  特殊因素: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力量
  1.4  方法论瑰宝: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工具
    1.4.1  实验科学:设计规范的实验研究方法
    1.4.2  调查广角:广泛覆盖的调查研究策略
    1.4.3  观察细致:简便直观的观察研究方法
    1.4.4  内容深度:深度解读的内容分析方法
    1.4.5  互动洞察:焦点小组讨论的互动智慧
  1.5  理论脉络:传播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5.1  西方轨迹:传播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1.5.2  本土之光:我国传播心理学的独特发展
  1.6  学科对话:传播心理学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交汇
    1.6.1  紧密联系:两学科间的互补与合作
    1.6.2  独特视角:传播心理学的差异化研究
  1.7  演变历程:传播心理学的学科交叉与进步
    1.7.1  理论深潜:基础理论的持续探索
    1.7.2  实践创新:应用方向的突破与尝试
    1.7.3  方法革新:测量与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
  总结与回顾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第2章  传播之旅:心理学运作的深度揭秘
  2.1  感知之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奥秘探索
    2.1.1  感知基石:定义与内涵的厘清
    2.1.2  流程解构:感知之旅的细腻描绘
    2.1.3  机制深挖:感知背后的心理动因
    2.1.4  认知迷雾:信息传播中的个体偏差
    2.1.5  策略共鸣:感知心理与传播艺术的交融
    2.1.6  文化烙印:社会背景对感知的塑造力量
  2.2  智慧之光:传播中的学习、认知与条件探析
    2.2.1  学习引擎:驱动传播的智慧火花
    2.2.2  认知蓝图:构建信息理解的框架
    2.2.3  条件枷锁:制约传播效果的隐形之手
  2.3  编码记忆:传播信息的深层密码
    2.3.1  理论基础:信息加工的智慧基石
    2.3.2  编码解码:信息流转的双向舞蹈
    2.3.3  记忆力量:支撑传播的隐形支柱
    2.3.4  相互作用:编码与记忆的紧密交织
  2.4  自我镜像:传播中的自我认知与感知
    2.4.1  理论透视:自我图式的深层解读
    2.4.2  行为映射:自我图式与传播行动的对话
    2.4.3  感知基石:自我感知的理论根基
    2.4.4  效果链接:自我感知与传播成效的纽带
    2.4.5  交互乐章:自我图式与感知的和谐共鸣
  2.5  人际桥梁:传播中的人际知觉探索
    2.5.1  定义特征:人际知觉的初步描绘
    2.5.2  深度剖析:人际知觉的内在世界
    2.5.3  信息传播:人际知觉的桥梁作用
  总结与回顾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第3章  传播者理论与传播心理
  3.1  国家认同与民族和谐:透视社会认同理论
    3.1.1  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石与概述
    3.1.2  社会认同理论在传播实践中的应用探索
  3.2  传播者的抉择艺术:“把关人”理论解析
    3.2.1  “把关人”理论的核心阐释
    3.2.2  “把关人”理论在信息传播中的策略应用
  3.3  建构心理现实的蓝图:框架理论的深度解读
    3.3.1  框架理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
    3.3.2  框架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在传播学领域的实践应用
  3.4  媒介议程的设定机制:S-R理论的全面剖析
    3.4.1  S-R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3.4.2  S-R理论在传播学领域的创新应用
  3.5  记者的心理基石:共享现实理论的深度阐释
    3.5.1  共享现实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意义
    3.5.2  共享现实理论在传播心理学中的实践价值
  3.6  新闻失实的心理防线:认知偏差的剖析与防范
    3.6.1  认知偏差的基本概念解析
    3.6.2  新闻失实中认知偏差的表现与影响
    3.6.3  认知基模与阿克塞尔罗德信息处理模式的融合分析
  3.7  传播者的品牌形象塑造:印象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3.7.1  新媒体时代下印象管理的新挑战与机遇
    3.7.2  印象管理理论在传播心理学中的创新应用
  3.8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揭秘“第三人效果”理论
    3.8.1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3.8.2  “第三人效果”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延伸
    3.8.3  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关键因素剖析
    3.8.4  “第三人效果”理论在传播实践中的策略应用
  总结与回顾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第4章  传播受众心理解析与策略
  4.1  儿童认知与媒介接触:皮亚杰的视角
    4.1.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石
    4.1.2  成长轨迹:认知四阶段解析
    4.1.3  定制童年:少儿节目的智慧引导
    4.1.4  实践智慧:皮亚杰理论在传媒中的应用启示
  4.2  埃里克森视角下的传播对象性
    4.2.1  理论渊源与启示
    4.2.2  生命周期的心理地图: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
    4.2.3  精准传播:对象性界定的艺术
  4.3  偶像崇拜:准社会交往的魔力
    4.3.1  理论初探
    4.3.2  虚拟亲密:准社会交往与偶像情感的交织
  4.4  拟态环境的公正构建:挑战刻板印象
    4.4.1  刻板印象的理论剖析
    4.4.2  破解偏见:策略与实践
  4.5  传播者的困境与归因:习得性无助的透视
    4.5.1  归因理论的基石
    4.5.2  四大分支:归因理论的深度解读
    4.5.3  实证分析:归因理论的应用案例
  4.6  动机的双重奏: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4.6.1  动机界定:内在与外在的边界
    4.6.2  动机的意义与价值
    4.6.3  动机调节的艺术
    4.6.4  评价体系的差异:内在与外在的对比
    4.6.5  动机影响力:实例剖析
  4.7  成就动机:成功背后的心理学动因
    4.7.1  成就动机的理论概览
    4.7.2  期望价值:动机的核心机制
    4.7.3  成就动机的行为驱动力
  4.8  社会学习:从感动到行动的桥梁
    4.8.1  社会学习理论的演进轨迹
    4.8.2  理论核心观点解析
    4.8.3  新时代的嬗变:社会学习理论的新面貌
    4.8.4  实践应用:案例分析
  4.9  反馈的力量:及时回应的艺术
    4.9.1  反馈理论的演变历程
    4.9.2  反馈概念的深度解析
    4.9.3  新时代反馈理论的特征与创新
    4.9.4  实战演练:反馈案例剖析
  总结与回顾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第5章  传播内容的编排理论与心理策略
  5.1  吸引眼球的艺术:注意过滤说
    5.1.1  理论框架介绍
    5.1.2  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5.1.3  实战策略:如何有效吸引受众注意
  5.2  格式塔理论:“完形”的创意魅力
    5.2.1  理论概览
    5.2.2  基本原理的深度解读
    5.2.3  贡献与挑战:理论的双刃剑
  5.3  媒介信息的智慧重构:组块理论的奥秘
    5.3.1  组块理论的核心原理
    5.3.2  组块理论的传播心理学实践
  5.4  新闻背后的逻辑: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引领
    5.4.1  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内涵
    5.4.2  优化新闻背景与链接的传播心理实践
  5.5  信息可视化的魅力:双重编码理论的视角
    5.5.1  双重编码理论的解读
    5.5.2  展望理论在信息可视化领域的应用
  5.6  故事的魔力:语义与情节记忆的交织
    5.6.1  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的概念框架
    5.6.2  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的内在联系
    5.6.3  运用情节记忆讲故事的艺术
  5.7  舆论引导的微妙平衡:感觉阈限的智慧
    5.7.1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5.7.2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5.7.3  阈下知觉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5.7.4  感觉阈限理论在传播心理实践中的运用
  5.8  传播效果的持久之道:遗忘理论的启示
    5.8.1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曲线
    5.8.2  遗忘理论与遗忘的机理
    5.8.3  基于遗忘理论的传播效果保持与巩固
  总结与回顾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第6章  传播环境与心理互动的深度剖析
  6.1  环境的力量:勒温心理场论的传播学解读
    6.1.1  心理场论的核心概念及其特征
    6.1.2  心理场与传播场的结合—舆论场的构建
    6.1.3  勒温场论在传播心理学中的应用
  6.2  周围人的影响:参照群体的力量
    6.2.1  参照群体的起源与发展
    6.2.2  参照群体的功能
    6.2.3  参照群体的形成机制与选择理论模型
    6.2.4  参照群体在网络传播心理实践中的应用
    6.2.5  参照群体理论的局限与发展
  6.3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探析:集群行为理论的视角
    6.3.1  集群行为的表征与逻辑
    6.3.2  集群行为的结果与干预
  6.4  “禁止”告示牌的作用:规范焦点理论的视角
    6.4.1  规范焦点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反常识”特性
    6.4.2  规范焦点理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6.4.3  规范焦点理论的实验支持
    6.4.4  规范焦点理论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引导
  6.5  民意的判断与报道: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启示
    6.5.1  发展历程:沉默螺旋的兴起与影响
    6.5.2  新情境透视:沉默螺旋在当代的新解释
  总结与回顾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第7章  传播策略与心理机制的精妙融合
  7.1  说服的艺术:路径与深度解析
    7.1.1  早期探索:说服模型的萌芽
    7.1.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路径剖析
    7.1.3  调节机制:影响精细加工的关键因素
    7.1.4  实战应用:精细加工模型在传播中的实践
  7.2  情理交融:理性与感性诉求的双重奏
    7.2.1  理论基石:诉求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7.2.2  模型构建:诉求理论的应用框架
    7.2.3  策略优选:精准定位诉求点
  7.3  认知失调:从失衡到转变的心理历程
    7.3.1  理论概述:认知失调的揭秘
    7.3.2  实验探索:失调心理的实验验证
  7.4  情绪三因素:态度背后的深层驱动力
    7.4.1  理论概览:情绪三因素的理论解读
    7.4.2  实验透视: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的实践
  7.5  单面与双面说服:策略的艺术
    7.5.1  理论框架:说服理论的核心概念
    7.5.2  实验验证:说服理论的科学依据
    7.5.3  策略智慧:选择最适合的说服路径
  7.6  恐惧诉求:唤醒内心的力量
    7.6.1  理论初探:恐惧诉求的心理学基础
    7.6.2  发展历程:恐惧诉求的演变轨迹
    7.6.3  应用策略:如何有效利用恐惧诉求
  7.7  预防接种:增强心理“抵抗力”
    7.7.1  理论介绍:预防接种的心理机制
    7.7.2  历史沿革:预防接种理论的发展脉络
    7.7.3  实战策略:预防接种在传播中的应用
  7.8  强化理论:行为塑造的心理学视角
    7.8.1  理论解析:强化理论的核心要义
    7.8.2  发展历程:强化理论的演进历程
    7.8.3  实践应用:强化理论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
  总结与回顾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第8章  传播效果的心理评估与深度解析
  8.1  睡眠者效应:延迟的影响力
    8.1.1  概念解析:睡眠者效应的定义
    8.1.2  原因探析:睡眠者效应的心理机制
  8.2  两级传播理论:从单一到多元的传播网络
    8.2.1  子弹论的兴衰:早期传播效果的误解
    8.2.2  两级传播模型:信息传播的中间站
    8.2.3  N级传播:信息传播的多级扩散
  8.3  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的关键力量
    8.3.1  背景追溯:意见领袖的兴起
    8.3.2  新媒体视角:意见领袖的新面貌
    8.3.3  理论评价: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分析
  8.4  使用与满足:受众需求的核心
    8.4.1  背景探索: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起源
    8.4.2  理论提出:使用与满足的核心观点
    8.4.3  理论评价:使用与满足在传播中的应用价值
  8.5  创新扩散:心理与传播的双轮驱动
    8.5.1  启航:创新扩散理论的诞生
    8.5.2  深度解析:创新扩散的内涵
    8.5.3  价值审视:创新扩散理论的评价
  8.6  议程引领:塑造公众认知的蓝图
    8.6.1  初探:议程设置理论概览
    8.6.2  回溯与展望:理论起源与发展
    8.6.3  层次递进:议程设置的三个维度
    8.6.4  新时代变迁:议程设置的新面貌
    8.6.5  批判性思考:议程设置理论评价
  8.7  教养涵化:媒体塑造个体认知的力量
    8.7.1  入门:教养理论简介
    8.7.2  起源:教养理论的提出
    8.7.3  演进:教养理论的后续发展
    8.7.4  变迁:教养理论的新趋势
    8.7.5  评估:教养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8.8  知识鸿沟:信息时代的不平等挑战
    8.8.1  概览:知识沟理论简介
    8.8.2  起源与延伸:知识沟的提出与发展
    8.8.3  剖析:影响知识沟的因素
    8.8.4  现实意义:知识沟理论的社会影响
    8.8.5  动态变化:知识沟的新形态
    8.8.6  评价:知识沟理论的贡献与反思
  总结与回顾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第9章  心理与传播的交响:社会效应探索
  9.1  社会心理:个体与传播的互动舞台
    9.1.1  去个体化:群体中的自我消融
    9.1.2  从众现象:随波逐流的心理机制
    9.1.3  群体极化:意见强化的漩涡
    9.1.4  相互作用:社会心理与传播心理的对话
  9.2  社会影响:塑造传播心理的力量
    9.2.1  社会影响的定义与范畴
    9.2.2  理论基础:社会影响理论解析
    9.2.3  应用实践:社会影响在传播心理学中的展现
  9.3  社会思维:传播心理的认知框架
    9.3.1  三维透视:社会思维的构成
    9.3.2  符号互动: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9.3.3  效应解析:社会思维下的传播心理影响
  9.4  社会关系:人际与传播心理的纽带
    9.4.1  关系网络:社会与人际的交织
    9.4.2  交换原理:社会交换论的视角
    9.4.3  融合探索:社会交换与传播心理的交汇
  9.5  社会行为:行为主义视角下的传播心理
    9.5.1  理论基石: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览
    9.5.2  社会效应:行为主义对传播心理学的影响
  总结与回顾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第10章  新媒体浪潮:传播心理的新篇章
  10.1  社交网络:重塑人际传播的心理版图
    10.1.1  定义重构:媒介变迁中的人际传播
    10.1.2  新特征涌现: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传播
    10.1.3  影响深析:社交网络对人际传播的塑造
    10.1.4  未来展望:新媒体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之路
  10.2  人机交互:智能化传播的心理新境
    10.2.1  发展历程:人机交互的演进轨迹
    10.2.2  交叉热点:人机交互与智能化传播心理的融合探索
    10.2.3  智能化传播心理:人机交互的新篇章
    10.2.4  融合创新:人机交互与传播心理学的实践前沿
  10.3  网络舆情:心理学的洞察与引导艺术
    10.3.1  网络舆情概览:定义与特性解析
    10.3.2  心理透视:网络舆情形成的深层动因
    10.3.3  策略导航:传播心理学视角下的舆情引导
  10.4  谣言传播:心理机制的揭秘与应对
    10.4.1  心理动因:谣言传播的驱动力
    10.4.2  心理特征:谣言传播的独特印记
    10.4.3  策略剖析:谣言传播的心理战术
  10.5  媒介暴力:心理、表现与治理的深度探讨
    10.5.1  定义界定:媒介暴力的基本概念
    10.5.2  心理溯源:媒介暴力的成因剖析
    10.5.3  表现形态:媒介暴力的多样化展现
    10.5.4  新特征解析:媒介暴力传播的时代变迁
    10.5.5  影响评估:媒介暴力的社会心理效应
    10.5.6  策略构建:媒介暴力的有效治理之道
  总结与回顾
  思维与挑战:思考题
参考文献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