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追寻志趣之光
从中文到AI的跨学科旅程
历史学术研究中的启发和试错
扎根基层的选调生之路
零学分讨论班开启科研梦想
从实验室冲击“卡脖子”难题
在感染科找到价值共鸣
结语:“上好大学”的必然
第二章 熔炼博雅气质
跻身复旦的百年星空
大道不器
始于学艺,止于修心
在行走中体会命运共同体
近处的事、远方的人,都和我有关
结语:世界中的我,时代中的我
第三章 夯实卓越内核
不拘一格,自由探索
成为多边形人才
磨炼硬核,追求卓越
体育是学霸的秘密
用艺术滋养生活
结语:更自主、更硬核、更平衡的大学生活
第四章 遇见大先生
踏实和风骨
教学联结生活,和我成为“战友”
尊重我、“看见”我
挑战我、真实面对我、成就我
我的“结构洞”
结语:良缘并非天定
第五章 难得好同窗
和我不一样的同龄人
懂得我、鼓励我的知己
照亮我生活的陪伴者
和我一起奋斗的“战友”
我敬佩和追随的榜样
结语:交付真心,但问值得
第六章 成就最好的自己
并不存在“标准答案”
从“习惯性优秀”中破茧而出
我想去的高处
以敬畏面对“平凡普通”的生活日常
结语:一点勇气,成就日月光华
附录一:复旦本科生教育资源
附录二:拓展阅读推荐
附录三:研究工具
复旦大学本科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本科生访谈提纲
校友访谈提纲
从中文到AI的跨学科旅程
2018年,徐同学进入复旦中文系学习。四年后,她成了本校计算机系的直博生。借着她对复旦本科经历的回忆,我们把她的故事层层剥开。令人惊叹的是,她付出的不懈努力与复旦多元包容的培养模式是如此相得益彰,最终结出了跨学科发展的美好果实。基本情况
徐同学一2018级中文系一上海,2022年进入本校计算机系直博项目。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我知道的那些转专业或者跨专业跨度比较大的同学,都是(在)上课的时候产生这种(学科)交叉的想法的。这也不一定是(发生在)通识课,我们系语言学的许多老师本来也是(有)跨学科的视角。我们(在复旦)其实选课很自由,我觉得胆子大一点的话,学一学,一定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徐同学
徐同学带着长年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对学术生活的懵懂憧憬进入中文系就读。然而,大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尤其是写评论型论文的体验,让她对中文学术道路泛起了疑虑。徐同学回忆道:“我感觉这可能不是我会一直做下去的研究,可能缺少一些实证的方法来检验你的想法是不是对的。我个人不是特别感兴趣。”
与此同时,复旦大一学生必修的编程课(Python、C和VB三选一)和计算机系黄老师开设的通识模块课《计算思维》,为她打开了新的大门:
当时我看(到),通过这种神经网络的算法,你可以把每一个词变成一个空间里的向量,你可以去研究这些词具体存在什么关系,用这个东西去进行各种各样数学上的计算,而不只是传统的统计手段。类似这样的计算机工具本身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觉得特别神奇!我当时觉得(自己)可能想探索计算语言学的方向,用人工智能或者其他的技术来研究语言背后的规律,(感觉)特别有吸引力!
带着尚显模糊的方向感,徐同学向黄老师请教她需要做哪些准备。“黄老师就跟我说,你大概要去把一堆数学课上完,包括高数、微积分、线性代数,还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然后还有一些计算机的课,包括算法和数据结构、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之类。”
同时,徐同学咨询了中文系语言学方向的老师,得到了相似的建议,并因此结识了早些年从中文系毕业后赴美国MIT攻读计算机方向博士学位的学长。就这样,打定主意、做好计划的徐同学在大二分流到了中文系的语言学方向,希望能“了解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跟语言学结合,分析语言背后的规律”。
复旦实行学分制,学生实际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这种选课制度的灵活性和徐同学自身的勤学,让她早早开启了一版“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
计算机(专业)那边想学的课,我都选上了,努力抢还是抢得到的。因为我知道抢别的(院系的)专业课比较难,所以我每次都是提前压着时间去抢,所以都抢到了……每次上数学课或者上NLP(即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课之前,我都会在假期把国外的网课先看一遍,国外有很多MIT(即麻省理工学院)或者斯坦福的网课,有的也有作业。
当被问及为何不直接转到计算机专业时,徐同学表示:“就我的情况来说,计算机系很多课其实不是必须要修的,他们还有很多其他数据库、操作系统等方面的课程,跟计算语言学的关系比较远……反而在中文系,我没有觉得修了很多没有关系的课。”
P3-5